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进而觉知离开心与物(或称名法与色法),没有其它存在—没有人、没有个人,只有名法和色法的组合。生命只是这两个事物,名法与色法的组合。
当名与色一起出现时,我们称它为生命,它像生命一般地运作着。如果你分别地审视人的每个部分,你无法发现任何人或个人。就像一辆汽车或马车,车有不同的零件,当它们以一特定的方式被组合时,你以整体来看待它,然后称它为一辆汽车,「有一辆汽车」的存在。但是如果分开审视每个零件,你无法发现所谓一辆汽车的事实。车轮是一辆汽车吗?座位是一辆汽车吗?底盘是一辆汽车吗?根本没有汽车的存在,我们所称的「汽车」,只是零件的组合。
同样地,什么是一栋房子?它是墙壁、屋顶、柱子等的组合。如果你分开审视每个部分,没有一个事物,被称为一栋房子。这些部分的组合才叫做一栋房子。也能以同样的方法,来看待拳头。当你以特定的方式放置手指和手掌,你称它为一个拳头,一个拳头于是存在。离开这些手指和手掌,则丝毫没有拳头的存在。所以,如果审视每个部分,例如把每根手指分开,就不可能有拳头。
对一座城市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所称的柏克莱市只是不同建筑物的组合,我们称它为柏克莱市。如果审视每个部分、每栋建筑物,我们所称的柏克莱市,丝毫不存在。
基于共同约定俗成,及语言惯用上的方便,我们给予事物的组合一个名称—一辆汽车、一辆马车、一栋房子、一个拳头、一座城市或任何其它的名称。事实上,当一个一个审视不同的部分时,除了组成的部分之外,我们无法找到这名称所指称的事物。
同样地,我们所称的生命,只是心和物的组合,离开心和物,就没有我们所称的生命、人或个人。当禅修者作如是观时,他将达到正确的觉知:在最究竟真实的意涵中,没有生命、人、男人、女人或个人,只有名法与色法一起的组合而运作。当禅修者达到观心与物了了分明,观心与物生起、消灭、来去,这才是具清净观的禅修者。
名色相互依存
当他觉知到名法与色法一起运作时,他洞悉名与色的互相依存。名色运作时,一定要彼此依赖。心不能独自存在,心没有力量独自运作—缺乏身体,心无法做事,无法吃,无法睡等;然而没有心,身体本身也不能做任何事。所以,当心和肉体整合起来,我们称这为生命,然后它能如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一个人般地运作。心和物质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我们取走心,物会倒下;如果我们取走物,心会停止。他们一定要在一起,如此才能运作。
「名色」被比喻为提线木偶,如果没有线,木偶或木制娃娃就不能起身做事情;没有木制娃娃,单独只有线,也不能做任何事。如此木制娃娃和线在一起,就能跳舞、走路或做其它事。同样地,心与物彼此依赖,当他们在一起时,他们运作有如一个整体。
心和物亦被比喻为捆绑在一起的芦苇:当你取走一捆,另一捆就会倒下。同样地,当死亡时,心从肉体被抽离,身体就倒下,身体一点也不能运作;当身体死亡时,心也不能独自运作。心需要身体,而身体需要心,才能整体运作。这是禅修者所进而洞悉的:觉知只有心和物,以及他们是一起运作的。
另一个比喻是盲人和跛子。盲人眼瞎,他不能做任何必须靠眼睛才能做的事情,但他能走路;而跛子不能走路,他不能做任何靠腿才能做的事,但他看得见。盲人不能独自步行或出门,跛子也不能走去那里,但是如果他们一起合作—盲人告诉跛子:「我瞎了眼,不能靠眼睛做事,但是我有脚,我能走。」而跛子也告诉盲人:「我是跛子,不能靠腿做事,但是我看得见。」跛子爬上盲人的肩膀,指示盲人,他们在一起就能去想去的地方,他们能一起运作。同样的,当心与物质在一起时,他们能运作;分开时,他们无法运作。
五蕴的身心世界里,心不能没有物质而存在,它需要物质或物质的特性来作它的基础:如果没有眼睛,能看见的眼识,就不能产生;如果没有耳朵,能听的耳识,就不能发生。心和物质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当他们在一起时,才能运作。犹如承载人的一艘船要到彼岸,人仰赖船,船也仰赖人—没有人划船,船将不能到达彼岸;没有船,人也不能到达彼岸。正如船和人必须彼此依赖,才能到达彼岸;心和物质也需要彼此才能运作。
《清净道论》(中文版页597)中说;「正如一个人为了穿越海洋必须仰赖一艘船;心智的生起,需要身体。船为了穿越海洋,必须靠人划;所以肉体的生起,也需要心智。在彼此依赖中,船和人在海洋上航行;同样的心与物,也彼此依赖而生起。」心与物彼此依赖,只有当他们在一起时,才能运作有如一个整体、一个生命、一个个人。
证得清净智慧
当禅修者观到只有心与物的一起运作,而没有生命、没有个人、没有人时,他就证得了正确的名法和色法的正见。我们说他已经证得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智慧。他藉由证得生命的正确知见而得到证悟。根据佛陀的教诲:没有生命、没有人、没有个人、没有男人、没有女人,只有心和身体的聚合。当禅修者真正了悟心与身体是截然不同时,他将能丢弃存在的成见,能舍弃执有「有情」的观念,生命只是给予心和身体这个合成物的标示。
当一个人,一位禅修者,深观心和身体而证得上述的洞见时,他被认为已经证「见清净」。这意谓着他已经证悟到对「心」与「物」的正见。对于心与物具有分别的智慧,是修习内观智的第一个阶段。禅修者必须一阶一阶地进展所需具备的观智。没有这「名色分别智」,禅修者不能进展到其它阶段的观智。「名色分别智」是基本的观智,是观智的第一步。
因此,它很重要,禅修者证得「见清净」,或所谓透过直接的经验,正确地观心与物,而不是经由阅读、考试、听演讲。它一定要透过直接的经验、个人的经验和直观的方式证得。当禅修者以直观的方式来观察时,他就被称为已经证得「见清净」。证得「见清净」,就能再提升到不同阶段的观智,最终将能达到最高的阶段,我们称为了悟真理。因此,借着修习内观禅,而证悟辨识名法与色法的清净智慧,是很重要的。
《名与色(喜戒禅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