..續本文上一頁差別,應病與藥悉令除差,自在遊戲神通叁昧,發大悲願成熟衆生,諸佛之法無不通達,以是因緣即得名爲方便善巧波羅密多。爲欲饒益諸衆生故,于身命財都不固惜,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多。爲諸衆生怨親平等,說微妙法令入佛智,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多。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方便善巧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入于山林,爲諸衆生常能修習願波羅密,心恒觀察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于世俗事悉能辨了,爲化有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緣即得名爲願波羅密。以四弘願攝受衆生,乃至舍身不壞悲願,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說微妙法辯才無礙,若有聽聞畢竟不退,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願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爲衆生說相應法,令入大乘甚深妙義,即能安住究竟涅槃,以是因緣即得名爲力波羅密,以正智眼照見五蘊空寂之理,能舍身命利衆生故,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以妙智力化邪見衆,令斷輪回生死惡業,趣向常樂究竟涅槃,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力波羅密多。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于一切法了知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不厭生死不樂涅槃,即得名爲智波羅密。不愛自身憐湣衆生,于身命財恒修大舍,即得名爲親近波羅密。以微妙智爲諸衆生說一乘法,令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因緣即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智波羅密多”。
文分爲十段,即是十波羅密也。此十波羅密各分爲名字、親近、真實波羅密之叁種。名字波羅密者,菩薩行羅波密時,雖能利益一切衆生,但不過暫時使衆生獲利,不能永遠與衆生妙樂,故名名字波羅密也。親近波羅密者,即是菩薩行波羅密時,雖未能與衆生常住之安樂,但若遇爲法爲人之事,即亡身損命舍棄頭目髓腦,皆喜樂而爲,故名親近波羅密,以近于波羅密法故。真實波羅密者,即是演說大乘妙法,利益一切衆生,使一切衆生照空叁界之謎,了知諸法實相之理,能使衆生一勞永安,故名真實波羅密也。
第一、布施波羅密:住阿蘭若之菩薩,于所乞之食,分爲叁分:一分施于衆生,一分供養有德同伴,一分留爲自己充饑,此即爲隨力隨分之布施,亦即名爲名字檀波羅密也。菩薩布施檀波羅密行,若能舍己自身供養叁寶,及施來求者而不吝惜,即爲親近波羅密也。菩薩若能爲求法者說出世法令發菩提心者,即是布施波羅密中第叁真實波羅密也。進言之、此布施波羅密中第一名字波羅密,即是身外之財而施于衆生也。第二親近波羅密,即不但身外之財施于衆生,即妻子、兒女、頭、目、骨、血皆能施于衆生,所謂內外施之內施者,即是此也。第叁真實波羅密多者,前二波羅密法皆是與衆生暫時之樂,而此說法利生能使衆生得大菩提,乃名爲真實波羅密也。然此真實波羅密法,若確實而言,非地上菩薩所不能修行,因地前菩薩修行親近波羅密法,亦且易退──如舍利弗于第六住中行菩薩道,爲舍眼事而退回──以無證真智慧力,易被煩惱所轉故。若依聖言教量諸佛親證之理,展轉教化衆生,信、住、行、向亦能隨分修行真實波羅密也。
第二、持戒波羅密:此持戒波羅密中亦有叁種:修行十二頭陀之行,舉足看二肘地等,即是名字持戒波羅密。看二肘地者,一肘合中國尺一尺有余,二肘即不足叁尺之地,持戒菩薩行動之時,目光不散,只顧足前之地,恐傷害一切有情也。若進步言之,一面堅持禁戒,一面不惜身命供養叁寶等,即爲親近波羅密也。從此再進一步,爲求法者施于無上妙法,令得無上菩提大果,即名爲真實波羅密也。
第叁、忍辱波羅密叁種:在此叁種忍辱波羅密中,經文缺親近波羅密。若從其他諸度所明,此第二親近波羅密,亦是舍棄頭目腦髓施于衆生而不吝惜,如金剛經中所明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節節支解等是也。若爲一人說一句法,即明說法之重要,和利生之宏大,乃是真實忍辱波羅密也。
第四、修行精進波羅密:爲令衆生至修精進行,是地上菩薩已證無漏之智,但爲成就衆生得成佛故,修精進行。未得成佛至精進波羅密,即是初發心菩薩,未得無漏清淨智故福智贏弱,但不貪安養,不造重罪,而于菩薩行法及叁寶等,深生歡喜、敬仰,故名爲精進波羅密也。棄舍身命下,即明親近、真實兩種波羅密,其大意如上述。由精進心,至成就精進波羅密,總明精進波羅密,能于過、現、未叁世堅固不退,發精進心修諸波羅密法,即能速證菩提道也。又此精進波羅密,遍于十波羅密中,無論布施、忍辱等,皆要有此精進波羅密法而後方能圓滿,故此精進波羅密即通十波羅密,而爲成就十波羅密之行動力也。
第五、禅定波羅密:令不散失,即是修叁昧等令心專注一境,觀念思維而不散緣其他諸法也。入諸解脫,即八解脫、叁解脫等。永斷邊見至禅定波羅密,即是斷邪見而生正見,斷煩惱業障而得六種神通,化導一切有情令彼各得正智,各入般若海中,親證法界之理,徹悟真如實道及趣向大菩提等,即名禅定波羅密也。欲令衆生如我無異下,菩薩修禅定時,欲令衆生與我無異,所得叁昧悉皆平等,而又不惜身命不畏劬勞,不舍叁昧爲法爲人等,即名親近波羅密也。換言之,即菩薩不但自修,而以此所修之法味教化衆生,調伏有情,當呵斥者呵斥,當鼓勵、教誡者即鼓勵教誡之,即名爲親近波羅密也。如能說法利生,即名真實波羅密也。
第六、般若波羅密:出家菩薩至恒無厭足,即是菩薩住于空閑之處,若佛在世應常親近諸佛,若不在世即于甚深之法,應當恭敬奉持心生渴仰也。善能分別至般若波羅密,即是複能善爲觀察二谛,斷二障,修五明──聲明、醫藥、工巧、因明、內明──決衆疑,乃名爲般若波羅密也。爲求半偈下,明菩薩求法半偈亡身,如世尊因地在雪山求法,不惜身命,即爲親近波羅密也。于大會中至得不退轉,是明爲衆生說法無所吝惜。常能觀察我身至真實波羅密,即是觀自身、蘭若、菩提、法身四法,平等平等,無有差別。因自身即佛身,自身即菩提等。所以佛問維摩诘而羅摩诘答言:“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此即爲真實波羅密也。
第七、方便波羅密:從般若起五種波羅密法,若對前五而言,前五即是修福,後五即是修慧;但第六之般若若對後四而言,此般若即爲根本智,後四即是從此根,本智所起四種後得智也。常能修習方便勝智波羅密,此方便智都從根本智而起,故名爲勝智也。他心即是他有情心,依此他有情所起之心爲本質緣,在自心上顯現他心之影像,而能了知他心,即爲他心智也。心行差別之行,即五蘊中之行蘊,在此行蘊和心法心所法中,觀察其種種差別也。自在遊戲下,所謂以種種方便,用種種善巧,方便利益有情,即爲方便波羅密也。方便中第二叁波羅密,其大義如上。
第八、願波羅密:出家菩薩下,即菩薩住山林中,以大悲願心爲諸衆生,恒修波羅密法,以大悲心觀察諸法實相,非空非有、非一非異,所謂離四句、絕百非,深契無上中道之義。又以此大願心觀諸俗事,起大慈悲利益有情,因此即名願波羅密。四宏願即“衆生無邊誓願度”等之四宏大願,以此四宏大願不惜身命,不壞悲願利益衆生,即名親近波羅密。說微妙法下,即在此二種願上,再以深妙之法恒時教化衆生,即名真實願波羅密。
第九、力波羅密:出家菩薩下,明入地已上菩薩,以大智力觀察衆生善惡無記之業,隨機宣說相應之法,令入安住大涅槃果,即名力波羅密多。黑白,即善惡法也。正智眼,即以根本無分別智照見五蘊皆空,生佛平等,物我一如,所以發起大悲智力,舍身亡命利益衆生,即名親近波羅密也。以妙智力下,苟能再以妙智方便之力,斷衆生邪見,破衆生迷網,斷除生死輪回之苦果,即名真實波羅密也。
第十、智波羅密:前力波羅密乃此智之用,故此智波羅密即是正明彼力用之體也。出家菩薩下,明依此智力了知衆生之心性,悟達諸法善惡之真理,不厭身死度脫一切有情,即名智波羅密,若能秉此智力,不惜個人之犧牲身命,憐湣利益衆生即名親近智波羅密也。一乘法,即最爲究竟之法。若依事而說,法性互融,交遍相入。依理而說,一一法皆是法性,衆生身即真如性也;換言之,即一切法皆空而一一法皆是真如法也。又此一一之法,皆是利益衆生,令趣無上大菩提果,令證諸法之實相,故名一乘究竟之法。說此一乘究竟之法,利益衆生,即名真實智波羅密也。
壬二 廣明差別諸門
“善男子!如是等波羅密多,以何義故說爲八萬四千差別?汝等當知!爲多貪者分別演說二千一百波羅密多,爲多嗔者分別演說二千一百波羅密多,爲多癡者分別演說二千一百波羅密多,爲等分者分別演說二千一百波羅密多。善男子!于如是等二千一百波羅密多以爲根本,轉增上倍,遂成八萬四千波羅密多。如是等法,皆利他行。善男子!若有衆生其性難調,聞是法已,心未調伏,即爲宣說八萬四千諸叁昧門,如是妙法,皆自利行。若有衆生其性難調,聞是法已心未調伏,即爲宣說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如是妙法皆利他行。善男子!我爲調伏一切有情說如是法,及以無數善巧方便,現種種相教化衆生。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人天普稱如來名爲導師”。
“差別諸門”者,因此文中有波羅密門及叁昧門、陀羅尼門之不同,而此一一門中其法寬廣,皆有八萬四千之多,故以之而立其名也。此中之十波羅密以及下之諸叁昧門、諸陀羅尼門,所以要八萬四千者,因衆生之煩惱有八萬四千,故佛說此能對治之法門亦有如是之數;否則所對治之煩惱數多,而能對治之法少,則便斷煩惱不盡。唯其如是,如來以八萬四千波羅密門,度衆生出生死煩惱之海而到彼岸也。次從汝等當知至爲等分者分別演說二千一百波羅密多者,正因衆生之各各煩惱有輕重之不同,故分別演說之法亦有四種:如爲多貪衆生,則爲宣說二千一百對…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波羅密多品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