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P4

  ..续本文上一页暗里下了毒药。谁也不知道,大家都吃下腹去了。长者留少分与子,子回了家,恐怕所留食物靠不住清净,于是修迦楼罗观法,便知道食中有毒。但不能即为父母告,知父母受毒,不得不想法安慰救济,于是假说他在外有许多体面事使父母欢喜。赶快去求阿伽陀药,又跑回来了。阿伽陀者,此云普去、无价、无病或不死药丸,如云“言投此药,普去众疾”;“服此药已,更无有病”。此药有起死回生之功,此子既得药回家之后,用乳、酥、砂糖三样调合阿伽陀药,才对父母说:他检查父母误吃了毒药,我因为要医除,所以去觅得雪山妙药。既服此药,毒物便吐出来了,也就没有死。出家菩萨亦复如是,因为出家菩萨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认为皆是他的父母,众生的忧悲苦恼即是自身的忧悲苦恼,这即是同体大悲。佛与众生同体不二,不过众生为个人,而佛菩萨为一切众生。因众生贪财色,所以沉沦生死苦海,得五趣之苦;菩萨目的在得究竟安乐,所以发菩提心而出家了。

  差者,即病医好了。三障,即惑、业、报。惑即漏体,惑断则漏业也没有;漏业没有,则业报也没有。阿罗汉有有余涅槃,只断惑障而业报未断;佛也有有余涅槃,但与阿罗汉不同,佛位三障永断,不过以转得的净依名有余依。

  壬五 妄想猛风不起喻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常观世间一切舍宅,犹如大风不能暂住。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恒起妄想执著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断。唯有正见不颠倒心作诸善业,因三善根及以信等,增长无漏法尔种子,能起无漏三昧神通,如是如是证圣相续。若伏妄想修习正观,一切烦恼永尽无余”。尔时、智光长者白佛言:“世尊!修习正观有无量门,修何等观能伏妄想?”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善男子!应当修习无相正观,无相能伏妄想,唯观实性不见实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善男子!是名贤圣,是名菩萨,是名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一切菩萨为伏妄想永不起故,为报四恩,成就四德,出家修学息妄想心,经无量劫成就佛道”。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出家菩萨观在家,犹如暴风不暂住。亦如妄执水中月,分别计度以为实,水中本来月影无,净水为缘见本月。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凡情妄想如黑风,吹生死林念念起,四颠倒鬼常随逐,令造五种无间因。三不善根现为缠,生死轮回镇相续。若人闻经深信解,正见能除颠倒心,菩提种子念念生,大智神通三昧起。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能所俱亡离诸见。男女性相本来空,妄执随缘生二相,如来永断妄想因,真性本无男女相。菩提妙果证皆同,妄计凡夫生异相,三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为实相。若人出家修梵行,摄心寂静处空闲,是为菩萨真净心,不久当证菩提果。”

  这烦恼的人间,因为有舍宅在,犹如狂风无有止息之时。如想永远的超脱这烦恼的人间,妄想的狂风一切平静,则非出家不可。在家人的心上,免不了时起种种的妄想──即是五欲之境,或苦、或乐,展转推测,无时不在圈子里转。但为什么有这样固执的五欲之境呢?如果你用锐利的目光去解剖一下,也不难窥见。原来,人在生活线上要过日子啊!肚子饿了,则取食物来充饥;身上寒冷,则取衣服来遮体;风雨袭来,则取砖瓦木料建造房屋;要出门,则取舟车以代步:这些人生生活需要的,无一不是求之于外。在畜类比较简单,而人类有了此还要彼,格外的积蓄,格外的贪求不厌,不但为自身的幸福计,而且还要为子孙的万年幸福计。“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所以要有子孙,要有家产,于是将整个的精神趋向外境,拼命的贪求。所以,在哲学上有唯物论,社会学上有唯物史观。这种种的议论,为的全部生活都依赖于外境,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只有向外益加妄想贪求。这妄想,便是遍计所执中的增益妄执;有了妄执,则不能了知真实法相,所以颠倒于触受之境,这就是邪见;邪见生起,正见潜伏。妄想者,即是执著外境分别计执,无我则计执有我,无常则计执常;也可以作为我法二执看。因有二执则二障生起,这就是烦恼业苦的缠缚。一切法,在佛法上看,都是十二因缘在那里流转,周而复始,因果循环。但十二因缘由无明发业,弄得人生常在长夜里彷徨飘泊:遇善、则感报在人天;遇恶、则感报在三途。要清除妄想,唯有正见当前,才使它不能挣扎,无声息的消灭下去了。世间诸法,如梦如幻,唯心所造,若能明白诸法实相真理,这就是善业的推动驱使者,但断除诸烦恼所造恶业的形体,而且法尔无漏种子,渐渐增长起来了。由此入真见道通达位,现起无漏三昧神通──出世的真无漏禅定。三善根者,即无贪、无嗔、无痴。无漏法尔种子的增长,乃由资粮、加行福智善根薰习而来,这就是善业感善果的进路。证圣相续,即初地以上地地增进乃至成佛之谓。但这不是容易的事,若不清除妄想,则没有证圣的希望。所以,这又要借重正观的工夫,才能永断一切妄想与烦恼。

  智光长者听了断烦恼必须要修习正观的时候,在他心里有千万思潮起伏,因为所谓正观也者,有很多法门,不知究竟什么观法而能伏妄想?佛言:要修无相正观。要观五欲外境皆空了不可得;要观离相实性,不见形形色色的一点实相。一切诸法露珠也似的幻灭,根本无体质可言,所以一切法体皆空。既诸法体空,则相亦空;相境空故,心识亦空:能所双亡,这就是正观现前。若能实现这正观的智光,彻悟了无为之法,妄想猛风才可以消灭。圣智圆明,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圣智即如理智照真谛,离虚妄分别名为圣智。维摩经肇序云“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往生论注下云“法性无相故理智无知”。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佛的境界。众生之所以不能悟入圣智,也就因生活上不能满足;生活不得满足,欲望不得满足,内心里就形成了妄想的现象。因为恶习惯、恶见已经薰成了根深蒂固的种子,时时要去找到外境的生活;在贪求不得的时候,就不由的感到深刻的烦闷。吾人现前之所以趋外境者,大概是生活所致的,所以佛在世的时候,出家比丘只有三衣一钵,就可以满足生活的所需,没有奢望,没有烦恼郁结,也就没有妄想颠倒邪见生起了。若要使心不趣外境,这要有常虚其心的修养,还要有实其腹的生活,使其无所欲求,若能有以实其腹,使其不患饥寒,则生活之事不致于常感困难。所以佛以三衣一钵为生活,以戒贪求。本来五欲之境,实在令人可怕,物质文明,是人生不幸中的不幸,也即是人生不安的病源。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此是老子社会生活的主张。既知贪求五欲是由妄想而发出来的苦源,所以要出家修无相法门,才是对症施针,可有成佛的希望。

  四颠倒者,即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计执常、乐、我、净,这是凡夫的四倒。还有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计执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这是二乘的四倒。五种无间因,即五逆罪,所谓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深妙观,即观实相真性。男女性相本来空,以男女性别也只就相而言,真正大乘佛性中没有男女相的差别。但从世间法说,极注重男女相的差别,因为世间家俗之法,由男女性建设起来的,伦理道德亦由此而建立的,男女的心行亦为伦理的道德律所支配。否则,在世间法上便成为混乱的社会。

  壬六 烦恼众苦生处喻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恒观世间舍宅,一切皆是烦恼生处。何以故?如有一人造立舍宅,以诸宝物而自庄严。造此宅已而作是念:今此舍宅是我所有,不属他人,唯我舍宅最为吉祥,他人舍宅所不能及。如是执著能生烦恼,由烦恼故我我所执而为根本,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更相竞起,充满宅中。所以者何?在家凡夫深著五欲,妻子眷属奴婢仆使悉皆具足,以是因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憎合会、恩爱别离。贫穷诸衰求不得苦,如是众苦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世世相续,恒不断绝。如是众苦非无所因,大小烦恼而为根本。一切财宝追求而得,若无先因不可追求,假使追求亦无所获。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烦恼追求为本,若灭追求,无量烦恼悉皆断尽。然今是身众苦所依,诸有智者当生厌离!如是去世迦叶如来,为诸禽兽而说偈言:“是身为苦本,余苦为枝叶,若能断苦本,众苦悉皆除。汝等先世业,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爱,杂类受苦身。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销灭。是身苦不净,无我及无常,汝等碱应当,深生厌离心”!尔时、无量诸禽兽等闻此偈已,于一念心至诚忏悔,便舍恶道生第四天,奉觐一生补处菩萨,闻不退法究竟涅槃。善男子!以是因缘,今此苦身犹如舍宅,一切烦恼即为宅主。是故净信善男子等发菩提心出家入道,必得解脱一切众苦,皆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出家菩萨恒观察,舍宅所生诸烦恼。如有一人造舍宅,种种珍宝以严饰,自念壮丽无能比,不属他人唯我有,工巧所修最殊妙,世间舍宅无能及。如是分别生执著,以我我所为根本,八万四千诸烦恼,充满舍宅以为灾。世间一切诸男女,六亲眷属皆圆满,以是因缘生众苦,所谓生老及病死,忧悲苦恼常随逐,如影随形不暂离。诸苦所因贪欲生,若断追求尽诸苦。是身能为诸苦本,勤修厌离趣菩提。三界身心如舍宅,烦恼宅主居其中,汝等应发菩提心…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