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戊二 功德莊嚴
功德莊嚴品第九
此品之所以得名“功德莊嚴品”者,本經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這即明修習何種功德,作爲菩薩莊嚴乃至成熟佛果莊嚴。德者、得也,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有得之一法,即成就的意義,也即是得到了的意義。無論修習何法,到了成就的時期,這就是得。德上加一功字,這顯然是由于用了一番功夫,才有所成就。“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可謂至理之言。功德二字,在佛典或可以名之曰修德,即是由修習而成功的德。然功德實包括修德與性德而言,性德即本來性具之德,是叁因中的正因佛性,叁德中的法身;修德即是修成之德,是叁因中的了因、緣因二佛性,叁德中的般若、解脫二德。但二德相即不離,性德不離修德,修德不離性德。顯性德藉有修德,以無漏法而言,若沒有本有種子,則無漏之法即不能生起,所以修不離性。但若沒有修習的功用,則本有種亦無從顯,也不能發生現行,所以性亦借修之功能乃欣欣然而增長。所以、性修互依增上也。菩薩所修以及佛果所成之德,大概有叁種:在天臺宗依涅槃經講,即法身、般若、解脫之叁德;在法相唯識宗經論講,即斷德、智德、恩德。智德,即從本有熏增之無漏種所生起,都攝智德之相應及所緣等諸法,因智相增盛,名爲智德。斷德,一面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和分段、變易二死,另一面即由斷而顯──即二空所顯真如法性非安立谛的清淨法界。恩德,佛菩薩初發心的宗旨,原爲普利群生;佛以大慈大悲故,普救一切衆生,從斷智而起大用,以大悲願力現叁種輪而爲衆生說法:一、神通輪,又雲神變輪,由佛之身業現種種的神變,使衆生生起正信。二、記心輪,又雲鑒機輪,以佛之意業分別衆生之心行差別,記心即識別衆生之心的差別義。叁、教誡輪,又雲正教輪,以佛之語業教誡衆生而使修行。這叁種,身、意、語次第之作用,先以神通導之,次以記心鑒機,次以教誡使行正道。雜集論卷一雲“神通記說教誡變現等無量調伏方便,導引所化有情令心界清淨”。這、能摧碾衆生惑業,故名曰輪。如對地上菩薩說法,則現受用身;對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說法,則現變化身。所以,無論地上或地前菩薩以及凡夫等,佛對之皆有恩德。此叁德爲菩薩所修習,也是如來所成就的。此經如來所入叁昧,曰璎珞寶莊嚴,亦以此叁種功德成就爲璎珞寶莊嚴。所以菩薩應該修習此功德,才有淘煉進化到佛果之一日。
己一 慈氏啓請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當得作佛,菩薩雲何修諸功德而能住是阿蘭若中?惟願世尊爲我解說”。
彌勒的問意,覺得出家菩薩,固然如佛所說住阿蘭若功德成就,但究應如何修諸功德而能安住阿蘭若?如何住阿蘭若修諸功德?這問意,即傳達出內心要爲地前菩薩以及叁界衆生說法的秘意。
己二 釋尊解說
庚一 以具一德明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雲何爲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複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因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爲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诃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于今日,輪回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爲堪住阿蘭若處。若有人問:何等有情于未來世當得作佛?應指是人于當來世出叁界苦破四魔軍,速成菩提入佛智慧,一切世間天龍八部阿蘇羅等皆應供養。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淨心供養如是住阿蘭若真善佛子,所獲福德無量無邊。若複有人以衆珍寶供養悲母,所獲功德亦無差別,何以故?是人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轉正*輪度人天衆,紹叁寶種使不斷絕,當爲衆生作歸依故”。
佛的意思,只要修學一德,即能安住阿蘭若,修諸功德而上求無上菩提,因爲此一德是總持一切功德。此一德,即“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這即是“心地觀”之所在。從報恩品起,一層一層的說下來,至此,才顯示此經修觀的法門了。這與華嚴經“叁界唯心”的意義相合。一般人以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兩句話,可相提並論,在平等方面說,當然無甚區別;但是,在差別方面說,就有點不同了。“萬法唯識”,通于有漏、無漏諸法,範圍極其廣大。“叁界唯心”,僅僅限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叁界而言,意義比較狹小。可以說,前者通于有漏、無漏的,而後者僅有漏而已。叁界之內有五趣有情,此叁界五趣從何而來?由能造的福業、非福業、不動業而所招有漏的果報而來。漏,即是煩惱。煩惱有總、有別,總則有六種根本煩惱,即貪、嗔、癡、慢、疑、見。別則有一百二十八種根本煩惱,如成唯識論卷九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亂有情身心,能障涅槃”。既然漏即煩惱之法,也即是染汙之法,是破壞的東西;如破房屋一樣的破壞、汙穢,住在裏面怎能安然過活?這叁界從貪愛等煩惱生起,所以都有煩惱漏在其中;不但惡、無記法是漏的,善的福業、不動業,也都是漏的,都帶有煩惱法的涵素。所以,叁界五趣之法,都以煩惱爲根本。如觀十二因緣,由無明所發,愛取所潤,但煩惱根源畢竟安在?此衆緣所生起的煩惱,不過由有情自心的心心所法爲其體罷了,既煩惱在各個有情心心所中,一切煩惱即是叁界有情心心所的虛妄分別爲體,正所謂“叁界唯心”。心有心王、心所之不同,心王有八,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諸識有各各相應的心所法之不同,如前五識有叁十四,第六識有五十一,第七識有十八,第八識有五。第七識現行常有煩惱相應;前六雖時有善法生起,但以第七識爲所依根,雖不直接與煩惱相應,而間接已與煩惱結不解之緣了。所以,前七識心王與心所皆不離煩惱而生起。雖然第八識現行無煩惱俱起,但因前七所有現行之煩惱所熏成的習氣都藏在其中,所以亦不能脫離染汙的範圍。固然第七即前六之染汙根,而第八被第七執爲自我,且爲藏納諸染習之處,所以亦即是染汙法之源。以自心爲煩惱根源,誰曰不然?若能如此一層一層甚深的觀察,了知煩惱法的根源,則善能了知煩惱,亦能了知“叁界唯心”。若要解脫煩惱,即在自心上解脫,不假外求。如此,才可以住阿蘭若修諸功德,不致盲修瞎煉。
在凡夫初發心人,無論對于何種事情發生,都誤以爲環境所致,而不知自心所驅使。如狂犬若你戲弄它,拾瓦石打它,它只追逐瓦石咬而不追逐人,以爲是瓦石打它,隨瓦石所轉。初發心學道之人亦如是,若遇六塵之境,則迷失其本性了,一味地貪求無有厭足之時。或者以爲六塵是可怕的東西,所以逃避他。無論追求或逃避,皆是昧卻自心,執著外境。由此,不了外境從心而現,則趨有逃空,墮落二邊,漠然無所明了。一般人都以五塵爲外境,至于意識境,則亦有知其爲由心現的,如煩惱在五境,要逃避五塵外境而修行。爲什麼佛菩薩不爲五境所染汙而有煩惱呢?如因逃避五塵而住阿蘭若,難道山林草木以及飛禽走獸不是五塵境嗎?這種修行,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一般人,于五塵外境,不了知由內心所生起,于是趨避分別,在自心上留下了煩惱的印迹。其實、這都是第六獨頭意識非量的帶質境,而不是前六識同時現量的性境。若不能明了前六識現量境,不了唯心,則不宜安住阿蘭若,也不能修學大乘法。所以、若五塵外境現前,應該反觀自心,要念念不舍的這樣觀察:我從無始至今生,流浪在輪回六道之中,皆因自心虛妄分別,而生起顛倒迷惑邪見,一失足成千古恨。若能如此觀察,正所謂唯心識觀,則能住阿蘭若。固然,證唯識境,唯有後得智,但是勝解行位──十住、十行、十向──菩薩,正應該修習唯識觀;二乘人回小向大,亦應修習此觀,降伏分別法執,以啓發法空勝智。所以說“萬法唯識”觀者,因衆生不了知外境而互相爭逐競鬥,致引起非人道的慘劇。而今遍一切處,皆是這物欲橫流,所以要挽救衆生之種種苦痛,斷我法二執,必須修學此萬法唯識觀。
四魔:一、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二、蘊魔,色等五蘊即是種種的苦聚。叁、死魔、死能斷人的命根。四、自在天魔,即欲界第六天的魔王,能害人間的善事。此四魔以第四魔爲魔,其他叁魔皆類從而稱魔(見義林章卷六)。若有人問:什麼人于未來世當得作佛?當然是能修此叁界唯心觀者;因爲他能超出叁界之苦,破除四魔,乃至入佛知見。如我們以清淨心去供養他,所獲福德無量無邊。報恩品裏講過:若以微分少物供養悲母,與供養佛無有差別;供養住阿蘭若修唯心觀者,亦複如是。真正修唯識觀者,能從資糧位進而加行位而證入聖位而現叁類化身,具足成佛功德,爲衆生大歸依處。依大乘法來講,佛現應化身爲地前菩薩說法。而現化身成佛,在諸聖教中說,凡初發心住菩薩都可以八相成佛。天臺家以爲圓教有此義,不許別教有此義,其實在華嚴、起信、及法相宗講,都許可在初住位菩薩就可以八相成佛。
庚二 以離二過明
“複次、善男子!有二種法系縛行者,令不堪任住阿蘭若:一者、愛樂斷見邪法,二者、愛樂財寶樂具。又善男子!有二種人,不堪居住阿蘭若處:一者、具足憍慢,二者、惡大乘法。又善男子!有二種人不應居住阿蘭若處:一者、邪見不信佛語,二者、身自破戒,策役持戒。如是等人,不應居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
此中明有二種過法,使你不能住阿蘭若,可分叁類來說:一、在家…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功德莊嚴品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