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己二 修無垢業
無垢性品第四
無垢性有四種:一、衣服,二、飲食,叁、臥具,四、湯藥。此四種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資養生命的,若于此不起貪求之心,名四無垢性。如在家的人,因需有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臥具可包括房屋床椅等)資養生命,由積蓄保藏以成爲私有財産,使子孫相傳相續,因此有妻子眷屬等俗家的累贅負擔在身上。出家人固然要遠離一切世間家累,但這生活上所需要的四事,還不能脫離,故雖出家而亦要叁衣遮體,一缽吃食,有病痛要施針藥,睡眠休息要有房屋臥具。所以、事實上需要此四事來資養生命,世間法不能盡離。但是、這生活所需要的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能夠知足不勉強貪求積蓄才好;倘若貪求積蓄,又豈不是有家産了嗎?既有家産,又必繼之而起家眷,無明妄想種種顛倒邪見皆生起來了。依佛法,若爲弘法利人的大衆資養生命故而積蓄財産,還講得過去;若蓄爲個人的私産,這是絕對不可的。如今一般的出家人,將十方僧衆公有的寺産,大多數變爲私産了。如剃度子孫派或傳法派,將十方僧衆公有的財産,作爲私人代代相傳的産業,同于世俗人的貪戀,成爲變形的家族,這實爲有垢汙的怪現象。本來,出家人只要日常生活應用的四事能隨分知足,除現前衣吃資生之外,其余可不必有什麼積蓄;若個人的財物有所余,可隨時施人,或歸爲十方公有之僧物。十方公有之僧物,則由經理人負責管理,個人不能絲毫據爲己有而獨享其優美的生活,這才是真正出家的僧格,才有與無垢性接近的可能。若將公有據爲私有,甚而建立家庭眷屬,則有違出家的初心,現造地獄的惡因,將來要受地獄的惡果了。所以、前品中智光長者既決定發心出家,此品中則已經出了家而成智光比丘了,故教誡他不要作形式的出家人,要能安分的作個真正的出家人,這就是此品所由來的主旨。這兩品,前一品明要修怎樣的出家觀,此一品明要怎樣的出家人,都注意于出家的戒法。
積蓄財産,不但出家人的私人財産不應有積蓄,十方寺院亦不應多有財産積蓄。因爲,有財産即僧伽墮落的病源,使社會人民輕視僧伽,認僧伽爲分利的人。所以從各方面觀察起來,不但僧伽個人不應有財産,即僧伽結集的團體亦不應積有財産,倘有一個僧團的大衆,能精進道行,勤修學問,自然有人來供養,不用依靠財産。個人或團體有了財産,則各種憍慢心生起來了,道念亦退了,學問也不研究了,以爲祗要有了財産什麼皆不成問題。大家懷著這種下劣的觀念,遂致墮落。
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寺僧,因財産太豐富,僧伽所應做的事都不去做,腐敗墮落,招來外人的摧殘、毀謗。如廣東、河南等處僧寺的摧毀,可作例證。有財産的佛教大寺院,易招外魔時來相侵擾而爭奪,因此高尚純潔的佛教,也隨之沈淪下去了,這真是使人喪氣的事!一般的僧伽,因無學問、無道德,也就沒有法子來抵製外魔。所以、我的主張,凡是出家人,都應當專在道念、學問、德行上去修習培養,決不要在寺産上貪求執著,這不但建立叁寶無益,且爲墮落的動因。我有一段回憶:清初重興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石奇禅師,我最佩服他的思想。此寺先有很多的田産,被地方人侵占完了,其時地方官願爲出力收回,他說:我只要有門前的幾畝田可以供佛香燈便好了。此寺往年爲了田産與人爭鬥,因而失掉道行而增長了煩惱,終致全寺傾滅。這是石奇禅師的高見!所以,我主張僧伽或個人團體,都是無産好,有産反使他墮落。若真正發菩薩心爲佛教作事,是以道力去作,是爲作事而作事,不是爲財産而作事,如此免卻外人的誤解;使佛法清淨住世,給與人類永遠的幸福。比方,現前的南普陀,大家都知道十畝田地的産業也沒有,然而大衆反能夠研究教理精進修學,這全靠大衆的道念愛護。所以常住興隆,內外安甯和睦,生活也不感覺很因難,不消說,即是社會信仰的人民直接或間接來資助之故。基于上面的理由,佛法無論個人或團體,都以能脫離世間的財産爲最善。本來,從出世間法的立場看來,最汙穢的即是財産、淫欲。所以前品特別注重要出家而舍離淫欲之法,此品則特別注重舍離財産,這是解決欲界根本的問題。因爲人間爲求衣服、飲食……等豐富充足的生活時,即自然有無量貪求之心,泉水也似的湧出來了。所以在超欲界的地位看起來,貪財産是最可惡的、最垢汙的事。與這正相反的,即是大可佩服的出世的無垢性。此中所雲的無垢性,確是這樣的。
庚一 智光敬問
爾時、智光及諸長者既出家已,齊整法服,五輪著地禮如來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佛聞所未聞,在家所有種種過失;發菩提心厭離世間,剃除須發而作比丘。惟願如來、應、正等覺,爲我等類及諸衆生,演說出家殊勝功德,令得聞者發清淨心,樂遠離行,不斷佛種。世尊大恩,無緣慈悲憐湣衆生如羅侯羅,出家菩薩應雲何住?雲何修習無垢之業?雲何調伏有漏之心”?
五輪,即五體的異名,兩臂、兩膝和頭皆是圓的,故名五輪。這五輪著地作禮,爲禮之至極。此時,智光及諸長者們,已經出家而穿出家的法服了。以自身最尊貴的頭,去接佛的足而作禮,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們從佛處聽到向來沒有聽過的教法,分析在家所有享樂的種種過患;又開示我們發菩提心,遠離這魔窟的世間而出家作比丘了。比丘,爲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乞士”二字爲本義。嘉祥法華義疏卷一雲“比丘名爲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心,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佛在世時,有當時出家即爲比丘者;雖然才出家的應先作沙彌,但佛時有即證得大阿羅漢果的,故頓成比丘。乞食,正揭出出家人每日乞食于世俗人的出家相。乞法的比丘,換言之即是求學的人,常常求佛的教授教誡。但還要懇請佛爲分別出家的特殊功德,使發清淨心遠離五欲,而紹隆佛種無有間斷。無緣慈悲者,有限的慈悲是有緣的,無限的慈悲是無緣的;如日光遍照,這無緣慈悲是平等的。希望佛用無限的慈悲來憐湣我們,教授我們最初發心出家的,身與心應怎樣的安住,怎樣的練習無垢之業;這遠離世間垢汙之業,怎樣能壓製降服世俗之心。我們最初的世俗心,有種種的煩惱雜在其中;若能如沙裏淘金似的,把惡濁心調伏住了,則有漏心減少,無漏心自然增長起來了。所以,不但懇請佛教授身心如何安住和如何修習無垢之業,而且請說如何調伏有漏之心。這是智光敬問的意義。
庚二 如來許說
辛一 贊許
爾時、世尊贊歎智光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爲未來一切衆生問于如來如是之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來世尊憐湣衆生,平等無二猶如一子。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演說:出家菩薩如是住,如是修行無垢之業,如是調伏有漏之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智光既有這類的感想來設問,佛也不得不以情感作用來安慰他,贊歎他,允許他。佛于是說:你們不但出了家而作比丘,而且所問的是出家應該要修習的,你們是真淨佛子,不但爲自己修學而請問,而且爲未來世衆生。我當然把你們,猶如我的兒子羅侯羅一樣的看待。你聽著,記著,不要忘掉!如今爲你們解說出家菩薩所修的觀和行,以及四種無垢性的意義。
辛二 解說
壬一 略觀諸出家義
癸一 長行
子一 示出家菩薩觀
爾時、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薩住如是心,常作是觀:我得人身,諸根具足,從何處沒來生此間?我于叁界中當生何界?于四大洲複生何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緣得離父母妻子眷屬出家修道免八難身?莊嚴劫中過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來千佛未出于世,賢劫之中現在千佛,幾佛如來出現于世,化緣將盡入般涅槃?幾佛世尊未出于世,是諸衆生根緣未熟,未聞正法?複于何時當來彌勒從兜率天下生人間現成佛道?于我身中有何善業?戒定慧學當有何德?過去諸佛皆已不遇,當來世尊得見不耶?我今現在諸凡夫地,叁業煩惱何最爲重?一生已來造何罪業?于何佛所曾種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幾時?是日已過命隨減少,猶如牽羊詣彼屠所,漸漸近死無所逃避,身壞命終生于何處?叁惡道苦如何脫免?然我此身愛樂長養,念念衰老無時暫停,誰有智者愛樂此身?智光當知!出家菩薩常于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然。心常忏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這段文,即是第一明出家菩薩應如何安住其心,第二應修習如何觀念。應自己觀察:我們得了人身,而且又出家作比丘了,能聽聞佛的教法;我們所得的人身是六根具足的,而且是善根具足的,與聾盲喑啞者不一樣。我們在人生的曆程上,應時時有這樣真意的自覺:我們從什麼地方來生到這人間?在叁界之中生在那一界?這不是指死後應生在那一界,是說現前所生是那一界,依佛說,我們現前的世界是欲界。四大洲生在什麼洲──南贍部洲;六道之中生在什麼道──人道。因什麼因緣而得脫八難,並辭別父母、妻子、眷屬等來出家修學佛法?我們既然“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就應這樣觀于自身的。更進觀叁世諸佛:過去莊嚴劫中的毗婆屍諸佛已過去了;星宿劫中的未來諸佛還在未來;現在賢劫之中的釋迦牟尼佛,化緣將畢而欲入涅槃了,縱然能遇著未來的彌勒諸佛而能夠親近他,但自身有什麼善根?戒定慧叁學之中曾有什麼功德?過去的諸佛我因爲沒有善根,不能“得觇尊顔”,實在是大可遺憾的。但未來的諸佛能得親近與否,這又在乎自修善根。應該基于佛的教法,舍離世間五欲之樂;不要如諸外人的貪求物質以及享受…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