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一 貪的調服▪P2

  ..續本文上一頁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雲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雲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雲何受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迹。如是受滅道迹如實知。雲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雲何受患如實知?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雲何受離如實知?若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我們對淫欲的執著要從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根本,全面性的去對治,這個佛陀稱之爲七處善,那即是從:苦,集,滅,道,味,患,離去著手。這怎麼做呢?觀照貪著淫欲的苦(各種身苦和心苦,以及輪回苦);觀照淫欲的生起的因緣(觸);觀照自己是有能力去滅除淫欲的(修道的信勤念定慧);觀照滅除淫欲的各種方法;觀照對淫欲的心貪愛的作用(觸,思,生喜樂想);觀照貪淫的各種過患(短暫和無常的樂受,犯戒,懊惱,性病,惡道苦);以及最後因厭倦于淫欲而生起究竟的正見(舍離淫欲,令它永不再生起)。

  我們對淫欲的樂受,是從眼觸生樂受,從身觸生樂受,從意觸生樂受等叁種觸受而生起的,若要調伏對淫欲樂受的貪念,一定要從這些地方著手。離于這叁種觸,就能把追向淫欲樂受的心調服,進而消除它,所以佛說∶“觸滅是受滅。”我們還要從受味,受患來著手。受味是要觀照樂受生起的原因,這在上面已經提過淫欲樂受生起的生理與心理因素,以及我們對淫欲的貪愛,而反複去嘗試淫欲的樂受。受患是觀照淫欲的樂受是短暫和無常的,這種追求變化無常的淫欲的樂受是一種苦,身體是一直在變易的,每一次的淫欲時未必都得到想要的快樂,因此它是充滿煩惱的。這樣的正思惟才是消除貪求淫欲的正確八聖道。

  在[大念處經]裏佛陀說∶「若在感受樂受,知:“我在感受樂受。”在感受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苦受。”在感受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受不苦不樂受。”若在感受肉體之樂受者,知:“我在感受肉體之樂受。”又在感受精神之樂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樂受。”或在感受肉體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肉體之苦受。”又在感受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苦受。”或在感受肉體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受肉體之不苦不樂受。”又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樂受者,知:“我在感受精神之不苦不樂受。”

  如是,或于內受,觀受而住;于外受,觀受而住;又于內外受,觀受而住。或于受,觀生法而住;于受,觀滅法而住;又于受,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受”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觀受而住。」

  當我們在對淫欲感受樂受時,要以正念知道它;當我們沒有淫欲的樂受時,要以正念知道它。一切的感受都要以正念知道它。我們要觀照淫欲的樂受的生起,觀照它生起的一切因緣(對淫欲的樂受的喜愛---味),也要觀照淫欲的樂受的消失,觀照它消失的一切因緣(淫欲的樂受的短暫和無常---患),如此長期的觀照的結果,知道它只是因緣而生的樂受,不是屬于我或我的,心裏才會放下對淫欲的喜愛(厭離),而不執著于世間的淫欲的樂受。

  觀照受這名法的次序是先觀觸,再觀受,以及與受相應的想、思、尋、侍等相應的名法,然後才觀照識,以及與識相應的六門。這些名業處(即觸、受、想、思、識)也即是五蘊裏的四蘊;受是受蘊,想是想蘊,觸與思是行蘊,而識是識蘊。在行蘊裏頭有五十種名法,它以觸與思爲最明顯。

  此外,我們還要觀照執著于淫欲的不良後果,那就是感染嚴重的性病,花柳,淋病,梅毒,愛滋,陰莖癌,前列腺癌,尿道炎,陰道癌,子宮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毀了性根,一生後患無窮。

  (6)死觀

  念死(maranānussati),死是指一個有情命根的斷絕。它有時節死和非時節死兩種。時節死是指因福盡或壽盡或兩者俱盡的死,非時節死是因爲宿業的因緣致死,在其時其地生命斷絕。念死有二法:

  第一是如理作意「死將來臨,命根將斷」,以鎮伏五蓋,得證近行定。

  第二是鈍根者得以以下八法念死:

  (1)殺戮者追近;

  (2)死之必然;

  (3)將自己與有大名譽、大福報、大力、大神變、大智慧、辟支佛、和正等覺者等比較,他們皆會死,何況是我;

  (4)身爲諸多蟲類所共居,死緣甚多;

  (5)身命無力無主,因須賴出入息,四威儀平衡、冷熱平衡、四大平衡、適當食物維持生命;

  (6)壽命不定,因時間、疾病、時刻、死處、生趣都不定;

  (7)壽命不長;

  (8)壽命剎那相續。如是就能不放逸,殷勤修習斷除諸漏,死時不陷于恐懼與昏昧。

  女屍 男屍

  在[南傳法句經] 147偈有如下的偈:「觀此粉飾身,瘡(九瘡﹕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及大小便孔)肉與骨聚,身病心妄想,無常不久存。」它的故事是關于一個比丘暗戀王舍城(Rajagaha)的一位漂亮的妓女施蕊瑪,有一天施蕊瑪因病死了,佛陀要求頻婆娑羅(Bimbisara)王叁天不要埋葬她,第四天佛陀帶了衆多比丘去看施蕊瑪,這時她的屍體已腫脹生蟲,國王宣布誰肯出一千铢,就可與她過一夜,但沒人出價,最後免費送都沒人要,那會暗戀她的年輕比丘也明白了真相。

  (7)修習八正道

  八正道是斷除一切煩惱所要必修的法門,佛陀說:「若人以佛法僧爲皈依,由于正確的智慧,得見于四聖谛。那即是見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滅及導致苦熄滅的八支聖道。這才是最安穩的皈依處,這才是無上的皈依處,像這樣皈依的人,能解脫一切苦。」

  正見是知道縱欲是不善的,淫欲的欲樂是短暫無常的,荒淫與貪求是苦,這身體不是屬于我的。

  正思惟是如理去思惟和觀照淫欲的真相,就如上面所討論的,身體的四大組合,叁十二身分,身體的因緣生滅等。依正思惟來磨滅對色的堅實想,導向離欲。依正思惟來破除對受的貪愛,導向離欲。

  對色的觀照,在[雜阿含265經]中,佛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谛觀分別,谛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谛觀(依聖谛思惟觀照)思惟分別,谛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對受的觀照,佛又說:「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谛觀思惟分別,谛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如是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谛觀思惟分別,谛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在[中阿含經][阿梨吒經](大正藏1冊, p763b)裏記載:「阿梨吒比丘本伽陀婆梨,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行欲(指淫欲)者無障礙。-----諸比丘訶阿梨吒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阿梨吒!欲有障礙,世尊無量方便說欲有障礙。阿梨吒!汝可速捨此惡見也。-----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

  我亦如是說,欲有障礙,我說欲有障礙。欲如骨鎖! 我說欲如骨鎖。欲如肉臠!我說欲如肉臠。欲如把炬!我說欲如把炬。欲如火坑!我說欲如火坑。欲如毒蛇!我說欲如毒蛇。欲如夢!我說欲如夢。欲如假借!我說欲如假借。欲如樹果!我說欲如樹果。-----譬若如人,欲得捉蛇,便行求蛇,彼求蛇時,行野林間,見極大蛇,便前以手捉其腰中,蛇迴舉頭,或蜇手足及餘支節,彼人所為求取捉蛇,不得此義,但受極苦,唐自疲勞,所以者何

  以不善解取蛇法故,如是或有癡人,顛倒受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如是如是知彼法。」世尊把欲形容成障礙,骨鎖,肉臠,把炬,火坑,毒蛇,夢,假借,樹果等等,因爲都是短暫的快樂。阿梨吒比丘不能對欲作正思惟,後來舍戒還俗去了,可能現在還在輪回吧!

  我們應正思惟淫欲是不能靠修淫欲來斷除的,這有如喝鹽水來止渴,那只有越喝越渴,絲毫都沒解決的了問題之所在。在[增支部4.159比丘尼經]中阿難陀對衆比丘尼說:「這個身體是因爲淫欲而生起的,但是淫欲是必須斷除的,關于淫欲,佛陀建議斷除橋梁。」是什麼橋梁呢?那不是切掉男根或閉塞女根,而是斷除一切能生起淫欲的緣,不去看,不去聽,不去親近,不去觸摸,不去想,斷除所有一切關于異性的東西和管道。外道更有修淫欲法,雙修法,衆愚癡人趨之若驚,如蜂逐蜜,真是邪見行邪道。修行的人是越修越清淨,要斷盡淫怒癡。佛言淫欲是肮髒的,下流的,是世俗的凡夫之所樂爲。

  在比丘戒裏有許多關于對治淫欲的戒律,包括不准與女人行淫和自出精,不准觸摸女人,或與女人說淫欲話,或與女人同房睡,還有不准站立大小便,此外洗澡時要用雨浴衣,就是不准看和觸摸,以免生欲。

  比丘尼戒律裏曾記載發生過比丘尼衆互相用橡木放入陰戶受樂的事,因此被禁止。比丘尼也不准以染心觸摸男人,或與男人說淫欲話,或與男人同房睡,或洗比丘的僧袍,因爲發生過比丘尼將僧袍上的精液置入陰道而受孕的事。

  執著于淫欲就不能破除身見,也不能證初果。其他的果位更不用說了。

  正語是不與他人談論淫欲的話。

  正業是以正確的佛法克製淫欲。

  正命是在齋日不淫。

  正精進是精進克製淫欲。

  正念是…

《煩惱的類型與對治法 一 貪的調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