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屬於他的事情,並把所有事情都弄到一團糟。此初階禅法乃是一種靜止下來的自然過程,它需要「你」完全走開讓路,當你能真真正正放下時,深層禅定才會出現,這意思是說,要真真正正放下,以至在過程當中「作者」全不能介入。
有一種可達成此種深厚放下態度的巧妙方法,那便是刻意地給予禅相信任。你極之輕柔地打斷靜默一下,只一下,把它當作在你心內般向它輕輕低語,說你把十足的信任交給禅相,以便「作者」可放棄所有操控,就此消失掉。心在此處等於出現在你面前的禅相,在你看著這一切時,它便會接管整個過程。
你此時甚麼事都不需做,因爲禅相的美妙程度,強烈得已超過把你的注意力吸住所需的力度,根本不用你幫助。此時要小心,不要去做判斷。「這是甚麼?」「這是禅那嗎?」「我接著應怎樣做?」諸如此類的疑問,都是「作者」想再次介入的傑作,是在過程中的騷擾。你可在旅程完畢後才爲每一樣東西作判斷。一個出色的科學家只會在實驗完畢後,當所有資料都具備時,才作判斷。因此,現在不要作判斷或嘗試辨清所有東西,不需要理會禅相的邊緣,「它是圓還是橢圓的呢?」、「邊緣清晰或是模糊?」所有這些都是不需要的,只會引致更多的雜亂、更多的「內」和「外」等的二元分化、更多的打擾。
讓心趣向於它想要之處,那通常是禅相的中心,中心是最美麗的部份,那裏的光是最明亮最純淨的。當注意力被吸引至中心去,並掉進裏面,或當光向所有方向擴展,把你完全包著時,你應放手並只是享受當乘客的樂趣。事實上,這都是同一個體驗,只是有著不同角度的觀感。讓心融入妙樂中,讓此禅定之路的第七階段——初禅——出現。
在踏進禅那之門之前有兩種常見的障礙:興奮和恐懼。興奮是變得振奮緊張,假如此時心在想:「嘩,這就是啦!」那樣,這便變成爲禅那最不可能出現的時刻。爲要配合絕對被動的要求,這種「嘩」的反應須被壓止,你可在從禅那出來後才「嘩」,那才是你「嘩」的時候。然而,較有可能出現的障礙還是恐懼,恐懼生起於心認知到禅那的驚人力量和妙樂,或認知到要完全進入禅那,某樣東西便必須要丟下——「你」!在入禅那之前,「作者」是靜默的,但仍在那兒;在處於禅那中時,「作者」則完全消失掉,「知者」仍起作用,你完全有覺知,但所有操控此時都遙不可及,你甚至不能使一個思念形成,更莫說要下一個決定。意志已被凍結,這會令初手生起恐懼。在你一生中,你從未經驗過這般厲害地被解除掉所有的操控能力,卻仍完全清醒。這種恐懼便是由於害怕要交出如做事的意志般本質上甚個人的東西而生起的恐懼。
這種恐懼可藉著對佛陀的教導的信心,和相信將會出現並可看作是回報的那種難以抗拒的妙樂兩者一起來克服。佛陀經常說,對這種禅那妙樂「不應害怕,反而應該經常仿效、發展,和修習之」《中部‧(66) 鹑喻經》(MN 66, LaÊukikopama Sutta)。因此,在恐懼生起之前,要對那種妙樂充滿十足的信心,並保持對佛陀的教導和對聖弟子榜樣的信念。爲了一嘗那種全不費力、超脫身體、我執消失和充滿妙樂的體驗,請信賴法,讓禅那熱烈地擁抱你吧,那將會是你生命中最深湛的體驗。拿出勇氣來徹底抛棄操控一會,並親自去體驗吧。
如果是禅那,便會持續一段長時間,若只持續數分鍾,便不配被稱爲禅那了。通常,較高層的禅那會維持很多小時。一旦進入了禅那,便沒有選擇的余地,只有當心一切就緒可隨時離開,即當所有你在之前積聚起的抛棄力量之「燃料」都耗盡時,你才會從禅那退出來。這都是些十分靜止和滿足的心識狀態,其性質就是要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禅那的另一種特性是只會於當禅相如前所述般被清楚觀注之後才出現。此外,你還要明白,當處於任何層次的禅那中,是不可能經驗到身體的感覺的 (如肉體疼痛),不可能聽到外面的聲音,或産生任何思想,即使是「善」念也不可能出現,只有清明而單一的感知,一種持久不變的非二元妙樂的體驗,這不是一種恍惚的出神狀態,而是一種提升了的覺知狀態。在此說出這些,都是爲了讓你懂得自己分辨出你所認爲的禅那到底是真的還是想像出來的。
還有很多禅修的話題,這裏只是說出這種分七個階段最高達至初禅的基本方法,還有很多可以說,如五蓋及其克服方法、念住的意思和運用方法、四念處和四神足乃至五根,當然還有更高層次的禅那,所有這些都跟這種初階禅修方法有關,只有留待以後有機會時再說。
那些被誤導以爲所有這些都是「純定禅法」而沒有內觀 (毗婆奢那) 的人,我想請他們明白,這並非毗婆奢那亦非奢摩他,這叫做「巴瓦拿」(BhŒvanŒ),乃是佛陀所教導的方法,並在泰國東北部的森林傳統裏延續著,而我的老師阿姜查尊者就是其中的一員。阿姜查經常說,奢摩他 (止) 與毗婆奢那 (觀) 是不能分割的,兩者也不可離開正見、正思惟、正確道德行爲等等而獨立發展。真的,要於上述七個階段上有所進步,禅修者必須明白並接受佛陀的教導,而且戒行亦必須清淨。要成就以上的每一個階段,智慧是必須的,那就是領悟「放下」的意思的智慧。這些階段發展得愈深入,智慧便會愈深睿,還有,若你達至禅那,你整個見解亦會有所改變。可以說,禅那與智慧兩者互相輝映、相輔相成。這便是通往涅槃之道,因爲佛陀說過:「一個常住於禅那的人,有四種可想像得到的結果:入流果、一來果、不還果,或阿羅漢果」《長部‧(29) 宜人經》(DN 29, PŒsŒdika Sutta)。
作者簡介
梵種尊者 (Venerable Brahmavamso,百拉馬王索尊者,一般被單音節化簡稱爲阿姜班 Ajahn Brahm),俗名Peter Betts,於一九五一年生於倫敦。他還在讀書時有一次在倫敦一間書店內浏覽,由此而開始接觸佛教。他其後進入劍橋大學修讀理論物理,並於其時加入當地的佛學會成爲會員,也開始修習禅定。他取得一級榮譽畢業後,在德文郡一所中學教導物理學,其間他在倫敦遇到一些泰國僧人,很受到激勵,於是在當了一年教師後,便毅然跑到泰國去加入僧團生活。他二十叁歲時在撒克寺 (Wat Sraket ) 於Tan Chao Khun Prom Gunaphorn比庫座下受比庫戒。
梵種尊者從一九七五年開始追隨阿姜查學習,也成爲國際森林寺院 (Wat Pah Nanachat) 的第一批常住之一員。一九八叁年,他來到紮咖洛尊者 (Jagaro,阿姜查弟子,意大利裔,曾任國際森林寺院住持) 在西澳大利亞帕斯新建立的菩提智寺 (Bodhinyana Monastery - 「菩提智」乃阿姜查的巴利文僧名),一直留至現在。他曾積極參與該寺的主要建築計劃,也向自小童至癌症病人乃至監獄囚犯等不同類別的大衆教導佛法。
梵種尊者對戒律的廣博學識,在西方比庫社群中享負盛名,他早在早期的出家歲月中已被請求編寫一部英文的戒律指導書籍。他在這方面的成果目前正爲在英國、瑞士、澳洲和紐西蘭寺院的西方僧人提供戒律訓練的基礎。此外尊者的講座尤以幽默及振奮人心而見稱,經常被邀請在澳洲內和東南亞地區作講座。
梵種尊者於是便接手他的工作,並接任成爲菩提智寺的住持,也成爲西澳大利亞佛教協會的精神主事。自那時開始,他便在這所瑟彭泰恩 (Serpentine) 寺裏勤奮地教導白衣修士衆和沙彌衆,以及指導比庫衆,周末則在法界佛法中心 (Dhammaloka Buddhist Centre) 教導在家衆佛典與禅修,也不時開辦講座,並提供有需要人士心靈輔導服務。
《正定初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