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五欲之樂;我們已經是個脫免八難而出家作比丘的人,是修學佛法的人了!應常常以此觀大千世界中的叁世諸佛。我們,這苦惱衆生住在凡夫地,被叁業煩惱重重圍繞,生生世世不知造了多少罪業,如果再不自振作,精進勇猛以修習佛法而忏悔罪業,不但已錯過過去諸佛,未來劫的彌勒諸佛怕亦難親近。如此,則人生結果是墮叁惡道,成爲難免的事了!想到這一點,固然要在因中種善根,現前也要真意向佛前忏悔,不然,生死大事到來,惡的果報漸漸接近,如羊被拉進屠場,走一步即與死神迫近一步。這就是人生的結果嗎?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可憐!人的智靈爲肉體的奴仆了。我們要反正過來,能使此肉體爲我正信正見的奴仆。出家菩薩應有這樣的善巧觀察,如仍然貪世間五欲之樂而忘掉了生死,不能安居出家生活,那可以快去返俗。當知生死大事,如頂上的石,如頭上的火,多麼地危險!印度古時,阿育王有個兄弟,毀謗比丘不信佛法,于是阿育王讓他的兄弟做七天國王,享受人間應有盡有的快樂,七天之後就要殺他。他的兄弟因念死期迫近,無心享樂,唯忏悔已往的不是。因之、並不覺王位五欲之可樂,所以,出家比丘應谛觀無常,忏悔過往的一切罪惡。作個完全的出家人,有安住四無垢性,修行十二頭陀行的需要。十二頭陀行者,一、衲衣,二、叁衣,叁、乞食,四、不作余食,五、一坐食,六、一揣食,七、阿蘭若處,八、冢間坐,九、樹下坐,十、露地坐,十一、隨坐,十二、常坐不臥。若能這樣刻苦耐勞的修行,則身心自然調伏。如旃陀羅的謙下,難忍能忍,這才是真佛子,是出家的男兒!

  子二 別釋旃陀羅行

  “智光比丘!以何義故說名真實修沙門行如旃陀羅?其旃陀羅每遊行時,手執錫杖不敢當路,若人逼近振錫令聞。于大衆中心行謙下不敢輕慢,被呵責時心無怨恨未嘗加報,罵辱鞭撻默然受之。何以故?自知下姓不階衆流,以是因緣被嗔無報。智光當知!出家菩薩亦複如是,剃除須發形同嬰兒,執持應器依他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胄,杖錫而行如持鉾槊,執智慧劍破煩惱賊,修嬰兒行饒益一切,是故一切叁毒利箭不入真實沙門之身。出家菩薩以叁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衆生是佛化身,觀于自身爲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于自身爲僮仆想;又觀衆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以下別釋旃陀羅義,即廣明應當雲何調伏其心之行門也。旃陀羅者,此雲穢多;本經卷一所說之戌達羅種,即攝此旃陀羅也。旃陀羅行者,印度之習慣有四種種族之階級:其最上者爲婆羅門之教種(此雲淨行),其次是刹帝利之王種(此雲王種),再次即吠奢之平民種(此雲工商農),而最下者即此旃陀羅等之奴婢種。此旃陀羅在印度四種階級之中,最爲卑下,不但不能與前叁種人有婚姻之往來,就是在通常道路和一切時,亦不能和前叁種人接觸,以爲觸之、視之即失其高尚尊貴也。因此,社會一般人之眼光,視旃陀羅爲最下流;而旃陀羅自身,因久被輕視爲下流,亦成爲習慣而不知非。佛法中,對此四種平等,無論上自國王下至人民,凡出家者皆爲佛子。婆羅門教之階級最嚴,但後之新婆羅門教亦漸行平等也。又近時印度甘地之思想,亦崇平等;因甘地家族初爲耆那教,耆那教即尼犍子之教,亦是階級平等之宗教故。

  此中所明旃陀羅行,即顯初出家菩薩斷除以前俗人所有種種憍慢貢高等之惡習,修行種種忍辱之行門,以調伏其虛妄之心。如旃陀羅人雖受世人之诟詈,或鞭打楚鞑,而毫無怨恨及報複之義。實則、並非世人看出家人如旃陀羅,乃初學菩薩自心謙下如旃陀羅,以旃陀羅無嗔性爲譬喻耳。其旃陀羅以下,敘明旃陀羅與社會接觸之情形。略言之,即旃陀羅種在遊行時,手執錫杖,每逢路人即振錫作聲以背來人,不敢接觸他人也。心行謙下者,在大衆之中,其心極爲謙下不敢傲慢;所以不敢憍慢者,以是見他人尊貴自己卑下故。旃陀羅種,不但對人謙下,即他人鞭打呵責亦忍辱受之而不思報複。此即顯明初出家菩薩,若能具有如是之心,方能堪受法教。又初受出家之形,于世間之一切都已舍離,故現在之身心與世間無爭無貪,如大海大地能容納一切水流和荷負萬物,以及違順境等不起分別也。何以故下,說明旃陀羅之所以如此者,是自知下姓故。智光當知下,正顯初出家菩薩調伏其心之法門也。形同嬰兒者,嬰兒初出胎時,一切不能自主,皆隨父母;一切見聞覺知亦不能有明晰之分別。而初出家菩薩亦如是,以前一切俗習皆已斷除,入此出家範圍如另換一人身,一切行止舉動皆與前異,故猶如初生之嬰兒也。應器者,即是飯缽,此雲應量器,因人之飯量大小不同,故分大中小叁種之飯缽而應人之度量也。依他活命者,即自己不作飯食,常行乞食,依他人而活自己之身命也。袈裟,此雲壞色衣,即是衣之顔色,去世人之鮮豔美麗而爲灰色衣也。鉾槊,是兵器,能禦外人之侮;出家菩薩執此錫杖,降伏一切煩惱魔也。執智慧劍破煩惱賊者,劍能斬邪,菩薩以此智慧之光,觀照自身之過惡而遠離一切顛倒知見,即對破煩惱魔也。嬰兒行,即修旃陀羅行也。出家菩薩下,即以智慧寶劍,常以叁觀觀自身之過失而修忍辱行。叁觀者:第一、觀諸衆生如化佛一樣,觀于自身實爲愚夫。故新菩薩對世人處處以恭敬不放逸心而作佛想,如華嚴經善財童子參五十叁善知識是。第二、觀諸衆生作尊貴想,而觀自身如奴婢等想。第叁、觀諸衆生作父母想,而觀于自如兒女等想也。出家菩薩下,總結新學菩薩若能作如是觀,修如是行,雖遇打罵鞭撻之事亦不希加報也。其實、若能如是修忍辱行,無有貢高傲慢之形。世人恭敬之不暇,何有加辱害者!

  新學菩薩必如是行者,因矯枉必過其正,而後方能恢複本相端正無斜。出家之法與世間法成相反之形式:如以前之六根向外對緣六塵之境,乃時時執著貪求顛倒分別;今出家以後,處處調伏其心反光自照也。所以、近來我主張新出家之僧伽,必使之先習持二叁年之律儀,折伏憍慢貢高,降服世人之惡習。如鐵條鑄成精鋼,必先在爐中經幾次之煆煉而後方成法器。學佛之人亦如是,否則猶如汙穢之瓶而貯醍醐,反致醍醐亦爲穢物也。

  子叁 略明四無垢性

  “智光比丘!汝等谛聽!雲何名爲四無垢性?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如是四事隨有所得粗細稱心,遠離貪求,是無垢性。諸比丘等!以何因緣如是四行名無垢性?智光當知!諸佛如來叁十七品菩提分法皆從此生,佛法僧寶常不斷絕,是故得名爲無垢性”。

  四無垢性,以下當有廣釋。四無垢,即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在此四種法上,出家之人能知足隨喜,不生粗細等之分別執著,貪求追逐,故名無垢性也。此四無垢所以稱無垢性者,因叁世諸佛如來菩提分法,皆從此而生故;佛法僧寶亦依此無貪著而得不斷絕故。叁十七菩提分法者,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所謂叁四、二五、只七、單八,共成叁十七也。此叁十七法是生菩提之道路,斷煩惱之洪爐,故名菩提分法也。

  癸二 重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智光比丘汝谛聽,出家菩薩所應作。無緣大慈攝衆生,猶如一子皆平等。發菩提心求正覺,應作叁種成佛法。心常住四無垢性,當修十二頭陀行,下心猶如旃陀羅。四威儀中作是念:十方無量諸菩薩,刹那刹那趣聖道,彼既修證我亦爾,如何流轉叁界中,恒居生死無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六道輪回處何道?胎、卵、濕、化受何生?身、口、意業于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叁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細觀察已,大慈、大悲恒相續,大喜、大舍爲先心,爲有緣者說妙法。晝夜修心不暫停,如去頂石、救頭然。念叁觀門常不離,觀諸有情是佛身,唯我獨處于凡類;一切衆生等尊貴,我爲僮仆居卑賤;世間衆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被他打罵不嗔嫌,勤修忍辱無怨嫉。四事供養心不著,是則名爲無垢性。叁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來果報身,如是殊勝無漏法,四無垢性爲根本。不放逸行常修習,是名出家真佛子!菩提智種念念增,無漏聖道皆成就,速得超于無量劫,端坐華王法界中。福智二嚴皆圓滿,無邊劫海利群生,由無垢性皆成熟,證獲如來常住果。”

  以下即重頌前義。智光比丘汝當知四句,頌明出家菩薩應作無緣大慈,而佛視衆生猶如羅侯羅也,發菩提心求正覺六句,頌前文住四無垢性,修頭陀行,行旃陀羅行之叁種菩提分法也。十方無量諸菩薩十六句,即頌前文之出家菩薩觀中,觀叁世諸佛,觀我居何界、何洲等種種之觀法也。叁性之中何性多之叁性,即善、惡、無記性也。大慈大悲等,即是四無量心也。如去頂石救頭然十句、是重頌別釋頭陀中之叁觀門,如觀生是佛觀自是凡等也。四事供養心不著八句,頌四無垢性,若不貪著菩提道法及如來叁身之無漏聖法,皆依此爲根本而增長也。不放逸行常修習十句,總頌前文叁種行門,若能不放逸修行,則菩提智種念念增長,以及成就聖道,速超無量劫海,坐華王座福利群生等也。菩提智種,乃依智種而言,因初發心菩薩菩提智雖未能現行,但此智種是刹那刹那增長,待至初地即能現行,十地後即圓滿成就證佛之法身也。

  壬二 廣說四無垢性

  癸一 著壞色衣

  子一 長行

  “複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薩于所著衣,不應貪著,若細若粗,隨其所得,恒于施者爲生福田,勿嫌粗惡,不得爲衣廣說法要,起諸方便與貪相應。世間凡夫爲衣服故非法貪求,造不善業墮于惡道,經無量劫不遇諸佛、不聞正法。受苦畢已複生人間,貧窮困苦、求不得苦,晝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衆苦,皆由先世爲衣服故多殺生命造種種罪。出家菩薩即不如是,隨其所得不嫌粗惡,但懷慚愧以充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無垢性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