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原則

  ◎佛教的原則◎

  Namo Tasa Bhagavatoarhato Samma Sambuddhasa

  ( 皈依禮敬至尊的導師,已離塵垢。自證圓滿正覺的大阿羅漢 )

  佛使比丘于那空斯坦瑪拉府佛教協會第二次演講:,

  我所說的「佛教原則」,主要是專指能夠增進佛法的修行原則。當我們對于是否應該繼續推動、護持一種修行方法感到困擾時。這些原則,可運用在獨自修行,以及解決疑問上。而這些原則,我將它分爲兩大類:第一、實踐類——針對專心修行的人,第二、理論類——針對深入研究法的人。

  ◎實踐的原則

  ◎噶拉瑪經 Kalamasuttra的原則【注】解除人生的邪見。我們相信每件事情之前必須有要的認知:

   佛言:噶拉瑪人,聽啊!諸位!

   1 、不可因爲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爲具。

   2 、不可因爲奉行傳統,就信以爲具。

   3 、不可因爲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爲具。

   4 、不可因爲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爲具。

   5 、不可因爲根據邏輯,就信以爲具。

   6 、不可因爲根據哲理,就信以爲喜。

   7 、不可因爲符合常識、外在的推測,就信以爲具。

   8 、不可因爲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爲具。

   9 、不可因爲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爲具。

   10、不可因爲他是導師,就信以爲具。

  噶拉瑪人聽啊!當你們知道所做的某些行爲屬于惡法,是有罪的

  ,爲智者所指責,且結果非但無意義,反而會使你們升起熱煩,你們就應放棄、遠離這些行爲。噶拉瑪人聽啊!當你們知道所做的某些行爲屬于善法,本身並無罪過,是智者所稱贊的,且結果具意義時,你們就須盡全力,讓這些行爲圓滿的進行下去!所以這個原則的目的,

  是希望佛教徒不會成爲一個隨便相信別人的人。

  【注】泰巴利藏第二十本第二百四十叁頁。

  ◎大愛道經 Kotami的原則【注一】——在佛教的法和戒律中,大愛道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其主要爲判斷自己或他人的身、口、意,是否符合戒律、佛法,及符合世尊的教誨;我們無論是修行或研究皆需以此做爲准則。在家衆或出家衆,如果能夠依照這個原則去實行,在修行上就絕對不會有所偏差、走錯方向、錯解或是誤導別人。根據

  這個原則,我們就可知道何者應該摒棄、何者應該持續。

   大愛道比丘尼聽啊!請認清這些法(身行、語言、意想)如果是:

   1 、會使你升起欲望、沈迷過瘾。

   2 、會使你升起苦惱

   3 、會使你的身心聚積煩惱

   4 、會使你起貢臺同我慢心

   5 、會使你的心不滿足

   6 、會使你喜歡和衆人閑混

   7 、會使你懶惰懈怠

   8 、會使你成爲不好養的人【注】

   你要透徹的明了,此不是法、此不是戒,此不是教主的教誨。大愛道比丘尼聽啊!你來認清這些法(身行、語言、意想)如果是:

   1 、會使你厭離欲望

   2 、會使你平息苦惱

   3 、會使你的心不再聚積煩惱

  4 、會使你成爲謙讓的人

  5 、會使你自知足量

  6 、會使你喜歡幽僻之地

  7 、會使你精進不懈

  8 、會使你成爲好養的人

  你要透徹的明暸,這是法、這是戒,這是我所教的教誨。

  這段內容對于書讀不多的人而言並不難懂,不僅很容易記憶,利益也非常多。我們修行得對不對?正確不正確?清淨不清淨?真修行或假修行?可以依大愛道經的原則來判定!大愛道比丘尼(佛陀的姨母)對佛陀有很大的恩惠,就像佛陀的母親一般,而佛陀說這些道理,也是爲了報答她的恩惠。

  【注一】泰巴利藏第二十叁本二百八十八頁。

  【注二】好養——對出家者而言即是不計較、挑剔別人供養之物;對于在家居士而言則是指過簡單樸素的生活。

  ◎自立的原則【注一】——這個原則就是因果自作自受。例如能依賴他人生存的人,是因爲他有良好的善行,或是宿世的果報,別人才讓他有所倚靠,讓他有較多的享受,也會對他很客氣。有自立經驗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一個原則,那就是修行是爲了自己來世的依靠處!同樣地,死後除了自己所造的業力別人不能替代以外,其它的都帶不走!經中要我們隨喜地贊歎功德,受施者也隨喜接受,那麼,一切的功德將會圓滿!這算是一種業,叫做意業 Mano Kamma。相同的

  ,回向功德也是這個道理。關于這個原則,我引用佛陀所說的話來說明:「自己要勸告自己、檢討自己,以覺念來約束自己的行爲,自己就會快樂!」

   「自己做自己的皈依處,自己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們要好好的維護這種心態,就像商人善畜良馬,待價而沽一樣!自己就是自己的皈依處,別人那裏能讓你依靠呢?唯有訓練自己的心志,才能獲得難得的皈依處。自己造的惡業,自己就會自食惡果而憂愁苦惱,不是自己造作的惡業,就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清淨;清淨不清淨,都是自己的事,別人並無法使你清淨!」

   「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自己最親密的人時,就要好好的看重、保護自己,如果能有叁更(夜晚計時單位,泰一更爲四小時,)之一以上的時間,來培養自己清淨無染的心,就已經很好了。

   此外,不要輕視微細的惡業,認爲不會有果報,例如一個盛滿水的大水筒,它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累積而成。同樣地,愚昧的人造了小惡業,也會累積成大惡業啊!」

   無論是爲國犧牲,或是爲了他人而犧牲自己利益的人,都可以算是爲自己造就了依靠處,也就是自利利他。但是佛教真正的意思應是:利益他人,並沒有損壞自己的利益,菩薩的施舍也是成就了自己【注二】。

  【注一】泰巴利藏第二十五本第叁十六頁。

  【注二】菩薩,巴利文是「菩提薩唾」。「菩提」之意是覺者,而「薩唾」則是衆生,合譯爲朝向覺者之境的衆生;菩薩煩惱並未完全斷除,尚屬不究竟。

  ◎勝己的宗教——佛言:「勝過自己是最吉利的事,天神、魔王、梵天或任何人,都不能打敗他們自己【注】。」只要能勝過自己,想贏其它一切的事物就很容易了。所謂勝過自己,就是能戰勝自己的妄心,也就是當眼根觸及色塵、耳根觸及聲塵、鼻根觸及香塵、舌根觸及味塵、身根觸及觸塵,以及意根接觸法塵的時候,都能夠一如平常,不起妄念、不生欲望或是氣憤之情。勝了自己的心,就等于是勝過自己,凡是勝過自己的人,他絕不會被任何事物所引誘而牽動愛恨喜怒,也不會沈迷其中,任其擺布,甚至違反了倫理道德也不知道。

   即使上帝也不能讓我們産生任何畏懼,因爲我們已經勝過自己,拔除愛與懼的種子了!凡是贏過自己的,就是一個能排除欲望煩惱的人;而能勝過一切無明煩惱,成爲一個無明煩惱的終結者,就是證得涅槃的人。尚未勝過自己的人,也就不能自如地操控自己,自己尚無法操控,當然就無法證入涅槃了。一個人如果想贏過自己,就必須持續不斷地精進奮鬥、勇往直前,反之如果被惡念打敗,它就會拖著我們掉進生死的苦海,不斷地輪回!

   所以,當我們感覺苦的時候,就應該確確實實的明了,到底是什麼戰勝了我們?然後迅速地給予反擊、將它打敗,轉惡爲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就是善惡雙方戰場,各位要在這裏打勝仗,如果一時之間沒有辦法全勝的話,那麼,就盡可能地予以一一擊破,取得勝利。泰國本地適合「勝己的宗教」(佛教)流傳,但是各位爲什麼會被擊敗呢?其實最簡單的修行——就是注意自己的舌頭,我們是否曾經爲了這一片舌頭,而惹得自己怒火中燒?或是它曾強迫你非得甘冒一切的危險,來喂養它呢?這就是自身作戰勝敗最常見的例子。

   另外,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無論是在何種情況下,都一定要勝過自己,也就是勝過自己的心或欲望煩惱。有的人心態會想擊敗自己的仇敵,暗地裏怨恨在心,希望複仇如願,像這種都是永遠的失敗叁裏所謂的勝,是指勝過自己,永遠不再失敗。當我們勝過自己的時候,也就等于是勝過一切了!

  【注】泰巴利藏第二十五本第二十九頁。

  ◎理論的原則◎

  ◎異于別教的觀點——佛教並不教人相信,一切都是由上帝創造出來的。世間一切的事物,苦或是樂,並不是由上帝所創造,而是因自己的行爲産生的結果。目前有很多的宗教,教人相信一切都是上帝所創,然而,這並不表示它就是對的,更不能找理由說:「有很多人這樣認爲,所以它是對的!」其實二般的宗教出發點都相同,不同的只是有的宗教拜一尊偶像,有的拜好幾尊偶像罷了。 種情形在《教訓森林中的老

  虎》(泰皇第六世所著)一書中,記載一段奇妙的故事(皇帝教訓老虎)曾描述到這種情形。

   一般宗教的教理,大都是世間法的範圍,也就是尋求世間的快樂,或是天國的快樂,並不能夠脫離娑婆世界;而佛教的教理比一般宗教更高一層——是超越世間的宗教!因爲天國還是會變動、不穩定,不如從世間解脫,滅盡一切的苦來得究竟。佛教的教理有兩種,即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這兩者是隨各人的根器做選擇。我必須說明一點,我並不是故意批評其它宗教,只是要明顯地區別各個宗教不同的觀點而已。其實,全部的宗教都是同樣的目標,不同的只是成就的速度快慢罷了,至于其它不同的觀點,只是不重要的小細節,最要重的原則是教人向善。

  ◎ 業力的原則——有心的行爲叫做業,每種業必定有結果,而結果只有當事人才會承受,這是業力的原則。衆生因爲自己所造的業,而不斷地流轉在生死苦海中;當舊業流轉的同時,也在造作新業,所以就變成了舊業推轉、再造新業的情形。這樣的循環,就好像一圈鐵鏈一樣,我們稱之爲輪回,或業之線。它有善有惡的輪換,直到心…

《佛教的原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生命之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