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類手冊

  〖人類手冊〗

  ——從身心的學習認識佛教

  佛使比丘

  

  

  【第一章】佛教的精神特色(佛教指出“什麼是什麼”)

  【第二章】叁法印(宇宙的本然性質)

  【第叁章】四執取(執取的驅使力)

  【第四章】叁增上學(修習的次第)

  【第五章】五蘊(人類到底粘縛著什麼?)

  【第六章】自然止觀法門(隨緣開悟之道)

  【第七章】形式止觀法門(技術開悟之道)

  【第八章】聖者和熄滅煩惱(逐漸地脫離世間)

  【第九章】佛教與人類(做人的藝術)

  【第十章】佛教理想中的司法者(總結論述)

  第一章 佛教的精神特色

  --------------------------------------------------------------------------------

  佛教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

  明了後便能如實地修行,直到不再爲任何事件痛苦。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今天,我接受委托來負責這次的訓練課程,主題相信大家都已知道,即是“佛教的原則,修習方法和道德”。我們可以把這主題再區分爲佛教與道德兩方面來談,這是每個國家和每個人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在實行國家的職責時,這方面的知識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必要的。首先,我要把這兩個主題明確地分析清楚,故將今天的講題定爲“佛教是什麼?”第一個前提是爲了更清楚地了解佛教。然而在一開始時要把“宗教”和“道德”先做個比較,使大家能有一個明確的見解而不致于混淆不清。

  一聽到“宗教”這名詞時,各位可能會有這麼一個感覺,甚至認爲“宗教”比“道德”的含義更廣闊和深奧。道德爲獲得世間利益、快樂及幸福的最基本條件。至于宗教,則是高層次的修持方法。雖然每一個宗教都有其不同的中心思想,但是對道德看法卻是一致的,也就是道德在教導人們去惡行善。譬如持戒、真誠、有感恩心、不傷害自己與別人等都是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雖然能完全持守良好的戒律,但是人類依舊不能擺脫苦,即是從生、老、病、死所生起的苦;或者被煩惱侵蝕的苦,尤其是貪心、嗔心、癡心。道德沒有能力完全拔除貪、嗔、癡,也不能拔除從生、老、病、死等所生起的苦。而宗教的範圍及責任則更加廣闊,尤其是我們的佛教,才是直接、正確與不間斷地去除煩惱,並熄滅一切生、老、病、死苦。由此可見宗教比道德的範疇更加廣泛,但其根本不同點就在于究竟與否,特別是佛教的範圍比普通道德更加浩瀚。在明了宗教和道德的區別之後,我們將更有興趣深入地探討佛教。

  “佛教是什麼?”當這個疑問升起時,我想可以將它的意思概括地解釋給各位聽:“佛教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就是這麼簡單。在這兒受訓的同學可能認爲:若是這樣的話,我豈不是一個連“什麼是什麼”都不明白的人了嗎?當這個疑問升起時,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各位:事實正是如此。如果有人能正確地、究竟地、深入地明了“什麼是什麼”時,這個人可說已完全明了佛教了。但願這個主題“佛教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能更突顯出佛教的內涵,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定出這個主題,也是爲了讓你們能更快、更簡易地去肯定佛教,而不是在玩弄語言文字,浪費時間。事實上,確立這主題是正確的,是依據佛陀或佛教的宗旨而製定的。

  “什麼是什麼”的含義非常深奧,現在請各位想想看:我們是否已經懂得世間的一切,知道“什麼是什麼”了嗎?盡管你已知道“我是什麼?”“生命是什麼?”“工作是什麼?”“責任或職業是什麼?”以及“金錢、財産、米糧、名譽、地位,甚至其他一切究竟是什麼?”如果有人有勇氣堅持地說他自己已完全明白這些東西是什麼,也請好好地再仔細思考、觀察或者繼續聽下去。對我們所要解釋“什麼是什麼”的真正含義究竟何種見解才是最正確的。如果用佛法的語言來說,有誰明了法,也即是已明了萬物的實質-所謂“什麼是什麼”。若有人能明了萬物的實質是什麼,那麼他必定是位了解佛教的人,因爲能徹底明了“什麼是什麼”也就等于徹底明了佛教。我們正確了解“什麼是什麼”之後,就不會誤解佛教,而且會用正確的方法來處理人生,不再存有懷疑;若能堅定地實行所明了的“什麼是什麼”,則“苦”必定不會再生起。現在由于我們還不能依據真理正確地去明白“什麼是什麼”,因此,帶著或多或少的錯誤對待萬物,苦也就隨之而生。比如:不了解生命是什麼?責任是什麼?工作是什麼?那我們必然會依據無知的、錯誤的方式去執行,苦也就應運而生。明了萬物是什麼之後,我們便能以更正確的方法對待生命,使生命更臻完善。

  佛教的修持原則也可稱之爲實踐的佛教,必然是爲了要明了萬物的真相,如果能修習到清楚明了萬物是什麼,就不必再修行下去了。希望各位能好好地用心聽,再一次更清楚地明白:我們的修行,只是爲了能明白萬物的真相而已。如果懂得這點,也就是已看清一切,心中了了分明,無須再修持了。不論是修戒、定、慧,或其他各種修心方法,最終的目的,全都是爲了明了萬物是什麼。一旦明了萬物是什麼,即是證得任何一品果位或最終之果位,因爲這種智慧能熄滅煩惱並且知道熄滅煩惱後所證得的果位。

  真正明了萬物是什麼之後,自然而然就産生厭倦、離欲、解脫(NIBBIDA,VIRAGA,VIMUTTI)的心境,已不必再勤修下去了。我們之所以有責任精進地修習,是因爲還不能明了“什麼是什麼”罷了!尤其是還不能明白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這些依據著佛教的原理來說明。然而當修心直到絕對而又正確地洞悉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時候,自然是最終的修行和智慧了。因爲這些智慧已足以毀滅煩惱,我們就不必再精進不懈地應用智慧去熄滅煩惱。我們只要精進即可使正確而又能徹底明了“什麼是什麼”的智慧生起!總而言之,那只是知曉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智慧而已。因此,當我們不知道我們所喜愛的生命或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就會沈迷、攀緣、執著這些東西。這不是用世俗的方法去明白,而是用宗教方法去明了,尤其是依照佛法去修習直到明了萬物都是無常、苦、無我。如此,就能明了沒有什麼是真正值得我們去攀緣的,我們將會從萬物中解脫出來,而能正確地去實踐明了一切現象的真相,這智慧是超越自己所知以及一切世間的知識。

  我堅持地定下這個主題—明了“什麼是什麼”已足夠讓各位學者應用在自己的行持上來探究及實踐智慧。如果問一般人所謂的“宗教是什麼”,肯定會有很多答案出現,直到令你們聽後感到含糊、雜亂。通常當有人問起:“宗教是什麼?”多數宗教徒都喜歡如此答覆和宣說。宗教就是神指派下來神奇的東西。至于佛教,就不會這樣宣說,這“什麼是什麼”的智慧,不管是從那裏來的,只要是正確的智慧,真正的明了“什麼是什麼”就可立刻成爲佛教的教理。若只是這樣向人解說:“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誨”,將不會帶來多大的益處。因爲,我們還沒有領受過比明白這句話更有益的解說。如果反過來問:爲什麼不以巴利文叁藏經典的印證來答覆,這樣不是更能明顯地指出佛教是什麼嗎?我想說:“什麼是什麼”這句話便已包含所有巴利文藏經的大綱了。事實上所有巴利文的巴利文藏經及佛陀教誨的原理,都只是在指導我們明了“什麼是什麼”罷了!

  

  ● 佛教的核心──四聖谛

  如果把我們聽過的任何一種理論來引證也可以,譬如四聖谛原理。第一聖谛說到每一個生命都常常在苦中;第二聖谛說到苦的來源,即是對貪愛欲望的想要、想是、想有及想不要、想不是、想不有;第叁聖谛說到假如熄滅了貪愛欲望,苦自然也消失了,因爲苦是從貪愛欲望生起的;第四聖谛說到滅苦的方法。四聖谛爲佛法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也應拿它來和我所堅持的“佛教是爲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來比較,看看兩者如何融爲一體。

  第一聖谛說明萬物或諸行都是苦,即是“萬物是什麼”或“什麼是什麼”。所謂諸行是苦即是“萬物是苦的所在處”,但是衆生不明了,無法看清萬物都是苦。因此,就會對任何事物貪愛,想要將它占爲己有。當了解它的真相是苦之後,自然地就不值得去攀緣事物,而從貪愛中解脫出來。因爲不能正確地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真相,所以才貪愛著,這就離開了萬物的真理而走上錯誤的途徑。雖然第二聖谛說明“貪愛就是苦的根源”,然而衆生卻還不知曉,不能清楚地明了它正是“苦的根源”。因此,就牽系著我們去貪愛這個,貪愛那個,以及産生種種欲望。正因如此,才不能看出苦是因貪愛萬物而産生的,追根究底就是因爲不了解貪愛到底是什麼。在此再次強調:只須明了“什麼是什麼”罷了!第叁聖谛說到涅槃(NIBBAN)或不苦(NIROT)。即是在熄滅貪愛的當下,稱爲不苦或涅槃,是更多人所不能了解的。盡管人們任何時刻都可進入這境界,特別是當滅去愛欲之時,就進入涅槃。但人們因爲不了解“什麼是什麼”,所以未曾想過要讓愛欲熄滅,即是不期望涅槃,因爲沒有智慧去認識“涅槃是什麼”。最後一個主題是第四聖谛,稱爲聖者之道,或是熄滅愛欲的方法。沒有人知道這種方法-奉行八正道,便是要讓自己走在滅苦的道路中,在此只是重申明了“什麼是什麼”的重要。由于不了解什麼是自己的“依靠處”,不知道什麼才是應該努力去尋找的,才導致沒有人去注意佛教的八正道。其實遍一切法界,所有人類的學問中,八正道已被公認爲最高尚、最殊勝的法則,其他的知識、學問都比不上八正道那道究竟、圓滿,正因爲人們還不明了“什麼是什麼”的重要,以致未對八正道加以注…

《人類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