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階段更平靜和更令人喜悅。要想再深入一層,你此時的目標便是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
當注意力增強至對呼吸中的每個刹那都注意到,這時便進入了此第四階段,「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你知道吸氣時最先的那個刹那,你知道其時生起的第一個感覺。然後,你一直觀察著在整個吸氣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那些感覺,其間連一個刹那都不遺漏。當吸氣完結,該刹那你知道,你在心中看到吸氣最後的移動。然後,在接著的一個刹那,你看到那是吸和呼之間的停頓,跟著還有更多的停頓刹那,然後才開始呼氣。你看到呼氣的第一個刹那和隨後在呼氣過程中的每一個隨之而來的感覺,直至呼氣完結消失爲止。所有這些都是在靜默和正正在當下中進行。
你經驗到吸氣和呼氣的每個部份,這樣地連續幾百個呼吸,這便是爲何這階段被稱爲「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了。你不能用力、用抓持或緊握等方法來達到這階段。除了這種發生在當下的默然刹那呼吸體驗之外,世界上所有其他東西你都一概放下,只有這樣你才能證得這種層次的靜止。不是「你」達到這階段,是心達到這階段,心自己做這份工作,心認知到這階段是一處十分平靜和愉悅的安住之處,那僅是獨自跟呼吸一起。那位「作者」,即一個人自我的主要部份,便是在此時開始消失。
你會發覺在此階段裏禅修的進展毫不費力,你只須讓開條路,放下一切,只是觀看著整個過程的出現。要是你不阻攔,心便會自動趣向這種非常簡單、平靜、快意、只有一個對象的收攝統一,在每個刹那中都只跟呼吸一起。這是心的收攝統一,在刹那中的收攝統一,在靜止中的收攝統一。
第四階段便是我所謂的禅修「跳板」,因爲從這裏你可以跳進充滿妙樂的狀態。當你只是維持著這種心識的收攝統一,不去幹預,呼吸便會開始消失。由於心會轉移去集中於處於呼吸體驗中心的對象,即那種非凡的平靜、自在和妙樂,因此呼吸顯得似是漸漸地消失掉。
在這階段我用上「美妙呼吸」此詞,因爲心此時認知到這種平靜的呼吸是出奇的美妙。你持續地覺知著這種美妙呼吸,刹那相續地經驗著,如一條不斷的長鏈一樣,你只是覺知著這種美妙呼吸,不用費力而可持續至很長的時間。
此時你任由呼吸消失,所剩下來的只是一種「美妙」,這種沒有主體的美妙便成爲心的唯一對象。心此時正在抓著它自己的對象,你完全覺知不到呼吸、身體、思想、聲音,或外面的世界,你所覺知到的只是美妙、平靜、妙樂、光,或你的想蘊其後認爲那應是甚麼的東西。你正在經驗著純粹的美妙,但沒有東西作爲美妙的主體,這樣毫不費力地持續著。你在很久之前已放下了唠叨,放下了描述和評估,此時,心是那麼的靜止,你根本不能說些甚麼話。
你正是在經驗著妙樂首次在心內成熟開花。這種妙樂會發展、生長,變得很穩固和強大。這樣你便進入那些被稱爲「禅那」的禅定狀態,而這將會是這本小著作下一部曲的內容。
第叁部
絕不要有任何做作,只是看看呼吸可以是如何平穩、美妙和恒久。
本書的第一和第二部份描述 [我所界定的] 禅修之四個階段,即是:
‧當下的覺知
‧當下的默然覺知
‧當下呼吸的默然覺知
‧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
要先好好地發展出這幾個階段,然後才進入下一個。若急著要通過這些「放下的階段」,那麼便不可能推進至較高的階層。這就好像在不適當的地基上建高樓一樣,第一層樓匆匆建成,第二層、第叁層也一樣。然而,當建完第四層樓時,大樓結構開始有點搖晃,當再繼續建造第五層時,大樓便倒塌了。所以,請花多點時間在這四個起始階段上,使之紮實穩固,然後才進展至第五階段。你須能毫不費力地維持第四階段「完全持續地注意著呼吸」連續二、叁百個呼吸,覺知到呼吸過程的每一個刹那,沒有間斷。我不是說要在這階段中數息,我只是在說明在向前推進之前,須留在第四階段多久。在禅修中,忍耐才是最快的方法!
第五階段名爲「完全持續地注意著美妙的呼吸」。這階段往往都是從前一階段自然地一直推進過來,當中沒有停頓或間隔。當你全部注意力能輕易持續地安住於呼吸的體驗上,沒東西打斷那平穩地一路去的覺知,呼吸便會平息下來,從一種粗重的普通呼吸轉變成一種很順暢平靜的「美妙呼吸」。心認知到這種美妙呼吸並生起愉快的感覺,它經驗到一種深層的滿足,僅是在那兒看著這種美妙呼吸便感到暢快。你不用強迫,它會自然地跟著美妙的呼吸。「你」甚麼也不做,若你在此階段嘗試有所做作,便會擾亂整個過程,美妙便會消失,這就有如玩蛇梯棋般,棋子落到蛇頭的一格,便要回落多格。從這階段開始,「作者」要消失掉,只有「知者」在被動地觀察著。
有個巧妙方法可令你進入此階段,你打破內部靜默,只需一次,在心內輕輕的對自己說:「定!」這便是了。禅修至此階段,心通常都十分靈敏,只如此地輕輕一推,心便會貼貼服服地依隨指示做。呼吸沈定下來,美妙呼吸呈現眼前。
當你只是被動地觀察著當下的美妙呼吸時,「入」和「出」,或開始、中間、結尾等的觀感都應消失,所有知道的只是於此時美妙呼吸的體驗,心沒興趣知道這是在呼吸過程中的哪個部份,或這是發生在身體的哪個部份。在此我們把當下呼吸的體驗此禅修對象簡單化,除掉所有不必要的細節,躍出至「入」和「出」等的二元對立以外,只是覺知著其時很平穩連續的美妙呼吸,幾近乎完全不變。
絕不要有任何做作,只是看看呼吸可以是如何平穩、美妙和恒久。看看你能讓它定至甚麼程度。慢慢體味美妙呼吸的甜美,不斷變得更沈定,不斷變得更甜美。
此時呼吸會消失,但不是由於「你」要它消失,而是由於有足夠的定,其時只剩下那「美妙」。這可從英國文學中取個比喻來說明,在路易斯‧卡洛爾的《愛麗斯夢遊仙境》中,有一只來自柴郡的貓咪,愛麗斯和紅王後都看到它出現在空中的微笑景象,但隨即看到它的尾巴首先消失掉,然後到其爪消失,跟著四條腿消失。很快地,柴郡貓的身軀完全消失掉,只剩下個仍在微笑的貓頭。接著,貓頭由貓耳和貓須開始漸漸隱沒,很快微笑的貓樣也整個消失了,只剩下微笑仍留在天空中!這是比喻沒有口笑的微笑,但卻還是一種可見的微笑。這個譬喻表達禅修在此階段時所發生的放下過程表達得很貼切,帶著一張笑臉的貓兒代表美妙的呼吸,貓兒的消失代表呼吸的消失,而脫離了軀體但仍可在空中看到的微笑,則代表在心中清楚看到的純心識對象「美妙」。
這種純心識對象名爲「禅相」(nimitta)。「禅相」指「一種標志」,在此是指一種心識標志。這是在心識內的景致【心識概貌】中一個真實對象,當它第一次出現時,會給人一種極之奇特的感覺,覺得完全從未有過如此的體驗。雖然是這樣,那個叫「想蘊」的心識活動爲要向心提供一種對此對象的描述,會從其儲存生活經曆的記憶庫中搜尋相同的以至即使只是有點相似的記錄。在大部份人的感覺中,這種「脫離軀體的美妙」、這種心識的喜悅,是一種美麗的光。其實那不是一種光,眼睛是閉上的,眼識也早已關閉,這是第六識意識第一次從五感官世界中解放出來,這就有如滿月從雲層背後走出來一樣,在此處滿月代表光芒四射的心,雲層代表五感官世界。這是心的展現,並非是光,但對大部份人來說它看似是光,大部份人都把它看作是光,因爲這種不實的描述是想蘊所能提供的最好描述。
其他禅修者的想蘊則選擇以肉體感受來描述心的這種首次顯露,例如極深的平靜或強烈的狂喜。同樣地,[經驗樂與痛、冷與熱等等的] 身識早已關閉,所以這並不是一種肉體感覺,只是被「想」成似是一種悅樂而已。一些人看到白光,一些看到金色的星,一些看到藍寶珠……要知道清楚的是,他們全都是在描述相同的現象、全都是在經驗著相同的純心識對象,只是他們有不同的觀感,所以才加上這些不同的描述細節。
你可以以下六種特點來斷定那是否禅相:
一、它只出現於第五個禅定階段之後,即在禅修者觀著美妙呼吸已有一段長時間之後;
二、它出現於呼吸消失時;
叁、它只出現於色、聲、香、味、觸等的外五境完全隱卻之時;
四、它只在靜默的心中展現,其時描述性的思維運作 (內部講話) 完全停止;
五、它很奇特但極之吸引;
六、它是個簡單得美妙的對象。
我提及這些特點,可讓你可分辨到甚麼是真禅相、甚麼是幻想出來的禅相。
因此,第六階段便名爲「體驗美妙禅相」。當我們把身體、思想和五感官 (包括對呼吸的覺知) 都完全放下,只剩下美妙的禅相時,這便可成就。
有些時候,當禅相首次生起,可能會很「暗淡」,在此情況下,你應立刻返回前一個階段,即對美妙呼吸的持續默然覺知階段,你轉去禅相轉得太快了。又有些時候,禅相很明亮但不穩定,如燈塔的燈光般亮下熄下,然後更消失掉。同樣,這顯示出你是太早離開了美妙的呼吸。禅相遠比呼吸微細很多,你必須能輕易地將注意力保持在美妙的呼吸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然後心才能把清晰的注意力保持在禅相上。所以,先在美妙的呼吸上好好地把心修練好,耐心勤奮地修練,然後,當是時候轉移至禅相上時,禅相便會明亮、穩定和容易保持。
禅相暗淡的主要原因,是你的滿足程度太淺的緣故,你仍然「想要」些甚麼。通常的情況是,你想要有明亮的禅相,或你想要禅那。記住,這是很重要的,禅那是放下的狀態、是十分深層的滿足狀態。因此,送走那饑餓的心,於美妙呼吸上發展出滿足吧,然後禅相和禅那便會自然出現。
禅相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因爲「作者」就是不斷在幹預著。「作者」便是那個操控者,那個指指點點的後座司機,總想介入…
《正定初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