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報恩品第二)▪P7

  ..續本文上一頁唯有發菩提心,修習六度萬行以至成等正覺,始能究竟報答一切恩惠:故佛囑其修菩薩行而報答四恩也。

  辛二 示報恩行

  爾時、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如是四恩甚爲難報,當修何行而報是恩”?佛告諸長者言:“善男子!爲求菩提,有其叁種十波羅密:一者、十種布施波羅密多,二者、十種親近波羅密多,叁者、十種真實波羅密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能以七寶滿于叁千大千世界布施無量貧窮衆生,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羅密多,不名真實波羅密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大悲心,爲求無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與他人心無吝惜,身肉手足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施來求者,如是布施但名親近波羅密多,未名真實波羅密多。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起無上大苦提心,住無所得,勸諸衆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衆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密多。前二布施未名報恩,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叁真實波羅密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叁施者無所得心,以真法施一切有情,令發無上大菩提心,是人當得證菩提時,廣度衆生無有窮盡,紹叁寶種使不斷絕,以是因緣名爲報恩”。

  此報恩品法門,在上總科中是攝于五乘共法,若衆生能知報答父母之恩,雖未即報後叁種恩,亦能種人天乘之福業。但佛之本意在出世之大乘法,使衆生得出世之涅槃;其人天乘法雖未屬于出世清淨之行,然亦是出世之基礎。凡佛說法,從大乘而生,終亦能達到大乘之究竟地也。妙德等五百長者請問如來,此四種恩既非世間小知小行所能報答,則應當修何行而始能報答此甚爲難報之四恩耶?如來答妙德等,欲報如是四種恩德,非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不可。如衆生無始即有恩于我,非成佛時以無邊大慈悲、大智慧方便等力量而救拔濟度,則不足以廣報衆恩。然欲成佛,須修叁種十波羅密。叁種十波羅密者,第一、即是但名字布施等十種波羅密,第二、即是布施等十種親近波羅密,第叁、即是布施等十種真實波羅密。波羅密,此言“到彼岸”,即是從此生死之岸而到彼涅槃之岸。此到彼岸之方法,有其十種,即是十種到彼岸。以有情之程度不同,故有叁種十到彼岸。第一、十種波羅密多者,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慧、方便、願、力、智之十種;後兩種十波羅密亦然,不過淺深不同耳。在程度最低者,即是但名布施等十種是,布施住布施相,即是名字波羅密。第二、十種親近波羅密多者,即是布施親近波羅密多乃至智親近波羅密多。第叁、十種真實波羅密多者,與二種義同,即是真實布施到彼岸乃至真實智到彼岸。由程度淺深之不同,不特應修布施等十種波羅密多,且須要修到十真實。如初發心菩薩,于初發心時即要修此第一十種波羅密多,即是外凡位十信菩薩,此則名爲名字波羅密,以隨分決定而未能行故。若到資糧位,加行位,則爲十種親近波羅密多,因他有勝解力而真能修行故。再由解行入于初地,通達諸法體性空寂,即是通達真如實性。其所行之法,即是十種真實波羅密多。

  一、但名布施波羅密多,即明一種衆生發菩提心,又能以遍大千世界之七寶而施諸貧窮衆生,即是外財布施;但可名爲十波羅密多,不得名爲親近波羅密與真實波羅密。二、親近波羅密多,即明內身布施者,一類有情因發無上大菩提心,能以妻子與自身手足乃至生命皆能施之于求者,而無悔吝之心,較之第一種行菩薩布施者,固然強勝,然亦但可名爲親近波羅密多,尚不得名爲真實波羅密多。叁、真實波羅密多,此是明以法布施,並勸衆生同發此心,以期共證菩提,則非前二種所能同日而語也!如前二種以身物而施,于衆生之利樂不過暫時,而第叁種是住于無所得,是施衆生以法,令發大心成等正覺,皆是真實究竟之法,故名真實波羅密多。此中布施義,略與金剛經布施波羅密之語意相同。彼經之要義,在于觸無所得,亦以受持一四句偈或爲人演說勝于前之二種布施。如彼經初有二重以外財施校,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其福德雖多,不如有人于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後又以二重以內身施較,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平常人讀之,往往覺其文重複。若細讀之,則便可明了初以外財校,次以內身校,有漸漸勝進義。今此經明十信發心,漸入資糧、加行,及入初地通達真如實性觸無所得。唯識頌謂:“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此即明未入真見道心,猶有所得,則不名爲住唯識性,以有所得故。證到初地之菩薩,于自他都無所得,方得名爲真住唯識。在平常有能所變緣之相,則不名無所得,要在入真見道證入無分別智,以無所得故。亦可名無所住,平常心有對相則便心有所住,可名之爲住某境心;若到能所雙亡,便名無所得心,始稱爲真實法。地上菩薩說法利生,皆說此真實法,亦使衆生皆入于真實之法性,亦即使衆生修此叁種波羅密多。

  然波羅密雖有叁種,若要究竟報恩,須修第叁真實波羅密多。由于前二種波羅密多心有所得,則有限量,不能真實報恩;心無所得而修波羅密多,是則名爲真實報恩。佛之說明報恩,亦是使衆生皆得到安樂。若僅能使自身之父母安樂,一切衆生猶不能普受其利益,故修第叁種波羅密多,方是真實能報恩之法。能以真實之法施之于衆生,並令其發無上心而成佛果,如是展轉度衆生無有窮盡,而紹隆叁寶亦不少其人也。此真實波羅密多,雖要在初地始能實現,而初發心菩薩亦須理解其義,以作爲理想之目的;否則,連名字波羅密、親近波羅密亦將不能修習,遑論達到真實也耶!

  己叁 說法利益

  爾時、五百長者,從佛聞是昔所未聞報恩之法,心懷踴躍得未曾有,發心求趣無上菩提,得忍辱叁昧,入不思議智,永不退轉。爾時、會中八萬四千衆生發菩提心,得堅固信及此叁昧。海會大衆悉得金剛忍辱叁昧,悟無生忍及柔順忍,或證初地得不起忍。無量衆生發菩提心,住不退位。爾時、佛告五百長者:“未來世中一切衆生,若有得聞此心地觀報四恩品,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廣令流布,如是人等福智增長,諸天衛護,現身無疾,壽命延長;若命終時,即得往生彌勒內宮,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龍華叁會當得解脫,十方淨土隨意往生,見佛聞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智慧”。

  佛說第一會報恩品畢時,在會諸衆,大得利益。妙德等于昔日未曾得聞有所謂四恩者,今忽得聞佛所說報答四恩之法,于心之歡樂暢快昔未曾有,便發菩提心以立大乘之志向,並得忍辱叁昧。叁昧即是禅定,忍是忍可,即依如來所說之法義,能忍可于心而得安樂。並于此叁昧之境,契解無分別不思議之智而永不退轉。不退轉,即十信中第六之信不退,或是十住中第一住發心不退。會中有八萬四千衆生,亦發菩提心,得堅固信,第十信中信不退;亦得前五百長者等所得之忍辱叁昧。海會大衆至得不起忍者,此明將登地之菩薩及地上菩薩所獲之益。然此中所說之忍,諸經各有不同,今可總言之:等覺菩薩得金剛忍,八地菩薩得無生忍,地前菩薩得柔順忍,初地菩薩得不起忍。又不退,在初發心菩薩得十信中第六心信不退,進之則十住中初住發心不退,第七行不退,初地菩薩得證不退,八地菩薩得念不退。次明未來世衆生流通此經之利益。彌勒內宮,即兜率內院,現爲彌勒補處菩薩所居,故雲彌勒內宮。內宮,簡外院,因兜率有內院、外院之分,外院爲諸天所居,非極清淨。叁會龍華當得解脫,即是于未來彌勒如來世界中,彌勒菩薩于龍華菩提樹下叁番說法,度衆生而得解脫。正定聚之聚,即是類義,正定聚,是叁聚中之一,此大小乘皆通,小乘在五停心以上,大乘在初住以上。其邪定聚,即是畢竟不證入者;其不定聚,即在二者之間。此叁聚,略同法相唯識所謂之五姓:如彼之聲聞種姓、菩薩種姓,則可攝此正定聚中;彼中不定種姓,亦同此不定聚;彼中無姓,是此中邪定聚。如表:

  ┌菩 薩───正 定┐

  │緣 覺───正 定│

  五 姓┤聲 聞───正 定├叁 聚

  │不 定───不 定│

  └無 姓───邪 定┘

  戊二 答智光等問

  己一 智光趨問

  庚一 趨敬

  爾時、王舍大城東北八十由旬,有一小國名增長福,于彼國中有一長者,名曰智光,其年衰邁,唯有一子,其子惡性不順父母,所有教誨皆不能從。遙聞釋迦牟尼如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爲濁惡世無量衆生,宣說大乘報恩之法。父母及子並諸眷屬,爲聽法故齋持供具來詣佛所,供養恭敬。

  王舍城,是地名,在中印度摩伽陀國。關于他的名稱來源,在上面曾有講過。由旬,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踰阇那”、“踰繕那”,與中國“驿站”名相符,爲計裏程的數目。中四十裏,小二十裏,大八十裏。八十由旬,約計有兩千裏。當佛在王舍城說法之際,在城之東北約去二千余裏有個小國,此國中有長者名曰智光,年已衰邁了。有一子,性情惡劣非常,不但不孝敬父母,而且父母之言概不遵從,處處都是拂逆父母之意。因此,在離王舍城二千余裏之外,傳聞釋迦牟尼佛今正爲五濁惡世的衆生,宣講大乘報恩之法。釋迦、“能”的意義,是其族姓;牟尼此雲“寂”,即寂默寂靜,形容佛之德相的。這有兩種解說不同:一、就事而言,太子始入劫毗羅城時,使諸釋子寂靜無言;後出家修禅行而寂默無言。前者,是父王附以牟尼之名;後者,是當時的人民尊以牟尼之名。仁王經合疏雲“牟尼者,此雲寂默,叁業俱寂默也”。理趣釋下雲“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二、就理而言,佛與叁乘聖人所證之法名寂默,因之稱佛爲牟尼。成唯識論卷十雲“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俱舍論十六雲“無學身語業名身語牟尼,意牟尼即無學…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報恩品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