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阶段更平静和更令人喜悦。要想再深入一层,你此时的目标便是完全持续地注意著呼吸。
当注意力增强至对呼吸中的每个刹那都注意到,这时便进入了此第四阶段,「完全持续地注意著呼吸」。你知道吸气时最先的那个刹那,你知道其时生起的第一个感觉。然後,你一直观察著在整个吸气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那些感觉,其间连一个刹那都不遗漏。当吸气完结,该刹那你知道,你在心中看到吸气最後的移动。然後,在接著的一个刹那,你看到那是吸和呼之间的停顿,跟著还有更多的停顿刹那,然後才开始呼气。你看到呼气的第一个刹那和随後在呼气过程中的每一个随之而来的感觉,直至呼气完结消失为止。所有这些都是在静默和正正在当下中进行。
你经验到吸气和呼气的每个部份,这样地连续几百个呼吸,这便是为何这阶段被称为「完全持续地注意著呼吸」了。你不能用力、用抓持或紧握等方法来达到这阶段。除了这种发生在当下的默然刹那呼吸体验之外,世界上所有其他东西你都一概放下,只有这样你才能证得这种层次的静止。不是「你」达到这阶段,是心达到这阶段,心自己做这份工作,心认知到这阶段是一处十分平静和愉悦的安住之处,那仅是独自跟呼吸一起。那位「作者」,即一个人自我的主要部份,便是在此时开始消失。
你会发觉在此阶段里禅修的进展毫不费力,你只须让开条路,放下一切,只是观看著整个过程的出现。要是你不阻拦,心便会自动趣向这种非常简单、平静、快意、只有一个对象的收摄统一,在每个刹那中都只跟呼吸一起。这是心的收摄统一,在刹那中的收摄统一,在静止中的收摄统一。
第四阶段便是我所谓的禅修「跳板」,因为从这里你可以跳进充满妙乐的状态。当你只是维持著这种心识的收摄统一,不去干预,呼吸便会开始消失。由於心会转移去集中於处於呼吸体验中心的对象,即那种非凡的平静、自在和妙乐,因此呼吸显得似是渐渐地消失掉。
在这阶段我用上「美妙呼吸」此词,因为心此时认知到这种平静的呼吸是出奇的美妙。你持续地觉知著这种美妙呼吸,刹那相续地经验著,如一条不断的长链一样,你只是觉知著这种美妙呼吸,不用费力而可持续至很长的时间。
此时你任由呼吸消失,所剩下来的只是一种「美妙」,这种没有主体的美妙便成为心的唯一对象。心此时正在抓著它自己的对象,你完全觉知不到呼吸、身体、思想、声音,或外面的世界,你所觉知到的只是美妙、平静、妙乐、光,或你的想蕴其後认为那应是甚么的东西。你正在经验著纯粹的美妙,但没有东西作为美妙的主体,这样毫不费力地持续著。你在很久之前已放下了唠叨,放下了描述和评估,此时,心是那么的静止,你根本不能说些甚么话。
你正是在经验著妙乐首次在心内成熟开花。这种妙乐会发展、生长,变得很稳固和强大。这样你便进入那些被称为「禅那」的禅定状态,而这将会是这本小著作下一部曲的内容。
第三部
绝不要有任何做作,只是看看呼吸可以是如何平稳、美妙和恒久。
本书的第一和第二部份描述 [我所界定的] 禅修之四个阶段,即是:
‧当下的觉知
‧当下的默然觉知
‧当下呼吸的默然觉知
‧完全持续地注意著呼吸
要先好好地发展出这几个阶段,然後才进入下一个。若急著要通过这些「放下的阶段」,那么便不可能推进至较高的阶层。这就好像在不适当的地基上建高楼一样,第一层楼匆匆建成,第二层、第三层也一样。然而,当建完第四层楼时,大楼结构开始有点摇晃,当再继续建造第五层时,大楼便倒塌了。所以,请花多点时间在这四个起始阶段上,使之扎实稳固,然後才进展至第五阶段。你须能毫不费力地维持第四阶段「完全持续地注意著呼吸」连续二、三百个呼吸,觉知到呼吸过程的每一个刹那,没有间断。我不是说要在这阶段中数息,我只是在说明在向前推进之前,须留在第四阶段多久。在禅修中,忍耐才是最快的方法!
第五阶段名为「完全持续地注意著美妙的呼吸」。这阶段往往都是从前一阶段自然地一直推进过来,当中没有停顿或间隔。当你全部注意力能轻易持续地安住於呼吸的体验上,没东西打断那平稳地一路去的觉知,呼吸便会平息下来,从一种粗重的普通呼吸转变成一种很顺畅平静的「美妙呼吸」。心认知到这种美妙呼吸并生起愉快的感觉,它经验到一种深层的满足,仅是在那儿看著这种美妙呼吸便感到畅快。你不用强迫,它会自然地跟著美妙的呼吸。「你」甚么也不做,若你在此阶段尝试有所做作,便会扰乱整个过程,美妙便会消失,这就有如玩蛇梯棋般,棋子落到蛇头的一格,便要回落多格。从这阶段开始,「作者」要消失掉,只有「知者」在被动地观察著。
有个巧妙方法可令你进入此阶段,你打破内部静默,只需一次,在心内轻轻的对自己说:「定!」这便是了。禅修至此阶段,心通常都十分灵敏,只如此地轻轻一推,心便会贴贴服服地依随指示做。呼吸沉定下来,美妙呼吸呈现眼前。
当你只是被动地观察著当下的美妙呼吸时,「入」和「出」,或开始、中间、结尾等的观感都应消失,所有知道的只是於此时美妙呼吸的体验,心没兴趣知道这是在呼吸过程中的哪个部份,或这是发生在身体的哪个部份。在此我们把当下呼吸的体验此禅修对象简单化,除掉所有不必要的细节,跃出至「入」和「出」等的二元对立以外,只是觉知著其时很平稳连续的美妙呼吸,几近乎完全不变。
绝不要有任何做作,只是看看呼吸可以是如何平稳、美妙和恒久。看看你能让它定至甚么程度。慢慢体味美妙呼吸的甜美,不断变得更沉定,不断变得更甜美。
此时呼吸会消失,但不是由於「你」要它消失,而是由於有足够的定,其时只剩下那「美妙」。这可从英国文学中取个比喻来说明,在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斯梦游仙境》中,有一只来自柴郡的猫咪,爱丽斯和红王后都看到它出现在空中的微笑景象,但随即看到它的尾巴首先消失掉,然後到其爪消失,跟著四条腿消失。很快地,柴郡猫的身躯完全消失掉,只剩下个仍在微笑的猫头。接著,猫头由猫耳和猫须开始渐渐隐没,很快微笑的猫样也整个消失了,只剩下微笑仍留在天空中!这是比喻没有口笑的微笑,但却还是一种可见的微笑。这个譬喻表达禅修在此阶段时所发生的放下过程表达得很贴切,带著一张笑脸的猫儿代表美妙的呼吸,猫儿的消失代表呼吸的消失,而脱离了躯体但仍可在空中看到的微笑,则代表在心中清楚看到的纯心识对象「美妙」。
这种纯心识对象名为「禅相」(nimitta)。「禅相」指「一种标志」,在此是指一种心识标志。这是在心识内的景致【心识概貌】中一个真实对象,当它第一次出现时,会给人一种极之奇特的感觉,觉得完全从未有过如此的体验。虽然是这样,那个叫「想蕴」的心识活动为要向心提供一种对此对象的描述,会从其储存生活经历的记忆库中搜寻相同的以至即使只是有点相似的记录。在大部份人的感觉中,这种「脱离躯体的美妙」、这种心识的喜悦,是一种美丽的光。其实那不是一种光,眼睛是闭上的,眼识也早已关闭,这是第六识意识第一次从五感官世界中解放出来,这就有如满月从云层背後走出来一样,在此处满月代表光芒四射的心,云层代表五感官世界。这是心的展现,并非是光,但对大部份人来说它看似是光,大部份人都把它看作是光,因为这种不实的描述是想蕴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
其他禅修者的想蕴则选择以肉体感受来描述心的这种首次显露,例如极深的平静或强烈的狂喜。同样地,[经验乐与痛、冷与热等等的] 身识早已关闭,所以这并不是一种肉体感觉,只是被「想」成似是一种悦乐而已。一些人看到白光,一些看到金色的星,一些看到蓝宝珠……要知道清楚的是,他们全都是在描述相同的现象、全都是在经验著相同的纯心识对象,只是他们有不同的观感,所以才加上这些不同的描述细节。
你可以以下六种特点来断定那是否禅相:
一、它只出现於第五个禅定阶段之後,即在禅修者观著美妙呼吸已有一段长时间之後;
二、它出现於呼吸消失时;
三、它只出现於色、声、香、味、触等的外五境完全隐却之时;
四、它只在静默的心中展现,其时描述性的思维运作 (内部讲话) 完全停止;
五、它很奇特但极之吸引;
六、它是个简单得美妙的对象。
我提及这些特点,可让你可分辨到甚么是真禅相、甚么是幻想出来的禅相。
因此,第六阶段便名为「体验美妙禅相」。当我们把身体、思想和五感官 (包括对呼吸的觉知) 都完全放下,只剩下美妙的禅相时,这便可成就。
有些时候,当禅相首次生起,可能会很「暗淡」,在此情况下,你应立刻返回前一个阶段,即对美妙呼吸的持续默然觉知阶段,你转去禅相转得太快了。又有些时候,禅相很明亮但不稳定,如灯塔的灯光般亮下熄下,然後更消失掉。同样,这显示出你是太早离开了美妙的呼吸。禅相远比呼吸微细很多,你必须能轻易地将注意力保持在美妙的呼吸上一段很长的时间,然後心才能把清晰的注意力保持在禅相上。所以,先在美妙的呼吸上好好地把心修练好,耐心勤奋地修练,然後,当是时候转移至禅相上时,禅相便会明亮、稳定和容易保持。
禅相暗淡的主要原因,是你的满足程度太浅的缘故,你仍然「想要」些甚么。通常的情况是,你想要有明亮的禅相,或你想要禅那。记住,这是很重要的,禅那是放下的状态、是十分深层的满足状态。因此,送走那饥饿的心,於美妙呼吸上发展出满足吧,然後禅相和禅那便会自然出现。
禅相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作者」就是不断在干预著。「作者」便是那个操控者,那个指指点点的後座司机,总想介入…
《正定初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