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

  (懸論)

  太虛大師講述

  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閩南佛學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

  懸論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

  默 如

  大乘法中有此一部,名題本生心地觀經,就這經題一看,便知道經中的殊勝意義。

  

  大乘是從比喻上來顯示佛法的。乘是車乘。大乘,這輛車乘大到何種程度?小的車乘,自己一個人開車,把自己一個運載到要去的地點罷了;這輛大車乘大極了。不是運載的“人的多數”,而能運載的是“無數的人”。所要運達的行程不是有數可紀錄的,而將是到達到無限無邊際的超世間的越空間深遠的妙境中去的,這便是大乘。

  大乘教法,計有十二分教:長行、孤起、重頌叁分教,是經文的體裁;余九分教中,有說法的儀式,也有收攝經中的內容的。本生和本事的二分,前者是诠說佛陀之往事的,後者是記載菩薩之因行的。此經中之本身,是揭發大聖佛陀的已往的叁世之故事。

  本經共分十叁品:一、序品;二、報恩品;叁、厭舍品;四、無垢品;五、阿蘭若品;六、離世間品;七、厭身品;八、波羅密多品;九、功德莊嚴品;十、觀心品;十一、發心品;十二、成佛品;十叁、囑累品。頭尾的兩品,是序分、流通分。其余中間的九品,是正宗分。在正宗分的第一報恩品,是說出“有恩必應報答”的,著重在對社會上的一般在家的信衆;第二至第五品,主要是對出家衆的說法:厭舍品,是說厭舍俗家趣向佛法之途徑的,強調出家的功德無爲自在,在家迫窄猶如牢獄;無垢品,說明四事供養,是有垢性的,于飲食衣服臥具湯藥,能夠不起貪著的意念,僅是能夠維持最低的生活,那末,身心的垢染性自然會無有了;阿蘭若品,強調修行的人,宜住于阿蘭若的寂靜處,依止于靜處,非但有益身心的修學,叁乘出世的功德,發定、啓慧、證果,莫不于阿蘭若處而得;離世間品,說明世間苦惱災患的嚴重性、危險性、恐怖性、煩惱性,擺脫這些擾亂、牽纏,就要離避世間才能修行清淨法;厭身品,這一品是闡發的聲聞行。身是分段的個體,生死的張本,要超出世間,需修四念住:首先觀察不淨之身段,對之起厭,而達到身滅證無爲果才能了脫生死;波羅密多、功德莊嚴的二品,這是大乘所修的法門。前品是明十度而是菩薩的修行;後品明功德莊嚴而是菩薩的績效。觀心、發心、成佛的叁品,分別啓發大乘菩薩的境、行、果的。全文十叁品,略敘如此。

  本經中如何敘述佛陀的本事?佛于人天大衆俱集鹫峰因緣成熟時,從胸臆毛孔間放出金色的光明,照射到大千世界,天宮、龍宮、地獄餓鬼同蒙照及。于此光中,現出佛過去世,最初發心,坐菩提樹成正覺,雙林入滅,其中叁無數劫的修行慈悲喜舍、八萬波羅密行;又于光中示現現在降生淨飯王宮,舍去王宮上妙娛樂,越城騎馬入山,苦行、度生、說法、降魔、行難行之事;又于光中,影現如來滅後安坐在寶塔中,般若塔、法華塔、無量寶塔。如來叁世的所有業行,皆得示現在此金色光中。

  本經中如何說明觀心的心地法門?這一法門,叫行者觀其自心的。心是無形相的,所以用地來比喻心,而且,心有類似于地的,所以把心地合成一名。心地觀,是字的倒裝,實際上,便是觀心地。叫行者如法的觀照自己的心地:一、正觀心地:心同、地同。地有能生義,心亦有能生義,一切叢林植物皆從地生;一切善惡等法六凡四聖的果體,皆從自心生起的。地有所依止義,心亦爲有依止義,地能爲礦植動物所依止,心亦爲五蘊六根十八界世出世間漏無漏法所依止的;二、觀心幻妄:心體幻化不實,由于虛妄偏執,演出染汙形態,經中約以二十六種比喻來說明之;叁、觀心空寂:心無所在,非內、非外、非中間住;四、心即法界:心體離言,超脫空有,當體便是一真法界。

  本經立名爲本生心地觀經,竊以爲有二種意義:

  一、本經計共十叁品,從人天的世間法說來,說到二乘厭身的出世間法,再說到大乘六度行,歸結到佛乘的境行果,逐漸依次循序的發明行者由淺入深的途徑,頗有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的風格,教理豐富,包容廣博。即因統攝備至,一經題中,未便全彰其義,乃取本事及觀心的二義,從權而立這一經題的。

  二、本經十叁品,每品皆具獨特的豐富意義,皆足以啓發人生向上進修的意志,品品並能構成個別的一卷經的。此種極有價值的理論,當然不可抹殺的了。然而,本事及觀心二義,尤其深長的意義,指示大乘行者的意念的醒悟,這是一個最可靠而實用的法門,因此取之而立這一經題的。

  本生與觀心,對于行者究有何種意義?有何利益?取之立爲經題,不難推知道深意。按佛的本事,大乘經中夠詳盡了。人不能做、不肯做、做不到的一切,佛都能做到。他的慈悲德,愛衆生如羅侯羅一般;他的犧牲德、施舍德,不惜以全身肌肉代替莺鴿贖身而任捕捉者的刀割;他的忍辱德,往昔爲歌王截斷身體而不動心;他的精進德,跷足而超劫先成佛;他的相好德、威猛德,乃至百四十種不共功德,其功德,是說不盡了。經中特別強調這些佛的功德,是寄望于行者的、慰勉于行者的,要行者首先起發信心,渴仰于佛的,進而生起願欲心來,累身奉獻叁寶,毅志專心效佛所行之本事,達到自己完具佛所具備的一切功德。行者果能體達到這種意思而能力行以達到所願,完成福德,那就是本經標立此題的深旨。其次,再說到觀心:本經盡管有十叁品之多,觀心品,是特別而重要的。行者如能觀心,知心幻寂,就不迷執;執去了,妄惑就可以不生;惑不生,智慧就得增長起來;智慧增長,就消滅煩惱,惑滅智生,于行者就有實用,完成斷德。這也是本經標立此題的深旨。

  叁、本經十叁品,品品皆有本生意,品品所诠說的一功行,都是佛過去本生之事,若報恩乃至成佛,那一品,不是佛過去所習行的呢!又,本經十叁品,品品皆有觀心義。品品所說的法皆是離不了心的,若是離了心,還有什麼法呢?若報恩乃至成佛,都靠著心的。心不想報恩,心不欲成佛,那末,如何能報恩、成佛,那一品,不是觀心上而起的妙用呢?再者,本生即觀心,觀心即本生,本生離開了心,就沒有本生了;觀心離開了本生,也就沒有觀心了。簡言之:觀心即是心,本生即是佛。心、佛、衆生是叁無差別的。本經取立此題,就是顯示心佛一體的深旨,俾使行者開顯自心圓成佛果的。

  遙居紐約的浩霖法師,近數年來,在美弘化,前後印行多種佛經,廣事宣揚,普施法雨,感化了千萬群衆,歸向叁寶。今值其所所主持的東禅寺已屆十周年,一般信衆,聽到這個喜訊佳音,同聲相應的齊來爲他熱鬧一番,對他這個十周紀念要來個大大的慶祝,恭賀他。浩師既通世法,又深明佛法,想出一個對他們一番善意的回報,認爲他們“既到寶山,不應空手而歸”,用什麼給他們呢?希望他們——廣大的群衆,不單是到寺中吃一餐的,要他們嘗嘗到法喜的純淨美味的,要他們作心地觀,看看自己的心,現出自心上的明晶瑩澈之光,在此瑩淨的心光上,複又顯現出大聖釋尊往古世中正在修因證果的一切慈悲願行功德莊嚴的本事,依釋尊的業行而照樣的大家自己去做如此的業行。浩師本此意念,印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若幹部散發給他們,以期符合自心願樂的這一回報。今天我正在閱藏時,轉來紐約的電話,要我在將付印行的本經前寫一篇序,僅就有我所知道的陳述如此。

  中華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十九日于臺北法雲寺

  

  懸 論

  

  一 題旨明晰

  就本經之題目即可以說明本經宗旨之所在。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一題看來,本經宗旨似唯在攝化大乘之機,而實際上本經通攝五乘及叁乘共法,惟以其中一分之大乘不共法爲尤要耳。

  甲、經 通指一切經典,凡爲佛陀所宣說或爲佛陀所曾印證者皆名曰經。梵音“修多羅”、或“修妒路”、“素怛纜”,有線的意義,取能貫穿文義攝化生機之意;與華言經字意義相符,故譯爲經。或可稱爲契經,即是上契真理下契群機。

  乙、大乘 通指一切大乘經典而言,如妙法蓮華經亦題曰大乘,及其余題以方等·或大方廣等皆是。大乘是對小乘而言:乘有運載之義,若能觀大乘境修大乘行,即能運載凡夫至于無上菩提涅槃之大果,自運既圓,運他亦無有窮盡,故名大乘。換言之、大乘之義,乃在解釋一切凡夫染縛而入無上佛果。大乘法不外境、行、果叁義:若能于一切諸法性相如實了達,即是大乘所觀的境;依境而起行,即是修學六度、十度一切無量無邊法門,凡有利于有情的,大乘菩薩皆應修學;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叁阿僧祇劫而得到究竟之佛果,即是由行而得果。依此境、行、果法能如實施行,即爲大乘妙法。大乘法不獨限于經藏,亦有大乘之論藏及律藏,此經是大乘經藏中之一部。既超出人、天、二乘之上,而又通攝五乘諸法。

  丙、本生 是十二分教之一,如雲“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本生乃指釋迦牟尼佛叁世本生之因果;而十二分中之本事,則是明諸弟子事者。此經序品中說:“釋迦菩薩于往昔時作光明王,最初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菩提樹下得成佛道,娑羅林中入于涅槃,于其中間叁僧企耶、百萬劫中所有一切慈悲喜舍八萬四千波羅密....”,根據這些文義,可以明白本生是指釋迦牟尼佛本生之事的。從過去叁祇修行,及現在八相成佛乃至未來設立塔廟,其間經過無數量劫發菩提心,從凡夫地至究竟成佛度生;這是顯然把釋尊本生的內容特色都表現出來了。

  丁 心地觀 當知一切諸法皆從心地而生,皆從心地而起。在攝境歸心、攝用歸體、攝事歸理、攝相歸性的看法上,無論那項事,他的出發點都歸于心。“一切唯心造”,叁界之中無一法而不以心爲主的。本經的觀心品裏說:“叁界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講記(懸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