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囚
英譯序
《生命之囚》這本小冊子是佛使尊者于一九八八年二月,在泰國素叻他尼府猜耶縣的解脫自在園,對前來禅修的外國人所講授課程的譯本。那時,佛使尊者的身體狀況並不好,但在課程最後一天,慈悲的尊者還是勉力爲禅修者開示佛法的核心教義並鼓勵大家。
這場演講雖然簡短,但極具價值也相當切合實際,因爲它直指佛教的核心──不執著。“執著”在各方面禁锢我們的生命,剝奪生命的自由,這些方面包括從執取生命本身、人性本能、六根反應、盲目信仰、道場、導師、神聖及見解等,乃至至高無上的善及清淨。佛使尊者指出,除非人們能了解到我執( attavadupadana )是苦及心靈囚牢的起因,並致力斷除它,否則將不可能達到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標──心靈的自在與解脫。人們可以透過學習像出入息念( anapanasati)這種修習止觀的方法,從內在全然地了解生命,而達到心靈的釋放,這種專注觀呼吸的方法,就是佛陀在證悟前後所采用的一種方便、安全且極爲有效的修持方法。
本書雖然沒有詳細描述這種禅修方法,但讀者可以從佛使尊者的另一本著作《出入息念──揭開生命的奧秘》( Mindfulness with Breathing : Unveiling the Secretsof Life )中研習,這本書已由法隆解行基金會以泰文及英文出版。
值此書以英文版付梓之際, 本中心要感謝譯者山帝卡羅比丘( Ven. SantikaroBhikkhu )及其他所有協助出版的人。
我們衷心期盼這本書能幫助所有把本書內容納入自己生命,耐煩堅毅地去踐行的求法者,讓他們如願從所有囚牢之苦中解脫出來。
謹獻上最誠摯的祝福
佛法解行中心( The Dhamma Study & Practice Group )
生命之囚
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囚牢”,了解囚牢會幫助我們更了解生命,更清楚能解除生命痛苦的佛法。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請各位專心聆聽。
只要有囚牢狀態的地方,便有苦( dukkha )的存在,大家應該可觀察到各式各樣的苦都含有囚牢的本質。苦的特征包括被系縛、監禁或锢上鎖煉,以及曆經各種困厄和紛爭。
如果你懂得這些,就會更了解“執著”( upadana )的意義, 因爲只要有執著,就會有囚牢。執著使人被監禁于囚牢中,成爲“階下囚”。
那個地方有執著,那兒就有束縛,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束縛,兩者同樣都會捆綁人。只要執著事物爲“我”或“我所有”,便會産生系縛,而人一旦陷入系縛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獄一般了。
所有佛法的原則可以歸納爲:執著是苦的因,苦是執著的果。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善加了解執著,爲了便于了解執著,我們必須像看囚牢一樣把執著看清楚,執著就是心靈的、精神的囚牢。
我們學習佛法,修持止觀就是爲了要摧毀執著。或者,打個比方,就是爲了摧毀禁锢我們的囚牢。
我們現在所談的雖然是心靈或精神的囚牢,但它和遍布各地監禁犯人的囚牢具有相同的特質。而這種純屬精神的囚牢,卻無法以肉眼得見,更奇特的是,人們往往自願被鎖在裏面。大家如此欣然前往並甘心被鎖在其中,真是心靈囚牢非常奇妙的一面。
[自囚牢中解放即是自由]
所有宗教最終的目標不外乎得救、解脫,想想各宗教常使用的“得救”、“解脫”等詞,或在其他語言中可恰當表達此涵意的字眼,其實這些字眼都具有相同的意義,那就是──得到救度。所有宗教都在教導如何得救,然而到底要超越什麼才能得救呢?要超越心靈的囚牢才能得救。
大家隨時隨地乃至此時此刻,都需求的一件事,就是所謂的“自由”,簡單地說就是脫離囚牢,不論是實體的、物質的,或心靈的、精神的囚牢。因而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需要自由。
缺乏智慧的人只看得到物體的或一般的囚牢,並對它産生畏懼,但那些具有智慧的人,就可以更深入地看出精神囚牢有多麼恐怖和危險。
事實上,難得會有人被關入一般牢獄,而世人卻都被心靈的囹圄所系縛。舉例來說,現在各位坐在這裏聽講,雖然是置身于一般的囚獄外,但卻都被禁锢在心靈的囚牢中,也正因爲這種被禁锢的苦迫與壓力,驅使我們學習佛法和修習禅定。至于你是否已察覺到上述情況,這並不重要,因爲無論如何,它都會迫使我們從掙紮中挖掘出一條逃脫心靈囚牢的路來。不管你是否知覺心靈受到系縛,它都迫使我們不斷去尋求心靈的解脫。正因爲如此,大家才會來這裏或到其他地方學習佛法。
雖然禁锢我們的就只是“執著”,但它卻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展現,共有好幾十種形形色色的囚牢。如果我們去研究各類型的囚牢,就會更了解這現象,更了解執著,同時也會更加明白佛法所說:苦的根源是“愛欲( tanha )”與“煩惱”( kilesa )。 如果能夠清楚而且徹底地了解“囚牢”,就能夠了解“苦”是怎麼一回事了。
[佛教唯一的核心]
另外, 我想建議大家直接使用 upadana (執著),而不要用 attachment 或其他英文譯字取代它。 目前你可能對 upadana 的意義還一知半解,但可試著使用這字眼,使你的口、你的心以及你的感受先習慣它。因爲佛教的唯一核心就是斷除執著,當執著斷除後,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沒有苦了。
想了解 upadana 必須將英文中依戀附著( attachment )、 黏著的( clinging )及緊握的( grasping )叁個字的意思融合在一起, 這樣才能確切表達 upadana 的涵意。當然最好是使用 upadana這個字,因爲它的涵意比較豐富,能夠使我們以更寬廣的角度了解“執著”。
upadana (執著)雖只是個簡單的字,但卻最爲重要,因爲佛教的核心就是要根除執著,進而解除苦。請大家務必了解斷除執著就是佛教各宗各派的核心,這在每一宗派都可發現得到。上座部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好,禅宗、西藏佛教也好,或任何你所喜歡的宗派都好,他們只不過在名相、外在儀式或修持法門上有所不同罷了,其實就本質而言,同樣都是爲了斷盡執著。
不必因爲無法研遍佛教各宗派的教理而感到憂傷、沮喪或焦慮,別給自己找麻煩。假如你無法到西藏、斯裏蘭卡、緬甸、中國或其他地方研習佛法,也不要感到憂慮,那只是浪費時間罷了。因爲佛教唯ㄧ的核心,就是去除執著。如果要說上座部、大乘、禅宗、密宗及中國佛教之間有什麼差異的話,也只是外殼、表皮的肉瘤或儀式的多少不同罷了。佛教的真正核心,其實處處都相同,那就是執著的斷盡。所以不必因爲無法研究各宗各派的佛教而感到悲傷或不足,只要全心修習斷除執著,那就夠了。
如果想要像專家一樣研究大乘佛教,就得研習梵文,但你可能學了一輩子仍然一無所知;或爲了想好好地了解禅宗而去學中文,但耗盡一生學中文,到頭來還是不懂什麼是禅宗;若想了解西藏密教金剛乘,那就必須學藏文。只是學習這些語言,就要花上你將近一生的時間,但仍然無法真正了解任何東西,也無法進入佛教的核心。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相,人們卻把它當成“新發展”( new development )。 如果要知道佛教的核心,只需要學習斷除執著,只要學習這件事,你就會了解佛教的本質了。因此,不管佛教被貼上大乘、上座部、禅宗或金剛乘的標簽,不管它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或其他任何地方,它們只有一個共同的核心──斷除執著。
其實單單上座部佛教,便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光是修習禅定就有許多法門,例如:觀察腹部的起、伏,或持念 Samma Araham (正阿羅漢)及 Buddho 、 Buddho (佛陀、佛陀),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法門。但只要方法正確,必定能斷除執著。如果不能斷除執著,就無法契入佛法的本質,那項法門也就毫無益處了。爲何不對“斷除執著”(或者用比喻來說,對“摧毀囚牢”)産生興趣呢?所以,今天我們來談囚牢是再好不過了。
正確地說,我們實在無法從經典、技巧,或各式各樣的教義中學到如何斷除執著,我們必須在執著的本身,也就是在囚牢或苦之中學習,才能獲得真實的利益。因此,我們最好先找到這囚牢,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囚牢”。
[向內學習]
在此,我們面臨兩種選擇:是要向外學習,還是要向內學習?這兩種學習有天壤之別,而佛陀告訴我們必須向內學習。如來( Tathagata ) 曾宣說:應該要學習的一切,存在于活生生(未死)的身體中【譯注一】。那兒才學得到,因此我們就在那兒學習。向內學習,就是在自己活生生的身體本身學習;而向外學──從書本中或各式各樣的儀式中學習,是無法獲致任何用處的。請向內學習吧!請切記“向內學習”!
修習止觀,例如我們在這裏修習出入息念,就是向內學習。向內學習必須具有相當的耐力,但也不是太困難。實際上,人們所從事的高難度運動和特技等比修習止觀困難多了,然而人們卻有足夠的耐力來勝任這些。可見只要有適度的耐力,便可以透過專注觀呼吸來修習止觀。但有些人耐不住就半途而廢,其實只要再忍耐一些,便能有所成就。因此,請你以充分的耐力努力向內學習。
我想,使用譬喻說明會幫助大家更了解接下來所要討論的主題,因此我們今天就應用這個技巧來談“囚牢”。
[生命本身是囚牢]
大家首先要看清的囚牢就是生命本身。
如果你看得出生命是一座囚牢,就可說對自然真理有相當的了解了。然而,大部分人卻把生命當成可以玩樂享受的東西,他們浸淫于享受生命,並且迷戀、沈溺其中。正因沈醉于…
《生命之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