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P3

  ..續本文上一頁去作有爲無常之事業,而甘居于五蘊幻化之宅耶?由此,衆生之希望皆要達到離去人間諸苦,而不至菩提寶宮不止。若有利根,欲令父母妻子等舍去有爲之宅而入無爲之宅,必須投佛出家學道,始能究竟達到其目的,非智光長者所謂出家不如在家也。

  重頌中初半頌,頌長行出家勝于在家等文。次一頌,重申出家勝于在家之理由。次半頌,頌長行出家有慧力能觀察在家過失等文。次半頌,頌長行世間舍宅如大海不滿足等文。次一頌單一句,頌長行阿耨池流出大小諸河入于大海未曾滿足等文。次四頌單一句,頌長行世間衆生之離老死憂悲苦惱等文。次一頌半,頌長行若有利根至出家學道等文。

  壬二 石火能燒草木喻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觀世舍宅,猶如石火深生厭患。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燒一切諸草木等,世間舍宅亦複如是。貪心求覓,馳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時追求無厭,若無所得心生熱惱,日夜追求。是故世間一切舍宅能生無量煩惱之火,爲起貪心恒無知足,世間財寶猶如草木,貪欲之心如世舍宅。以是因緣,一切諸佛說于叁界名爲火宅。善男子!出家菩薩能如是觀,厭離世間名真出家”。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觀世宅,猶如人間微少火,一切草木漸能燒,世宅當知亦如是。衆生所有衆財寶,更互追求常不足,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無時滅。以是因緣諸世尊,說于叁界爲火宅。若欲超過叁界苦,應修梵行作沙門,叁昧神通得現前,自利利他悉圓滿。

  假如能甚深底觀察這家──世俗家、五欲家、叁界家,有種種的禍患而想避免它,那便非要出家不可。出家的菩薩,才能有這樣微細的觀察力,觀察這家猶如擊石所生的微火,能燒盡山林的草木。在這叁界之內,無論有怎樣的能力,終難得完全的自由,所謂“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中所謂石火,如五欲;草木,如世間情器。

  人真像做長期的大夢,勞碌了一生,只爲貪求財産奔走四方。如旅客在沙漠中采覓寶物,若有所得,心中還不滿足,還要長期的苦苦追求不舍;若沒有所得呢,不消說,增加許多憂悲苦惱起來了!這都爲了家産不滿足之故啊!所以,這世間的家,能生無量之苦,無量之煩惱;貪心又爲諸煩惱的首領,因貪世間財寶不知足,所以迷茫在這世間而爲世間的囚徒了。如法華經雲“叁界之生,貪欲爲本”。如果是個真正的菩薩,能作此種的觀察,應當早點離開這世間,這世間實是可厭的穢窟,值不得我們留戀!

  講到“出家”,是出五欲之家修梵行而作沙門。出家,這本不是佛教獨有的,如印度婆羅門教、耆那教與西洋的羅馬教和中國道教,都有出家的事實。但他們與佛教的出家,形式上雖沒有什麼不同,然他們最多不過能超出欲界,而佛教徒以無漏涅槃爲目的,要出叁界家,這是與其他宗教徒出家不同之所在。但這不是容易的事,必須要勤修梵行叁昧到無漏慧現前的時候,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果位。

  壬叁 深山戀寶喪身喻

  “複次、善男子!愛樂出家當觀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有大寶藏。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財寶無量,奴婢仆從象馬無數。其父于後忽遭重病,名醫良藥不能救療,長者自知將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財寶,付囑于汝,勤加守護勿令漏失”!既付囑已即便命終。時長者子不順其命,恣行放逸,既損家業,財物散失,僮仆逃逝而無所依。時彼老母心懷憂惱,逐得重病即便終殁。其子貧窮無所恃怙,逐投山谷,拾薪采果貨鬻自給。彼時遇雪,入石窟中權自憩息,然此窟中是昔國王藏七寶所,無能知者,經數百千年回絕人迹。時彼貧人業因緣故,偶入窟中見無量金,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幹分金造立舍宅,若幹分金爲娶妻財,如是奴婢,如是象馬,隨心所欲皆如其意。作是計時,有諸群賊,爲趁走鹿到于窟前,見此貧人以金分配,逐舍其鹿殺人取金。愚癡凡夫亦複如是,深著世樂不樂出離。深山石窟如世舍宅,伏藏金寶猶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賊。隨業受報墮叁惡道,不聞父母叁寶名字,喪失善根,以是因緣應當厭離,發于無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希成妙覺”。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愛樂在家諸菩薩,觀于舍宅如寶藏。譬如長者有一子,其家大富饒財寶,奴婢仆從及象馬,一切所須無不豐。于後長者身有病,舉世良醫皆拱手,臨終告命諸親族,付囑家財與其子,教誨令存孝養心,當勤享祀無斷絕。是時其子違父命,廣縱愚癡多放逸,老母懷憂疾病身,又因惡子尋喪逝。眷屬乖離無所托,舍薪貨鬻以爲常。往彼山中遇風雪,入于石窟而暫息。窟中往昔藏妙寶,已經久遠無人知,樵人得遇真金藏,心懷蛹躍生希有。尋時分配真金寶,隨意所欲悉用之:或以造舍、或妻財,奴婢、象馬並車乘,校計未來無能舍。群賊因鹿到其前,是彼怨家會遇時,逐殺貧人取金去。愚癡衆生亦如是,石窟猶如世間宅,伏藏真金比善根,魔鬼使如劫賊。以是因緣諸佛子,早趣出家修善品。應觀身命類浮泡,勤修戒忍波羅密,當詣七寶菩提樹,金剛座上證如如,常住不滅難思議,轉正*輪化群品。

  善男子!如果有歡喜出家者,應觀察舍宅猶如深山石窟中的財寶,因貪戀財寶的緣故,致傷身失命。這人間財寶的貪欲,猶如豺狼、毒蛇。從前有個長者,唯有一個兒子,他家財産很豐富,奴婢、象馬、車乘不可數計。後來、長者得了一種名醫良藥不能救療的病,自知不久死神到來,將一切財寶付囑于兒子,即便死了。他的兒子太放逸,太不知父親的慈蔭,凡是下流事,真是無所不爲。結果、不但財寶完全蕩盡,甚至高堂老母,睹此淒慘情狀,亦因憂悲太過而死了。兒子無所依靠,于是終日在山中把拾薪采果所得來的代價,維持生命。一日,因避風雪而入石窟中憩息。此石窟、乃從前國王貯藏七寶的所在,曆時既久,無人知曉。這兒子看見有這麼多的財寶,心大歡喜。但這卻就是他傷身失命的境遇!因爲他將此財寶分作數分,自說自應的作理想中的種種分配或建舍宅,或買妻奴等,正是歡喜不知怎樣才好的時候,恰有很多追鹿的強盜到來,看見他獨自分配金銀財寶,于是舍鹿而殺人,奪取金銀去了。這比方世間的人,因爲貪財迷色而沒有善巧方便,所以有傷身失命之虞。這人天五欲之樂,本爲善根所招致的福報;但對此福報,當以智慧力去觀察施用,不可爲他所迷,否則就要喪命。故人有福報,應恭敬叁寶,孝順父母;若對叁寶不恭敬、父母不孝順,則善根所致的福報享盡了,不免墮諸畜類,這多麼的危險!因此、這世間五欲之樂,出家菩薩應當要舍離掉,發起菩提心,求究竟妙覺。講到貪欲,本指在家俗人而言,出家人只有叁衣一缽,根本沒有貪不貪可說了。但如今的中國僧伽,住叢林的,比較貪心要小一點;住小庵的僧伽,往往貪著金錢和衣服等,與在家的俗人差不多。若對于佛法有正信正見,應該去勤修戒、忍種種波羅密行,速求證得自覺覺他圓滿的佛果。

  壬四 飲雜毒露得吐喻

  “複次、善男子!世間所有一切舍宅,猶如雜毒甘露飲食。譬如長者唯有一子,聰慧利根,達迦樓羅秘密觀門,能辯毒藥善巧方便,父母恩憐愛念無比。時長者子爲有事緣,往至□肆未及歸家。爾時、父母與諸親族歡喜晏樂,具設甘膳,時有怨家,密以毒藥致飲食中,無人覺知。是時父母不知食中有雜毒藥,逐令長幼服雜毒食;其子後來,父母歡喜,所留飲食賜與其子。是長者子未須飲食,念迦樓羅秘密觀門,便知食中有雜毒藥。其子雖知父母服毒,而不爲說誤服毒藥,所以者何?若覺服毒更加悶亂,毒氣速發必令人死。即設方便,白父母言:我且不食如是飲食,暫往市中卻來當食。何以故?我先買得無價寶珠,留在櫃中而忘封閉。于是父母聞說寶珠,生歡喜心,任子所往。子逐馳走,詣醫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藥;既得此藥疾走還家,乳酥砂糖叁味合煎和阿伽陀。作是藥已,白父母言:“惟願父母服是甘露,此是雪山阿伽陀藥。所以者何?父母向來誤服毒藥,我所暫出。本爲父母及諸人等求得如是不死妙樂”。于是父母及衆人等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服妙藥吐諸毒氣,便得不死更延壽命。出家菩薩亦複如是,過去父母沈淪生死,現在父母不能出離,未來生死難可斷盡,現在煩惱難可伏除。以是因緣,爲度父母及諸衆生,激發同體大慈悲心,求大菩提出家入道。善男子!是名舍宅如雜毒藥入甘美食”。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世間所有諸舍宅,說名雜毒甘美食。譬如長者有一子,聰明利智複多才,善迦樓羅秘密門,能辨毒藥巧方便。子有事緣往□肆,暫時貨易未還家。父母晏樂會諸親,百味珍羞皆具足。有一惡人持毒藥,密來致之于飲食。其子是時不在家,父母爲兒留一分。舉家誤服雜毒藥,子念觀門知有毒,即便奔馳到醫所,求得伽陀不死藥,叁味和煎藥已成,逐白諸親速令服。如是所服如甘露,差諸雜毒皆安樂。一切信心善男子,出家修道亦如是,爲濟父母及衆生,所服煩惱諸毒藥,狂心顛倒造諸罪,永沈生死憂悲海。割愛辭親入佛道,得近調禦大醫王,所修無漏阿伽陀,還生父母叁界宅,令服法藥斷叁障,當證無上菩提果。盡未來際常不滅,能度衆生作歸依,畢竟處于大涅槃,及佛菩提圓鏡智。

  這是說:出了家即是吐了毒,在世間沒有出家者,則中了毒而還沒有吐出來。甘露食,即是最好的飲食,但有毒雜在其中;世人受五欲之樂,如食甘露,但因此而生種種煩惱,可見得不是究竟之樂。前段明愚癡的在俗人,此中明聰慧的出家人。迦樓羅,鳥名,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他能食消龍魚七寶等,凡是有毒的食物到了妙翅鳥的腹中,有毒化爲無毒,此鳥能除毒蛇等之害。迦樓羅觀,謂觀自身如迦樓羅能消諸毒。

  有個長者,也只有一個兒子,極其聰慧。他能知“迦樓羅觀”,能辨別毒物、毒藥,父母非常恩憐,愛護如掌中珠。他到街坊去了,父母邀友人晏會,不防備在座上遇著怨家了,在食物中…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