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P4

  ..續本文上一頁暗裏下了毒藥。誰也不知道,大家都吃下腹去了。長者留少分與子,子回了家,恐怕所留食物靠不住清淨,于是修迦樓羅觀法,便知道食中有毒。但不能即爲父母告,知父母受毒,不得不想法安慰救濟,于是假說他在外有許多體面事使父母歡喜。趕快去求阿伽陀藥,又跑回來了。阿伽陀者,此雲普去、無價、無病或不死藥丸,如雲“言投此藥,普去衆疾”;“服此藥已,更無有病”。此藥有起死回生之功,此子既得藥回家之後,用乳、酥、砂糖叁樣調合阿伽陀藥,才對父母說:他檢查父母誤吃了毒藥,我因爲要醫除,所以去覓得雪山妙藥。既服此藥,毒物便吐出來了,也就沒有死。出家菩薩亦複如是,因爲出家菩薩以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衆生,認爲皆是他的父母,衆生的憂悲苦惱即是自身的憂悲苦惱,這即是同體大悲。佛與衆生同體不二,不過衆生爲個人,而佛菩薩爲一切衆生。因衆生貪財色,所以沈淪生死苦海,得五趣之苦;菩薩目的在得究竟安樂,所以發菩提心而出家了。

  差者,即病醫好了。叁障,即惑、業、報。惑即漏體,惑斷則漏業也沒有;漏業沒有,則業報也沒有。阿羅漢有有余涅槃,只斷惑障而業報未斷;佛也有有余涅槃,但與阿羅漢不同,佛位叁障永斷,不過以轉得的淨依名有余依。

  壬五 妄想猛風不起喻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常觀世間一切舍宅,猶如大風不能暫住。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恒起妄想執著外境,不能了真無明昏醉,顛倒觸境亦常不住,惡覺易起善心難生;由妄想緣起諸煩惱,因衆煩惱造善惡業,依善惡業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斷。唯有正見不顛倒心作諸善業,因叁善根及以信等,增長無漏法爾種子,能起無漏叁昧神通,如是如是證聖相續。若伏妄想修習正觀,一切煩惱永盡無余”。爾時、智光長者白佛言:“世尊!修習正觀有無量門,修何等觀能伏妄想?”爾時世尊告長者言:“善男子!應當修習無相正觀,無相能伏妄想,唯觀實性不見實相,一切諸法體本空寂,無見無知,是名正觀。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觀察,長時修習無爲,妄想猛風寂然不動,聖智現觀證理圓成。善男子!是名賢聖,是名菩薩,是名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是因緣,一切菩薩爲伏妄想永不起故,爲報四恩,成就四德,出家修學息妄想心,經無量劫成就佛道”。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觀在家,猶如暴風不暫住。亦如妄執水中月,分別計度以爲實,水中本來月影無,淨水爲緣見本月。諸法緣生皆是假,凡愚妄計以爲我,即此從緣法非真,妄想分別計爲有,若能斷除于二執,當證無上大菩提。凡情妄想如黑風,吹生死林念念起,四顛倒鬼常隨逐,令造五種無間因。叁不善根現爲纏,生死輪回鎮相續。若人聞經深信解,正見能除顛倒心,菩提種子念念生,大智神通叁昧起。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男女性相本來空,妄執隨緣生二相,如來永斷妄想因,真性本無男女相。菩提妙果證皆同,妄計凡夫生異相,叁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爲實相。若人出家修梵行,攝心寂靜處空閑,是爲菩薩真淨心,不久當證菩提果。”

  這煩惱的人間,因爲有舍宅在,猶如狂風無有止息之時。如想永遠的超脫這煩惱的人間,妄想的狂風一切平靜,則非出家不可。在家人的心上,免不了時起種種的妄想──即是五欲之境,或苦、或樂,展轉推測,無時不在圈子裏轉。但爲什麼有這樣固執的五欲之境呢?如果你用銳利的目光去解剖一下,也不難窺見。原來,人在生活線上要過日子啊!肚子餓了,則取食物來充饑;身上寒冷,則取衣服來遮體;風雨襲來,則取磚瓦木料建造房屋;要出門,則取舟車以代步:這些人生生活需要的,無一不是求之于外。在畜類比較簡單,而人類有了此還要彼,格外的積蓄,格外的貪求不厭,不但爲自身的幸福計,而且還要爲子孫的萬年幸福計。“養兒防老,積谷防饑”,所以要有子孫,要有家産,于是將整個的精神趨向外境,拼命的貪求。所以,在哲學上有唯物論,社會學上有唯物史觀。這種種的議論,爲的全部生活都依賴于外境,到了無可奈何的時候,只有向外益加妄想貪求。這妄想,便是遍計所執中的增益妄執;有了妄執,則不能了知真實法相,所以顛倒于觸受之境,這就是邪見;邪見生起,正見潛伏。妄想者,即是執著外境分別計執,無我則計執有我,無常則計執常;也可以作爲我法二執看。因有二執則二障生起,這就是煩惱業苦的纏縛。一切法,在佛法上看,都是十二因緣在那裏流轉,周而複始,因果循環。但十二因緣由無明發業,弄得人生常在長夜裏彷徨飄泊:遇善、則感報在人天;遇惡、則感報在叁途。要清除妄想,唯有正見當前,才使它不能掙紮,無聲息的消滅下去了。世間諸法,如夢如幻,唯心所造,若能明白諸法實相真理,這就是善業的推動驅使者,但斷除諸煩惱所造惡業的形體,而且法爾無漏種子,漸漸增長起來了。由此入真見道通達位,現起無漏叁昧神通──出世的真無漏禅定。叁善根者,即無貪、無嗔、無癡。無漏法爾種子的增長,乃由資糧、加行福智善根薰習而來,這就是善業感善果的進路。證聖相續,即初地以上地地增進乃至成佛之謂。但這不是容易的事,若不清除妄想,則沒有證聖的希望。所以,這又要借重正觀的工夫,才能永斷一切妄想與煩惱。

  智光長者聽了斷煩惱必須要修習正觀的時候,在他心裏有千萬思潮起伏,因爲所謂正觀也者,有很多法門,不知究竟什麼觀法而能伏妄想?佛言:要修無相正觀。要觀五欲外境皆空了不可得;要觀離相實性,不見形形色色的一點實相。一切諸法露珠也似的幻滅,根本無體質可言,所以一切法體皆空。既諸法體空,則相亦空;相境空故,心識亦空:能所雙亡,這就是正觀現前。若能實現這正觀的智光,徹悟了無爲之法,妄想猛風才可以消滅。聖智圓明,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吐一切。聖智即如理智照真谛,離虛妄分別名爲聖智。維摩經肇序雲“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往生論注下雲“法性無相故理智無知”。這就是菩薩的境界、佛的境界。衆生之所以不能悟入聖智,也就因生活上不能滿足;生活不得滿足,欲望不得滿足,內心裏就形成了妄想的現象。因爲惡習慣、惡見已經薰成了根深蒂固的種子,時時要去找到外境的生活;在貪求不得的時候,就不由的感到深刻的煩悶。吾人現前之所以趨外境者,大概是生活所致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出家比丘只有叁衣一缽,就可以滿足生活的所需,沒有奢望,沒有煩惱郁結,也就沒有妄想顛倒邪見生起了。若要使心不趣外境,這要有常虛其心的修養,還要有實其腹的生活,使其無所欲求,若能有以實其腹,使其不患饑寒,則生活之事不致于常感困難。所以佛以叁衣一缽爲生活,以戒貪求。本來五欲之境,實在令人可怕,物質文明,是人生不幸中的不幸,也即是人生不安的病源。老子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此是老子社會生活的主張。既知貪求五欲是由妄想而發出來的苦源,所以要出家修無相法門,才是對症施針,可有成佛的希望。

  四顛倒者,即于生死之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而計執常、樂、我、淨,這是凡夫的四倒。還有于涅槃之常、樂、我、淨,計執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這是二乘的四倒。五種無間因,即五逆罪,所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深妙觀,即觀實相真性。男女性相本來空,以男女性別也只就相而言,真正大乘佛性中沒有男女相的差別。但從世間法說,極注重男女相的差別,因爲世間家俗之法,由男女性建設起來的,倫理道德亦由此而建立的,男女的心行亦爲倫理的道德律所支配。否則,在世間法上便成爲混亂的社會。

  壬六 煩惱衆苦生處喻

  “複次、善男子!出家菩薩,日夜恒觀世間舍宅,一切皆是煩惱生處。何以故?如有一人造立舍宅,以諸寶物而自莊嚴。造此宅已而作是念:今此舍宅是我所有,不屬他人,唯我舍宅最爲吉祥,他人舍宅所不能及。如是執著能生煩惱,由煩惱故我我所執而爲根本,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更相競起,充滿宅中。所以者何?在家凡夫深著五欲,妻子眷屬奴婢仆使悉皆具足,以是因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怨憎合會、恩愛別離。貧窮諸衰求不得苦,如是衆苦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世世相續,恒不斷絕。如是衆苦非無所因,大小煩惱而爲根本。一切財寶追求而得,若無先因不可追求,假使追求亦無所獲。善男子!以是義故,一切煩惱追求爲本,若滅追求,無量煩惱悉皆斷盡。然今是身衆苦所依,諸有智者當生厭離!如是去世迦葉如來,爲諸禽獸而說偈言:“是身爲苦本,余苦爲枝葉,若能斷苦本,衆苦悉皆除。汝等先世業,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愛,雜類受苦身。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澤,衆罪皆銷滅。是身苦不淨,無我及無常,汝等堿應當,深生厭離心”!爾時、無量諸禽獸等聞此偈已,于一念心至誠忏悔,便舍惡道生第四天,奉觐一生補處菩薩,聞不退法究竟涅槃。善男子!以是因緣,今此苦身猶如舍宅,一切煩惱即爲宅主。是故淨信善男子等發菩提心出家入道,必得解脫一切衆苦,皆當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爾時、如來重說偈言:“出家菩薩恒觀察,舍宅所生諸煩惱。如有一人造舍宅,種種珍寶以嚴飾,自念壯麗無能比,不屬他人唯我有,工巧所修最殊妙,世間舍宅無能及。如是分別生執著,以我我所爲根本,八萬四千諸煩惱,充滿舍宅以爲災。世間一切諸男女,六親眷屬皆圓滿,以是因緣生衆苦,所謂生老及病死,憂悲苦惱常隨逐,如影隨形不暫離。諸苦所因貪欲生,若斷追求盡諸苦。是身能爲諸苦本,勤修厭離趣菩提。叁界身心如舍宅,煩惱宅主居其中,汝等應發菩提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厭舍品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