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滿證悟七例▪P4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的開示修行,但是其它比丘知道難陀是爲了要得到仙女而修行,因此就譏笑他,他就更加精進修行守護根門,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佛稱贊難陀是護根第一的弟子,由此可知止與觀二法須要兼修。

  例六: 精進經行證果的阿難陀(Ananda)

  經行是南傳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戶內經行雖也行,但戶內雜物太多,還有其他的人與事物易生分心。戶外林下空氣清涼,選擇一條直線約二十到叁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雜枝和樹葉,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徑,來回經行。讓心平靜安祥,緩緩地走,不論以右或左腳先起步,維持不變,轉回原行路時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計)完成它,若右腳先開步,右腳先右轉;若左腳先開步,左腳先左轉。走的時候眼睛看前方約一公尺至一公尺半處,不間斷地注意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經行因爲速度非常的緩慢,需要有很強的正念,不然若是跌倒將會受傷。經行可以達到叁禅的境界。

  經行法初階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站立”,“轉彎”等也一樣。

  經行法二階是延續從初階進入,腳步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叁階是延續從二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向前”,“放下”。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四階是延續從叁階進入,腳步更加緩慢以後,改爲每一步念“提起”,“上升” “向前”,“放下”.“觸壓”。其他步驟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轉彎”皆同。

  經行法的觀照是:

  (1) 觀照我是名色法;念是想,屬于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組合。

  (2)觀照名色法無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滅,故是無常;名法的想念與腳步的觸受也一直在變易,故是無常。

  (3) 觀照名色法是苦;變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觀照名色法無我,若名色法無常,一直在變易,是苦,故是無我。

  阿難陀服侍佛陀二十五年,佛陀涅槃時還只是須陀洹果聖人,因爲他爲佛陀及僧團服務,犧牲很多年的時間,無法自己精進。

  [大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臨終時對僧衆稱贊阿難陀說:「諸比丘!過去世的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有優秀和忠誠的比丘侍者,就如服侍我的阿難陀!未來世的世尊、阿羅漢、正等覺者也會有優秀和忠誠的比丘侍者,就如服侍我的阿難陀!

  諸比丘!阿難陀能幹、明智;善于掌握時候讓比丘衆進詣如來;善于掌握時候讓比丘尼衆進詣如來;善于掌握時候讓優婆塞與優婆夷衆進詣如來;善于掌握時候讓國王與大臣衆進詣如來;善于掌握時候讓外師與徒衆等進詣如來。

  諸比丘!阿難陀有四種不尋常的特質,是那四種呢?若比丘衆來見阿難陀,他們感到歡喜;阿難陀爲他們說法;聞法後他們感到歡喜;阿難陀若不說話,他們感到失望。同樣的,若比丘尼衆、優婆塞與優婆夷衆來見阿難陀,他們感到歡喜;阿難陀爲他們說法;聞法後他們感到歡喜;阿難陀若不說話,他們感到失望。

  諸比丘!轉輪聖王有四種不尋常的特質,是那四種呢?若貴族衆來見轉輪聖王,他們感到歡喜;轉輪聖王爲他們說話;聽完話後他們感到歡喜;轉輪聖王若不說話,他們感到失望;婆羅門衆、在家衆、梵行者衆也如是....

  諸比丘!同樣的,于阿難陀,你可找到這四種不尋常的特質。」

  佛涅槃後阿難陀以叁個月的時間,精進經行,並配合觀照,在證悟前夜,他就是以經行法,整夜經行然後再修觀,要天亮時,他感到疲倦,走回草寮,坐在床上,慢慢躺下時,頭還未觸及枕頭,他的七覺支波羅蜜已臻圓滿,而從初果直證阿羅漢。

  阿難陀的例子說明不用靜坐,純靠平常生活中持戒清淨,常作觀照無常、苦、無我而達到解脫。

  例七:“無我”而“空”解脫的年少病比丘

  [雜阿含1025經]裏有一則一個未證悟的年輕比丘在死前證阿羅漢果的故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年少新學,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識,獨一客旅,無人供給,住邊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時有衆多比丘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學,乃至疾病困笃,住邊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無活。善哉世尊!往彼住處,以哀愍故。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即日晡時(午後),從禅覺至彼住處。彼病比丘遙見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臥勿起。

  (佛言:)雲何比丘,苦患甯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羅(Sutra)廣說。如是叁受(苦樂不苦不樂),乃至病苦但增不損(病比丘答病苦有增無減)。

  佛告病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得無變悔耶﹖

  病比丘白佛:實有變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無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實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爲變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過人法(對于超越凡夫的法),勝妙知見,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終之時,(未)知生何處?故生變悔。

  佛告比丘: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雲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複問比丘:于意雲何,有眼識故有眼觸,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雲何比丘,若無眼則無眼識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複問比丘: 若無眼識則無眼觸耶?若無眼觸,則無眼觸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故比丘,當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終,後世亦善。

  爾時世尊,爲病比丘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坐起去。

  時病比丘,世尊去後,尋即命終,臨命終時,諸根喜悅,顔貌清淨,膚色鮮白。……

  (佛言:)諸比丘,彼命過比丘是真寶物,聞我說法,分明解了,于法無畏,得般涅槃。」。

  [法句義疏]卷一裏記載一位名叫帝須(Tissa)的年青比丘,在病床上聽佛開示佛法後,從凡夫直證阿羅漢果的真實故事,他聽完後就圓寂了。這帝須可能就是這位病比丘。

   爲什麼這麼容易證悟呢?從十二緣起還滅門來看:六入處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識滅→識滅故→行滅→行滅故→無明滅→無明滅故→憂悲惱苦生老病死滅。佛引導著病比丘的意念到了識滅的地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放下識及意念,心中清清楚楚的明白這識及意念不是我或我的。因此他舍棄了那識,再也不會投胎去了。爲什麼這些聖者能做得到呢﹖因爲他們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心中無有疑惑,所以清淨的智見一生起就證果了。

  在[經集.二重觀經]裏,佛陀教導衆比丘們時說:「任何痛苦的産生的根源是諸識,滅寂諸識,痛苦就不再産生。」 「知道諸識産生痛苦這種危險,平息諸識,比丘便沒有欲望,達到徹底平靜。」佛答阿耆多問時說:「阿耆多啊!世界被無知遮蔽;由于貪欲和懈怠,它不發光。我稱欲望爲汙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我告訴你抑製欲念,憑智慧阻擋欲流。…… 只要滅除識,就能滅除名色。」

  請看[雜阿含80經]說明爲什麼心識不是我的道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說聖法印及見清淨,谛聽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說,我于空叁昧未有所得,而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莫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無有是處。若有比丘作是說:我得空,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無相,無所有、離慢知見斷,斯有是處。雲何爲聖弟子及見清淨?

  比丘白佛:佛爲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爲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閑處樹下坐,善觀色無常,磨滅離欲之法,如是觀察受、想、行、識、無常,磨滅離欲之法,觀察彼陰無常,磨滅不堅固變易法,心樂清淨解脫,是名爲空。如是觀者,亦不能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色相斷,聲、香、味、觸、法相斷,是名無相。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貪相斷,瞋、恚、癡相斷,是名無所有。如是觀者,猶未離慢知見清淨。

  複有正思惟叁昧,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

  複有思惟觀察,我、我所、從若見、若聞、若嗅、若嘗、若觸、若識而生。

  複作是觀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識因緣爲常,爲無常?

  複作是思惟,若因、若緣而生識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複次,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雲何有常?

  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如是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年少病比丘的例子說明了一個修行人因病苦所逼,以佛法作意“無我”而“空”解脫,這是叁解脫之一。也即是[雜阿含365經]裏佛說:「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結語

  在[相應部.念處相應](不死品42經)裏談到證悟的方法,它與四念處相應,這裏引來參考:

  

  「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滅壞,而身滅壞。

   依觸集起,而受集起,依觸滅壞,而受滅壞。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集是苦集的道理。身、受、心、法的生起,乃是因爲集法,若斷除它的集法,則身、受、心、法就滅壞,不再生起,就寂靜了。

  身的生起是因爲四食的粗搏食的關系,身體依靠食物滋養而生存,當身體不能再吸收食物營養時就壞了。受的生起是因爲六根接觸六境而生起,若守護根門嚴密就能防止觸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因爲名色的生起,心是六識的總稱,當身體壞時,心依正念正智放下衆多尋思,放下識,心就不再生起。法的生起是因爲心作意于法的關系,對于證悟的行者來說,放下對法的作意,惡法已經早就斷了,善法乃至自己證果的念也放下,不再生起,于是法也滅壞。

  法增比丘寫于臺北,二零零六年叁月

  願衆生安樂!

  

《圓滿證悟七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