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名與色(喜戒禅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他進而覺知離開心與物(或稱名法與色法),沒有其它存在—沒有人、沒有個人,只有名法和色法的組合。生命只是這兩個事物,名法與色法的組合。

  當名與色一起出現時,我們稱它爲生命,它像生命一般地運作著。如果你分別地審視人的每個部分,你無法發現任何人或個人。就像一輛汽車或馬車,車有不同的零件,當它們以一特定的方式被組合時,你以整體來看待它,然後稱它爲一輛汽車,「有一輛汽車」的存在。但是如果分開審視每個零件,你無法發現所謂一輛汽車的事實。車輪是一輛汽車嗎?座位是一輛汽車嗎?底盤是一輛汽車嗎?根本沒有汽車的存在,我們所稱的「汽車」,只是零件的組合。

  同樣地,什麼是一棟房子?它是牆壁、屋頂、柱子等的組合。如果你分開審視每個部分,沒有一個事物,被稱爲一棟房子。這些部分的組合才叫做一棟房子。也能以同樣的方法,來看待拳頭。當你以特定的方式放置手指和手掌,你稱它爲一個拳頭,一個拳頭于是存在。離開這些手指和手掌,則絲毫沒有拳頭的存在。所以,如果審視每個部分,例如把每根手指分開,就不可能有拳頭。

  對一座城市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所稱的柏克萊市只是不同建築物的組合,我們稱它爲柏克萊市。如果審視每個部分、每棟建築物,我們所稱的柏克萊市,絲毫不存在。

  基于共同約定俗成,及語言慣用上的方便,我們給予事物的組合一個名稱—一輛汽車、一輛馬車、一棟房子、一個拳頭、一座城市或任何其它的名稱。事實上,當一個一個審視不同的部分時,除了組成的部分之外,我們無法找到這名稱所指稱的事物。

  同樣地,我們所稱的生命,只是心和物的組合,離開心和物,就沒有我們所稱的生命、人或個人。當禅修者作如是觀時,他將達到正確的覺知:在最究竟真實的意涵中,沒有生命、人、男人、女人或個人,只有名法與色法一起的組合而運作。當禅修者達到觀心與物了了分明,觀心與物生起、消滅、來去,這才是具清淨觀的禅修者。

  名色相互依存

  當他覺知到名法與色法一起運作時,他洞悉名與色的互相依存。名色運作時,一定要彼此依賴。心不能獨自存在,心沒有力量獨自運作—缺乏身體,心無法做事,無法吃,無法睡等;然而沒有心,身體本身也不能做任何事。所以,當心和肉體整合起來,我們稱這爲生命,然後它能如一個整體、一個生命、一個人般地運作。心和物質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我們取走心,物會倒下;如果我們取走物,心會停止。他們一定要在一起,如此才能運作。

  「名色」被比喻爲提線木偶,如果沒有線,木偶或木製娃娃就不能起身做事情;沒有木製娃娃,單獨只有線,也不能做任何事。如此木製娃娃和線在一起,就能跳舞、走路或做其它事。同樣地,心與物彼此依賴,當他們在一起時,他們運作有如一個整體。

  心和物亦被比喻爲捆綁在一起的蘆葦:當你取走一捆,另一捆就會倒下。同樣地,當死亡時,心從肉體被抽離,身體就倒下,身體一點也不能運作;當身體死亡時,心也不能獨自運作。心需要身體,而身體需要心,才能整體運作。這是禅修者所進而洞悉的:覺知只有心和物,以及他們是一起運作的。

  另一個比喻是盲人和跛子。盲人眼瞎,他不能做任何必須靠眼睛才能做的事情,但他能走路;而跛子不能走路,他不能做任何靠腿才能做的事,但他看得見。盲人不能獨自步行或出門,跛子也不能走去那裏,但是如果他們一起合作—盲人告訴跛子:「我瞎了眼,不能靠眼睛做事,但是我有腳,我能走。」而跛子也告訴盲人:「我是跛子,不能靠腿做事,但是我看得見。」跛子爬上盲人的肩膀,指示盲人,他們在一起就能去想去的地方,他們能一起運作。同樣的,當心與物質在一起時,他們能運作;分開時,他們無法運作。

  五蘊的身心世界裏,心不能沒有物質而存在,它需要物質或物質的特性來作它的基礎:如果沒有眼睛,能看見的眼識,就不能産生;如果沒有耳朵,能聽的耳識,就不能發生。心和物質是相互依賴的,只有當他們在一起時,才能運作。猶如承載人的一艘船要到彼岸,人仰賴船,船也仰賴人—沒有人劃船,船將不能到達彼岸;沒有船,人也不能到達彼岸。正如船和人必須彼此依賴,才能到達彼岸;心和物質也需要彼此才能運作。

  《清淨道論》(中文版頁597)中說;「正如一個人爲了穿越海洋必須仰賴一艘船;心智的生起,需要身體。船爲了穿越海洋,必須靠人劃;所以肉體的生起,也需要心智。在彼此依賴中,船和人在海洋上航行;同樣的心與物,也彼此依賴而生起。」心與物彼此依賴,只有當他們在一起時,才能運作有如一個整體、一個生命、一個個人。

  證得清淨智慧

  當禅修者觀到只有心與物的一起運作,而沒有生命、沒有個人、沒有人時,他就證得了正確的名法和色法的正見。我們說他已經證得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智慧。他藉由證得生命的正確知見而得到證悟。根據佛陀的教誨:沒有生命、沒有人、沒有個人、沒有男人、沒有女人,只有心和身體的聚合。當禅修者真正了悟心與身體是截然不同時,他將能丟棄存在的成見,能舍棄執有「有情」的觀念,生命只是給予心和身體這個合成物的標示。

  當一個人,一位禅修者,深觀心和身體而證得上述的洞見時,他被認爲已經證「見清淨」。這意謂著他已經證悟到對「心」與「物」的正見。對于心與物具有分別的智慧,是修習內觀智的第一個階段。禅修者必須一階一階地進展所需具備的觀智。沒有這「名色分別智」,禅修者不能進展到其它階段的觀智。「名色分別智」是基本的觀智,是觀智的第一步。

  因此,它很重要,禅修者證得「見清淨」,或所謂透過直接的經驗,正確地觀心與物,而不是經由閱讀、考試、聽演講。它一定要透過直接的經驗、個人的經驗和直觀的方式證得。當禅修者以直觀的方式來觀察時,他就被稱爲已經證得「見清淨」。證得「見清淨」,就能再提升到不同階段的觀智,最終將能達到最高的階段,我們稱爲了悟真理。因此,借著修習內觀禅,而證悟辨識名法與色法的清淨智慧,是很重要的。

  

  

《名與色(喜戒禅師)》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智慧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