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定初階▪P2

  ..續本文上一頁了此種美妙的寺院時間尺度,你只是於當下禅修,不知道已過了多久,或還有多久,甚至記不起是哪一天。

  有一次在泰國,我仍是一個年青僧人時,我當時的的確確已忘了是哪一年!生活於那種沒有時間的領域中,比生活於我們平日受製於時間的世界裏要自由得多,實在非凡。在無時間的領域中,你體驗到此當下的刹那,就正像所有智者數千年以來一直都體驗到此相同的刹那一樣。它一直以來都就是這樣,沒有不同。你已進入了「當下」的實相。

  當下的實相是很非凡、很令人驚歎的。能抛棄掉所有過去和未來,就好像獲得重生一樣。你沒有走失,你有念住,這就是第一個禅定階段——只有這念住,僅是維持在當下。你達到這一步,已是做了很多了,你已擺脫掉妨礙深層禅定的第一重障礙。因此,應花多點勁來達到這第一階段,直至它很強勁、牢固、堅穩。接著,我們會把當下的覺知精煉至下一階段——當下的默然覺知。

  第二部

  靜默遠比思維活動更能生出智慧和清明。

  本書叁部曲中的第一部點出這種初階禅法的目標,便是要使心達至美妙的靜默、靜止和清明的狀態,以孕育出最深睿的智慧,然後指出有如一條不斷的線貫通著所有禅定般的根本主題——對物質和心靈上負擔的舍棄,而在最後部份則用了很多篇幅來描述能達至我所稱爲「這種初階禅法第一階段」的修習方法,還說明禅修者若能舒服地、長時間不間斷地安住於當下,便能證得此第一階段。正如前文中提到:「當下的實相是很非凡、很令人驚歎的…………… 你達到這一步,已是做了很多了,你已擺脫掉妨礙進入深層禅定的第一重障礙。」但縱使有如此成就,你仍須再進一步,達至更美妙、更真實的心靈靜默。

  在此有需要分辨清楚對當下的默然覺知和對當下的想像兩者之分別。以看電視上的網球比賽作譬喻可說明這點,當觀看這樣的比賽時,你或會注意到,事實上有兩場比賽在同時進行:一場在螢幕上看到的,另一場則是你所聽到的評述員所講述的比賽。真的,如果一個澳洲球員與一個新西蘭球員對壘,那麼澳洲評述員或新西蘭評述員所作的評論便很可能跟真正的比賽有很大的分別。評論往往是有偏差的,在這個譬喻中,純粹觀看著螢幕而沒有評論表示在禅修中的默然覺知,同時聽著評述員講解則表示用思維來想像。你要明白,當你不理會評論而只是純粹觀察、當你只是經驗著當下的默然覺知,你便更接近真理。

  有時候,我們以爲我們知道這世界,但其實那只是依仗我們內部的評論來認知這世界。事實上,那種內部講話對世界一無所知!正是內部的講話編造出惑亂來,因而産生痛苦;正是內部的講話令到我們對被我們認爲是敵人的人生起憤怒、對被我們認爲是至愛的人懷有危險的執著。內部的講話産生生命中的所有問題,它建造出恐懼和內咎、製造出憂慮和抑郁。它確實建立出這些幻象,這就有如電視中巧妙的評述員肯定可把觀衆弄至生氣或流淚一樣。因此,若要尋找真理,便應重視默然的覺知,在禅修時把它看成比任何心念思想都更爲重要。

  發展默然覺知的主要障礙是因爲你高度評價你的心念思想。仔細地消除你認爲心念思想是至高無上的想法,明白到默然覺知的價值和真實性,這都是令到這第二階段——當下的默然覺知——得以成就的智慧。

  克服內部評論的一個巧妙方法便是把當下覺知發展至更幼細,你是那麼緊密地看著每一個刹那,你根本不會有時間來評論剛剛發生了甚麼事。心念思想通常都是對剛剛發生的事情的想法,例如「那很好啊」、「那真惡心呀」、「那是甚麼?」這些評論都是有關剛剛出現過的經驗。當你在用心觀記標名 (noting),爲剛剛出現過的經驗作出評論,那你便不是在注意著剛剛到來的經驗,你是在招呼舊客人,忽略了此時到來的新訪客!

  你可想像你的心是一個派對的主人,在門邊恭候賓客到來。如果有位賓客來到,你款待他,開始跟他攀談這些那些,那麼你便沒有盡本分來歡迎新來到門前的客人了。由於每個刹那都有賓客來到門前,你所能做的便是迎接了一位,然後立即迎接下一位。即使是跟客人作最短暫的交談,你也賠不上,因爲這即表示你將會忽略到來的下一位。在禅修方面,所有經驗都是一個接一個經我們的感官之門進入我們心內,假如你以念住來迎接一個經驗,然後跟這位客人攀談,那你便會忽略了緊隨在後的下一個經驗。

  當每一個經驗到來你都是完全留守在當下,迎接著每一位來到你心內的客人,那你便不會有空來作內部講話,你不能和自己唠叨,因爲你正專心以念住來迎接每一個剛剛來到心內的對象而不能抽身,這便是精煉了的當下覺知,在每個刹那中都有的當下的默然覺知。

  在發展這種層次的內部靜默時,你發現到就像放下另一個大負擔一樣,這就好像一直背負著一個龐大沈重的背囊四十或五十年,期間疲憊地走了很多裏路,而現在卻有勇氣也找到智慧來卸下它,把它擱在地下一會兒。你感到多麼的寬慰、多麼的輕松、多麼的自在,因爲你現在不是被那重甸甸的內部唠叨背囊所重壓著。

  發展默然覺知的另一個有用的方法便是觀出思想與思想之間的空間、在每一段內部唠叨之間的空間。如果你以敏銳的念住緊密地注意著,當一個心念思想完結,在另一個心念思想開始之前——瞧!那就是默然覺知了!它最初可能只是刹那間的,但隨著你認識到那種一閃而過的靜默,你會習慣它;當你習慣了它,它便會持續久些。當你最終發現到靜默,你便會開始享受那種靜默,這就是它會生長的原因。但要記住,靜默很害羞,如果靜默聽到你在談論她,她便會立刻消失!

  若我們能抛棄內部的講話,並長時間安住於當下的默然覺知上,直至能體會到個中的樂趣,這會是我們極棒的成就。靜默遠比思維活動更能生出智慧和清明。當你體會到內心靜了下來時是如何地更寫意和更寶貴,那麼你便會覺得靜默變得更具吸引力和更重要了。內部靜默成爲心向往之事,心經常會選擇靜默,心甚至會在覺得真的有需要、真的應該時,才會去思想。時至此階段,你已體會到你的大部份思想活動實在都是無謂的、沒有助益,只會經常令你頭痛,你於是便會高興地、很容易地放很多時間於內部的甯靜中。

  因此,此初階禅法的第二階段便是當下的默然覺知。你或許要用上你大部份時間來開發這兩個階段,因爲若能達至這地步,可說是在禅修上已走了一段很長的路了。在此種對「此刻」的默然覺知中,你會經驗到很多的平靜、樂趣和隨之而來的智慧。

  若你想更深入,那便不用對任何走進心內的對象都作默然覺知,你可選擇僅是默然地覺知著當下的「一個對象」。這「一個對象」可以是呼吸的體驗、可以是慈愛 (mettŒ) 的心念,也可以是於心內觀想的一只色碟 (kasiöa),或其他幾種比較少用的覺知聚焦對象。在此我們會談談當下對呼吸的默然覺知。

  選擇將注意力固定於一個對象上,是舍棄多樣對象,轉向與其相反之統一。當心開始收攝統一,持續地注意著僅一個對象,其時所體驗到的平靜、妙樂和力量便會激增。此時你發覺到意識的多樣化,注意著六個不同的根門——有如有六個電話在你桌面上同時響起一樣——真是一種負擔,而放下此種多樣化——如桌上只留有一個電話、一條私人線——是多麼的如釋重負,這會産生妙樂。當你體會到這種多樣性是一種負擔,你便很容易安定於呼吸上。

  如果你已用了很長時間很精心地發展出當下的默然覺知,那你便會發覺很容易把那種覺知轉移到呼吸上,並能刹那複刹那地跟隨著呼吸,沒有中斷,這是因爲觀呼吸禅法的兩個主要障礙經已被壓止了。這兩個障礙的第一個便是心會很容易走失,跑到過去或未來去,第二個則是內部的講話。這便是爲何我在教觀呼吸禅法之前,總會先教當下的覺知和當下的默然覺知,以作爲進入更深層禅定所需的紮實准備功夫的原因了。

  禅修者通常都是當心仍十分活躍地奔躍於過去和未來之間,或當內部評論淹蓋了覺知時,便已開始修習觀呼吸,他們未有做好准備功夫,於是便覺得觀呼吸很困難,甚至不可能修,因而沮喪地放棄,這都是因爲他們不是在應在的地方起步之故,他們在把呼吸當做注意力的焦點之前,沒有先做好准備功夫。不過,若心已完成了這兩個起始階段,已有好好的准備,那你便會發覺當你轉移到呼吸上時,你可很輕而易舉地把注意力保持在呼吸上。若果你發覺很難把注意力保持在呼吸上,這即表示你是匆忙地完成兩個起始階段。回到初階的訓練去吧!謹慎地忍耐才是最快的方法。

  當你集中注意著呼吸,你是要集中於現在發生的呼吸經驗上,你經驗到那種「會告訴你呼吸正在做甚麼的體驗」,到底是正在入,或出,或正在中間。有些老師叫在鼻端處觀著呼吸,有些老師叫在腹部處觀著呼吸,又有些叫把它移到這兒,然後又移到那兒。我自己憑經驗發覺到在哪裏觀著呼吸都不緊要。事實上,最好是不要把呼吸定於任何地方!若你把呼吸定在鼻端,那便變成鼻子覺知,而不是呼吸覺知,又若你把呼吸定在腹部,那便變成腹部覺知。你應只是在當下問問自己「我是在呼氣還是在吸氣?」你怎知道呢?哪!那種告訴你呼吸正在做甚麼的體驗,便是你在觀呼吸中所要集中之處。不要理會這種體驗是在何處,只是集中注意著體驗本身就是了。

  此階段中的一個常見障礙便是會有種控製呼吸的傾向,因而使到呼吸不舒服。要克服這障礙,你可想像你只是一個坐在車內的乘客,透過玻璃窗觀看著你的呼吸,你不是司機,也不是指指點點的「後座司機」,所以,停止發出指令,放下並享受乘車之旅,讓呼吸自己呼吸,你只是不幹預地看著。

  當你知道氣息是入或出,這樣地比如說連續一百個呼吸,沒有漏失,那你便已達到我所說的第叁階段「持續地注意著呼吸」了,這同樣是比前一個…

《正定初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