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P2

  ..續本文上一頁彼計其種族是大梵天之口所生,彼即奉大梵天而修淨行,故得此名。比丘,此言乞士,上乞佛法以修心,下乞飲食以資身故也;尚有殺賊、怖魔等義。

  次明佛有時于迦蘭陀竹林精舍,爲六群比丘說教誡法。迦蘭陀竹林精舍,在摩竭陀國,佛常于此竹林中說法,令諸比丘精進修學,故名精舍。惡性者,是根性之不善;六群,不是一人之名,其性惡之衆有六類,故名六群比丘。有不正當之行爲,重加诃斥,是名教誡;若平常循循善誘而爲衆生說法者,則名教授。汝等比丘至名真遠離,正是佛教誡六群比丘之文。此中入佛法海至戒爲船筏,明若欲深入佛陀之法藏,則當具足信根,否則連接近都不能,何能知悉!既不能知悉,尚能深入于法藏耶?然深入法藏,不過明解而已,尚不是度生死之河而到彼岸,真實度生死之河而到彼岸者,則必以戒而爲船筏;蓋戒爲無上菩提本,即叁世諸佛亦乘此戒之船筏而得到彼岸者。夫人之出家,正爲遠離世間之貪欲。在家常在五欲之中,世世生生輪轉不息,皆由于不覺;既得出家,則應知世間虛妄無可爲樂,堅持于淨戒以令其無有失犯。若不能如是而反貪著世俗樂味,以至于毀如來之戒法,則何得名爲出家耶?出家者于佛之禁戒有所毀犯,則其知見亦不純正,故言或失正見入邪見林。邪見,爲根本煩惱之一,通即十使中之五利使,別即謗因、謗果、謗作用者。林,喻邪見之非一種,如森林之稠密。既自失于正見,則如盲者不見于道路,反以盲引盲墮落深坑。深坑,重則叁途,輕則五趣。不護禁戒之出家者,既貪著五欲而又破佛之禁戒,入于邪見之林,不能與衆生之福,反而使之墮落。如是比丘,其形雖是沙門而其心與作用,皆與俗無異,所以不得名出家,不得名沙門,亦不得名婆羅門。出家,淺則出欲界人天之欲樂家,深則出叁界之家。如是沙門至名真遠離者,次以二種遠離行而明修學之真僞:第一、身遠離,即明前出家而不防護如來禁戒及入邪見者,此輩身雖出家而處于空曠清靜之地,與塵囂相隔,然其心則非處于空閑,常追逐于世俗貪欲之境,雖身遠離而心未遠離。第二、心遠離,此即學佛之人,身雖處于市廛之聚,但心則是清淨無染且發菩提心而常以大慈悲饒益一切有情者;故形式雖不出家,而其內心與行爲則是出家,如淨名居士即是,故此即是真出家、真遠離。于是六群比丘得柔順忍,明智光長者說彼六群比丘于聞法時所獲之益。柔順忍,即是心柔智順而忍可佛之誡法于心也。此即第二,對六群比丘所說之法,與今佛說要出家報恩之說相違。

  辛叁 正陳疑意

  “然今我等雖信佛說,各各懷疑,意未決定,善哉世尊!能斷世間一切疑者!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實語者,無二語者!是知道者,是開道者!惟願如來爲我等輩及未來世一切有情,舍于方便,說真實法,永離疑悔令入佛道。今此會中有二菩薩: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菩薩,善能利樂一切有情而無休息。如我惟忖:出家菩薩不及在家修菩薩行,所以者何?昔有金輪轉輪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厭離世間無常苦空,舍輪王位如棄洟唾,清淨出家入于佛道。是時、後宮夫人婇女八萬四千,見王出家各懷戀慕,心生號恸生大逼惱,起愛別離如地獄苦。金輪聖王初受位時,所感寶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屬,共傷離別舍位王家,號泣之聲滿四天下。此諸眷屬各作是言:“我王福智無量無邊,如何見棄舍我出家!哀哉!苦哉!世界空虛!從今已去無依無怙”。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歸佛法僧發菩提心,舍離父母出家入道,父母憐湣恩念情深,離別悲哀感動天地,如凅轍魚宛轉于地,愛別離苦亦複如是,如彼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饒益衆生,雲何娆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受大苦惱?以是因緣,出家菩薩無慈無悲不利衆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具大慈悲,憐湣衆生利益一切”。

  智光長者于此報恩法會中,聽聞如來所說之法,要人出家發菩提心以期成等正覺,始能究竟報恩。其說既如此,而如來前爲無垢稱所說,即不必出家亦可是真出家;及對六群比丘等所說,即雖是出家亦同在家,其說又如彼。如是種種異說,殊令人懷疑不決而不知所從,今我等雖信佛說,但終疑惑不免耳。故望佛說真實法,令現前會衆及未來世衆生斷除疑惑。得自在,即是“我爲法王,于法自在”。真實語,即虛僞之反;無二語,即是說一不二。知道,即證知一切諸法如如之體;開道,即開示真實正道。

  今此會中以下,智光長者以二種菩薩推測而出本人之意見,斷定出家菩薩不如在家菩薩,且引昔事以證明。轉輪王,爲四種輪王之通名,今冠以金輪者即是別于銀、銅、鐵叁輪王也。厭離世間無常苦空者,即一切有爲之法,皆是無常、苦、空,非究竟之法厭離,此即小乘中之叁法印──以此叁法印證宇宙之一切法,凡有爲者,皆是無常、苦、空。彼金輪王舍輪王之尊榮而出家學道,致後宮之夫人、婇女以及王子、大臣等受諸苦痛,所謂“愛別離苦”,令人卒不忍睹!愛別離苦,爲世間八苦之一,人之所最親愛者,莫如父母妻子,今轉輪王既舍俗出家而遺其親,以世俗觀之,當然是最慘痛之事;然若如彼轉輪王之已明世間無常等,則又最平常之事也。若有淨信以下,智光長者重以舍離父母出家爲不可,因父母之情最爲深厚,其離別之悲哀,可以動天地而泣鬼神;既出家原是饒益衆生,則反而娆害于父母妻子,豈非乾坤倒置!長者綜以前所舉之諸事,證明出家菩薩之慈悲度生,不及在家菩薩利樂憐湣衆生之強勝。

  庚二 如來因問廣說

  辛一 因問總非

  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說出家在家二種勝劣;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于在家無量無邊不可爲比。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慧力微 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

  智光長者聽聞佛說報恩之後,即欲出家修菩薩行,期成正覺而報衆恩。但因感覺如來前後說法之矛盾,故特以之質問如來,及以除會衆之疑感而利及將來。今如來正答其所問之不然,蓋如來雖于毗舍離城爲無垢稱說法而贊他是真沙門,但無垢稱是十地菩薩權現之在家菩薩,不能代表人世一切之俗人。世俗之常人,皆爲父母妻孥、衣食住等之所營擾,其心之紛亂,豈能與出家者同日而語耶?又如來于迦蘭陀竹林精舍,爲六群比丘說法,教誡其非法之行爲,由彼形雖出家而心同世俗,故佛斥其尚不及在家之發大心而饒益有情者;然此是訓斥非法之比丘不及在家真實修行者,非真實出家修行比丘不如在家修行者。故佛于此中說: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然。由于出家菩薩其心清淨,由清淨故則能發生智慧之力,彼在家者常爲家屬等之累,故其心不能清淨,則出家菩薩之勝于在家不亦顯然耶!出家菩薩由此有智慧之力,觀察在家有種種之過失,故不應言出家菩薩不及在家也。

  辛二 廣說九喻

  壬一 大海不知滿足喻

  “所謂世間一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滿足。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龍王各居一角:東南龍王白象頭,西南龍王水牛頭,西北龍王師子頭,東北龍王大馬頭。各從四角湧出大河: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隨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牛隨出;叁、縳刍河、其水所至師子隨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馬隨出。如是大河,一一河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有無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衆水皆入大海,然此大海未曾滿足。世間衆生所有一切居處舍宅,亦複如是聚諸珍寶,從四方來悉入宅中,未曾滿足。多求積聚造種種罪,無常忽至棄舍故宅,是時宅主隨業受報,經無量劫終無所歸。善男子!所謂宅者即五蘊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識,誰有智者樂有爲宅!唯有菩提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惱,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屬令入無爲甘露宅者,須歸叁寶出家學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勝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獄,欲求解脫甚爲難;出家閑曠若虛空,自在無爲離系著。谛觀在家多過失,造諸罪業無有邊。營生會求恒不足,猶如大海難可滿。阿耨達池龍王等,四角湧出四大海,大中小河所有水,晝夜流注無暫歇,然彼大海未嘗滿。所貪舍宅亦如是,在家多起諸惡業,未嘗洗忏令滅除,空知愛念危脆身,不覺命隨朝露盡,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無所隨,幽冥黑闇長夜中,獨往死門隨業受。諸佛出現起悲湣,欲令衆生厭世間。汝今已獲難得身,當勤精進勿放逸!在家屋宅深可厭,空寂寶舍難思議,永離病苦及憂惱,諸有智者善觀察。當來淨信善男女,欲度父母及眷屬,令入無爲甘露城,願求出家修妙道,漸漸修行成正覺,當轉無上大*輪。

  所謂世間至未曾滿足,總明世人之貪心,爲家業計,爲子孫謀,其心貪戀不足,如大海之容納百川猶不見其滿足。香山,或即我國所謂之昆侖山。雪山,在北印度,近人稱爲希馬拉雅山。阿耨池,此言“無熱惱”,此池在香山之南,雪山之北,周有八百余裏,爲南瞻部洲之最高水源處。四大龍王各居一角,謂此池之四角各有一龍王居守。東南龍王白象頭,即是東南角上龍王鎮守之處,名白象頭;余叁可類推。各從四角湧出大河,即謂從四角湧出之水,成爲四大河。殑伽河又雲恒河,其水所至之處多産白象;余叁可類推。此四河各發出大小無量水派皆流入大海,而大海猶未滿足;如今之太平洋、大西洋等,從原始至今,猶未滿足。世間衆生亦爾,備經諸樂尚未知足。多求集聚至棄舍故宅,此明由心貪戀不足故仍求積聚,不畏造業;但無常忽來,不特不能將衆寶帶去,即舍宅亦舍離。是時宅主終無所歸,即是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窮經萬劫亦不能再反其故宅。上之所謂宅舍者,即色等五蘊身是也;宅主者,即是各人精神主體之阿賴耶識,隨業受報無有已時。誰有智者至憂悲苦惱,謂世間衆生,因生活之需求而發生種種戰爭,誰有智者而…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