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此种美妙的寺院时间尺度,你只是於当下禅修,不知道已过了多久,或还有多久,甚至记不起是哪一天。
有一次在泰国,我仍是一个年青僧人时,我当时的的确确已忘了是哪一年!生活於那种没有时间的领域中,比生活於我们平日受制於时间的世界里要自由得多,实在非凡。在无时间的领域中,你体验到此当下的刹那,就正像所有智者数千年以来一直都体验到此相同的刹那一样。它一直以来都就是这样,没有不同。你已进入了「当下」的实相。
当下的实相是很非凡、很令人惊叹的。能抛弃掉所有过去和未来,就好像获得重生一样。你没有走失,你有念住,这就是第一个禅定阶段——只有这念住,仅是维持在当下。你达到这一步,已是做了很多了,你已摆脱掉妨碍深层禅定的第一重障碍。因此,应花多点劲来达到这第一阶段,直至它很强劲、牢固、坚稳。接著,我们会把当下的觉知精炼至下一阶段——当下的默然觉知。
第二部
静默远比思维活动更能生出智慧和清明。
本书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点出这种初阶禅法的目标,便是要使心达至美妙的静默、静止和清明的状态,以孕育出最深睿的智慧,然後指出有如一条不断的线贯通著所有禅定般的根本主题——对物质和心灵上负担的舍弃,而在最後部份则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能达至我所称为「这种初阶禅法第一阶段」的修习方法,还说明禅修者若能舒服地、长时间不间断地安住於当下,便能证得此第一阶段。正如前文中提到:「当下的实相是很非凡、很令人惊叹的…………… 你达到这一步,已是做了很多了,你已摆脱掉妨碍进入深层禅定的第一重障碍。」但纵使有如此成就,你仍须再进一步,达至更美妙、更真实的心灵静默。
在此有需要分辨清楚对当下的默然觉知和对当下的想像两者之分别。以看电视上的网球比赛作譬喻可说明这点,当观看这样的比赛时,你或会注意到,事实上有两场比赛在同时进行:一场在萤幕上看到的,另一场则是你所听到的评述员所讲述的比赛。真的,如果一个澳洲球员与一个新西兰球员对垒,那么澳洲评述员或新西兰评述员所作的评论便很可能跟真正的比赛有很大的分别。评论往往是有偏差的,在这个譬喻中,纯粹观看著萤幕而没有评论表示在禅修中的默然觉知,同时听著评述员讲解则表示用思维来想像。你要明白,当你不理会评论而只是纯粹观察、当你只是经验著当下的默然觉知,你便更接近真理。
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知道这世界,但其实那只是依仗我们内部的评论来认知这世界。事实上,那种内部讲话对世界一无所知!正是内部的讲话编造出惑乱来,因而产生痛苦;正是内部的讲话令到我们对被我们认为是敌人的人生起愤怒、对被我们认为是至爱的人怀有危险的执著。内部的讲话产生生命中的所有问题,它建造出恐惧和内咎、制造出忧虑和抑郁。它确实建立出这些幻象,这就有如电视中巧妙的评述员肯定可把观众弄至生气或流泪一样。因此,若要寻找真理,便应重视默然的觉知,在禅修时把它看成比任何心念思想都更为重要。
发展默然觉知的主要障碍是因为你高度评价你的心念思想。仔细地消除你认为心念思想是至高无上的想法,明白到默然觉知的价值和真实性,这都是令到这第二阶段——当下的默然觉知——得以成就的智慧。
克服内部评论的一个巧妙方法便是把当下觉知发展至更幼细,你是那么紧密地看著每一个刹那,你根本不会有时间来评论刚刚发生了甚么事。心念思想通常都是对刚刚发生的事情的想法,例如「那很好啊」、「那真恶心呀」、「那是甚么?」这些评论都是有关刚刚出现过的经验。当你在用心观记标名 (noting),为刚刚出现过的经验作出评论,那你便不是在注意著刚刚到来的经验,你是在招呼旧客人,忽略了此时到来的新访客!
你可想像你的心是一个派对的主人,在门边恭候宾客到来。如果有位宾客来到,你款待他,开始跟他攀谈这些那些,那么你便没有尽本分来欢迎新来到门前的客人了。由於每个刹那都有宾客来到门前,你所能做的便是迎接了一位,然後立即迎接下一位。即使是跟客人作最短暂的交谈,你也赔不上,因为这即表示你将会忽略到来的下一位。在禅修方面,所有经验都是一个接一个经我们的感官之门进入我们心内,假如你以念住来迎接一个经验,然後跟这位客人攀谈,那你便会忽略了紧随在後的下一个经验。
当每一个经验到来你都是完全留守在当下,迎接著每一位来到你心内的客人,那你便不会有空来作内部讲话,你不能和自己唠叨,因为你正专心以念住来迎接每一个刚刚来到心内的对象而不能抽身,这便是精炼了的当下觉知,在每个刹那中都有的当下的默然觉知。
在发展这种层次的内部静默时,你发现到就像放下另一个大负担一样,这就好像一直背负著一个庞大沉重的背囊四十或五十年,期间疲惫地走了很多里路,而现在却有勇气也找到智慧来卸下它,把它搁在地下一会儿。你感到多么的宽慰、多么的轻松、多么的自在,因为你现在不是被那重甸甸的内部唠叨背囊所重压著。
发展默然觉知的另一个有用的方法便是观出思想与思想之间的空间、在每一段内部唠叨之间的空间。如果你以敏锐的念住紧密地注意著,当一个心念思想完结,在另一个心念思想开始之前——瞧!那就是默然觉知了!它最初可能只是刹那间的,但随著你认识到那种一闪而过的静默,你会习惯它;当你习惯了它,它便会持续久些。当你最终发现到静默,你便会开始享受那种静默,这就是它会生长的原因。但要记住,静默很害羞,如果静默听到你在谈论她,她便会立刻消失!
若我们能抛弃内部的讲话,并长时间安住於当下的默然觉知上,直至能体会到个中的乐趣,这会是我们极棒的成就。静默远比思维活动更能生出智慧和清明。当你体会到内心静了下来时是如何地更写意和更宝贵,那么你便会觉得静默变得更具吸引力和更重要了。内部静默成为心向往之事,心经常会选择静默,心甚至会在觉得真的有需要、真的应该时,才会去思想。时至此阶段,你已体会到你的大部份思想活动实在都是无谓的、没有助益,只会经常令你头痛,你於是便会高兴地、很容易地放很多时间於内部的宁静中。
因此,此初阶禅法的第二阶段便是当下的默然觉知。你或许要用上你大部份时间来开发这两个阶段,因为若能达至这地步,可说是在禅修上已走了一段很长的路了。在此种对「此刻」的默然觉知中,你会经验到很多的平静、乐趣和随之而来的智慧。
若你想更深入,那便不用对任何走进心内的对象都作默然觉知,你可选择仅是默然地觉知著当下的「一个对象」。这「一个对象」可以是呼吸的体验、可以是慈爱 (mettŒ) 的心念,也可以是於心内观想的一只色碟 (kasiöa),或其他几种比较少用的觉知聚焦对象。在此我们会谈谈当下对呼吸的默然觉知。
选择将注意力固定於一个对象上,是舍弃多样对象,转向与其相反之统一。当心开始收摄统一,持续地注意著仅一个对象,其时所体验到的平静、妙乐和力量便会激增。此时你发觉到意识的多样化,注意著六个不同的根门——有如有六个电话在你桌面上同时响起一样——真是一种负担,而放下此种多样化——如桌上只留有一个电话、一条私人线——是多么的如释重负,这会产生妙乐。当你体会到这种多样性是一种负担,你便很容易安定於呼吸上。
如果你已用了很长时间很精心地发展出当下的默然觉知,那你便会发觉很容易把那种觉知转移到呼吸上,并能刹那复刹那地跟随著呼吸,没有中断,这是因为观呼吸禅法的两个主要障碍经已被压止了。这两个障碍的第一个便是心会很容易走失,跑到过去或未来去,第二个则是内部的讲话。这便是为何我在教观呼吸禅法之前,总会先教当下的觉知和当下的默然觉知,以作为进入更深层禅定所需的扎实准备功夫的原因了。
禅修者通常都是当心仍十分活跃地奔跃於过去和未来之间,或当内部评论淹盖了觉知时,便已开始修习观呼吸,他们未有做好准备功夫,於是便觉得观呼吸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修,因而沮丧地放弃,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是在应在的地方起步之故,他们在把呼吸当做注意力的焦点之前,没有先做好准备功夫。不过,若心已完成了这两个起始阶段,已有好好的准备,那你便会发觉当你转移到呼吸上时,你可很轻而易举地把注意力保持在呼吸上。若果你发觉很难把注意力保持在呼吸上,这即表示你是匆忙地完成两个起始阶段。回到初阶的训练去吧!谨慎地忍耐才是最快的方法。
当你集中注意著呼吸,你是要集中於现在发生的呼吸经验上,你经验到那种「会告诉你呼吸正在做甚么的体验」,到底是正在入,或出,或正在中间。有些老师叫在鼻端处观著呼吸,有些老师叫在腹部处观著呼吸,又有些叫把它移到这儿,然後又移到那儿。我自己凭经验发觉到在哪里观著呼吸都不紧要。事实上,最好是不要把呼吸定於任何地方!若你把呼吸定在鼻端,那便变成鼻子觉知,而不是呼吸觉知,又若你把呼吸定在腹部,那便变成腹部觉知。你应只是在当下问问自己「我是在呼气还是在吸气?」你怎知道呢?哪!那种告诉你呼吸正在做甚么的体验,便是你在观呼吸中所要集中之处。不要理会这种体验是在何处,只是集中注意著体验本身就是了。
此阶段中的一个常见障碍便是会有种控制呼吸的倾向,因而使到呼吸不舒服。要克服这障碍,你可想像你只是一个坐在车内的乘客,透过玻璃窗观看著你的呼吸,你不是司机,也不是指指点点的「後座司机」,所以,停止发出指令,放下并享受乘车之旅,让呼吸自己呼吸,你只是不干预地看著。
当你知道气息是入或出,这样地比如说连续一百个呼吸,没有漏失,那你便已达到我所说的第三阶段「持续地注意著呼吸」了,这同样是比前一个…
《正定初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