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太虚大师讲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

  己二 修无垢业

  无垢性品第四

  无垢性有四种:一、衣服,二、饮食,三、卧具,四、汤药。此四种是一般人所需要以资养生命的,若于此不起贪求之心,名四无垢性。如在家的人,因需有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卧具可包括房屋床椅等)资养生命,由积蓄保藏以成为私有财产,使子孙相传相续,因此有妻子眷属等俗家的累赘负担在身上。出家人固然要远离一切世间家累,但这生活上所需要的四事,还不能脱离,故虽出家而亦要三衣遮体,一钵吃食,有病痛要施针药,睡眠休息要有房屋卧具。所以、事实上需要此四事来资养生命,世间法不能尽离。但是、这生活所需要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能够知足不勉强贪求积蓄才好;倘若贪求积蓄,又岂不是有家产了吗?既有家产,又必继之而起家眷,无明妄想种种颠倒邪见皆生起来了。依佛法,若为弘法利人的大众资养生命故而积蓄财产,还讲得过去;若蓄为个人的私产,这是绝对不可的。如今一般的出家人,将十方僧众公有的寺产,大多数变为私产了。如剃度子孙派或传法派,将十方僧众公有的财产,作为私人代代相传的产业,同于世俗人的贪恋,成为变形的家族,这实为有垢污的怪现象。本来,出家人只要日常生活应用的四事能随分知足,除现前衣吃资生之外,其余可不必有什么积蓄;若个人的财物有所余,可随时施人,或归为十方公有之僧物。十方公有之僧物,则由经理人负责管理,个人不能丝毫据为己有而独享其优美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出家的僧格,才有与无垢性接近的可能。若将公有据为私有,甚而建立家庭眷属,则有违出家的初心,现造地狱的恶因,将来要受地狱的恶果了。所以、前品中智光长者既决定发心出家,此品中则已经出了家而成智光比丘了,故教诫他不要作形式的出家人,要能安分的作个真正的出家人,这就是此品所由来的主旨。这两品,前一品明要修怎样的出家观,此一品明要怎样的出家人,都注意于出家的戒法。

  积蓄财产,不但出家人的私人财产不应有积蓄,十方寺院亦不应多有财产积蓄。因为,有财产即僧伽堕落的病源,使社会人民轻视僧伽,认僧伽为分利的人。所以从各方面观察起来,不但僧伽个人不应有财产,即僧伽结集的团体亦不应积有财产,倘有一个僧团的大众,能精进道行,勤修学问,自然有人来供养,不用依靠财产。个人或团体有了财产,则各种憍慢心生起来了,道念亦退了,学问也不研究了,以为祗要有了财产什么皆不成问题。大家怀著这种下劣的观念,遂致堕落。

  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寺僧,因财产太丰富,僧伽所应做的事都不去做,腐败堕落,招来外人的摧残、毁谤。如广东、河南等处僧寺的摧毁,可作例证。有财产的佛教大寺院,易招外魔时来相侵扰而争夺,因此高尚纯洁的佛教,也随之沉沦下去了,这真是使人丧气的事!一般的僧伽,因无学问、无道德,也就没有法子来抵制外魔。所以、我的主张,凡是出家人,都应当专在道念、学问、德行上去修习培养,决不要在寺产上贪求执著,这不但建立三宝无益,且为堕落的动因。我有一段回忆:清初重兴浙江奉化雪窦寺的石奇禅师,我最佩服他的思想。此寺先有很多的田产,被地方人侵占完了,其时地方官愿为出力收回,他说:我只要有门前的几亩田可以供佛香灯便好了。此寺往年为了田产与人争斗,因而失掉道行而增长了烦恼,终致全寺倾灭。这是石奇禅师的高见!所以,我主张僧伽或个人团体,都是无产好,有产反使他堕落。若真正发菩萨心为佛教作事,是以道力去作,是为作事而作事,不是为财产而作事,如此免却外人的误解;使佛法清净住世,给与人类永远的幸福。比方,现前的南普陀,大家都知道十亩田地的产业也没有,然而大众反能够研究教理精进修学,这全靠大众的道念爱护。所以常住兴隆,内外安宁和睦,生活也不感觉很因难,不消说,即是社会信仰的人民直接或间接来资助之故。基于上面的理由,佛法无论个人或团体,都以能脱离世间的财产为最善。本来,从出世间法的立场看来,最污秽的即是财产、淫欲。所以前品特别注重要出家而舍离淫欲之法,此品则特别注重舍离财产,这是解决欲界根本的问题。因为人间为求衣服、饮食……等丰富充足的生活时,即自然有无量贪求之心,泉水也似的涌出来了。所以在超欲界的地位看起来,贪财产是最可恶的、最垢污的事。与这正相反的,即是大可佩服的出世的无垢性。此中所云的无垢性,确是这样的。

  庚一 智光敬问

  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著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殊胜功德,令得闻者发清净心,乐远离行,不断佛种。世尊大恩,无缘慈悲怜湣众生如罗侯罗,出家菩萨应云何住?云何修习无垢之业?云何调伏有漏之心”?

  五轮,即五体的异名,两臂、两膝和头皆是圆的,故名五轮。这五轮著地作礼,为礼之至极。此时,智光及诸长者们,已经出家而穿出家的法服了。以自身最尊贵的头,去接佛的足而作礼,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们从佛处听到向来没有听过的教法,分析在家所有享乐的种种过患;又开示我们发菩提心,远离这魔窟的世间而出家作比丘了。比丘,为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义甚多,“乞士”二字为本义。嘉祥法华义疏卷一云“比丘名为乞士,上从如来乞法以练心,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佛在世时,有当时出家即为比丘者;虽然才出家的应先作沙弥,但佛时有即证得大阿罗汉果的,故顿成比丘。乞食,正揭出出家人每日乞食于世俗人的出家相。乞法的比丘,换言之即是求学的人,常常求佛的教授教诫。但还要恳请佛为分别出家的特殊功德,使发清净心远离五欲,而绍隆佛种无有间断。无缘慈悲者,有限的慈悲是有缘的,无限的慈悲是无缘的;如日光遍照,这无缘慈悲是平等的。希望佛用无限的慈悲来怜湣我们,教授我们最初发心出家的,身与心应怎样的安住,怎样的练习无垢之业;这远离世间垢污之业,怎样能压制降服世俗之心。我们最初的世俗心,有种种的烦恼杂在其中;若能如沙里淘金似的,把恶浊心调伏住了,则有漏心减少,无漏心自然增长起来了。所以,不但恳请佛教授身心如何安住和如何修习无垢之业,而且请说如何调伏有漏之心。这是智光敬问的意义。

  庚二 如来许说

  辛一 赞许

  尔时、世尊赞叹智光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为未来一切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之事。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世尊怜湣众生,平等无二犹如一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出家菩萨如是住,如是修行无垢之业,如是调伏有漏之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智光既有这类的感想来设问,佛也不得不以情感作用来安慰他,赞叹他,允许他。佛于是说:你们不但出了家而作比丘,而且所问的是出家应该要修习的,你们是真净佛子,不但为自己修学而请问,而且为未来世众生。我当然把你们,犹如我的儿子罗侯罗一样的看待。你听著,记著,不要忘掉!如今为你们解说出家菩萨所修的观和行,以及四种无垢性的意义。

  辛二 解说

  壬一 略观诸出家义

  癸一 长行

  子一 示出家菩萨观

  尔时、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住如是心,常作是观:我得人身,诸根具足,从何处没来生此间?我于三界中当生何界?于四大洲复生何处?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缘得离父母妻子眷属出家修道免八难身?庄严劫中过去千佛皆已涅槃,星宿劫中未来千佛未出于世,贤劫之中现在千佛,几佛如来出现于世,化缘将尽入般涅槃?几佛世尊未出于世,是诸众生根缘未熟,未闻正法?复于何时当来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现成佛道?于我身中有何善业?戒定慧学当有何德?过去诸佛皆已不遇,当来世尊得见不耶?我今现在诸凡夫地,三业烦恼何最为重?一生已来造何罪业?于何佛所曾种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几时?是日已过命随减少,犹如牵羊诣彼屠所,渐渐近死无所逃避,身坏命终生于何处?三恶道苦如何脱免?然我此身爱乐长养,念念衰老无时暂停,谁有智者爱乐此身?智光当知!出家菩萨常于昼夜如是观察,勿贪世间受五欲乐,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然。心常忏悔过去先罪,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头陀,调伏其心如旃陀罗: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这段文,即是第一明出家菩萨应如何安住其心,第二应修习如何观念。应自己观察:我们得了人身,而且又出家作比丘了,能听闻佛的教法;我们所得的人身是六根具足的,而且是善根具足的,与聋盲喑哑者不一样。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上,应时时有这样真意的自觉: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生到这人间?在三界之中生在那一界?这不是指死后应生在那一界,是说现前所生是那一界,依佛说,我们现前的世界是欲界。四大洲生在什么洲──南赡部洲;六道之中生在什么道──人道。因什么因缘而得脱八难,并辞别父母、妻子、眷属等来出家修学佛法?我们既然“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就应这样观于自身的。更进观三世诸佛:过去庄严劫中的毗婆尸诸佛已过去了;星宿劫中的未来诸佛还在未来;现在贤劫之中的释迦牟尼佛,化缘将毕而欲入涅槃了,纵然能遇著未来的弥勒诸佛而能够亲近他,但自身有什么善根?戒定慧三学之中曾有什么功德?过去的诸佛我因为没有善根,不能“得觇尊颜”,实在是大可遗憾的。但未来的诸佛能得亲近与否,这又在乎自修善根。应该基于佛的教法,舍离世间五欲之乐;不要如诸外人的贪求物质以及享受…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