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满证悟七例▪P3

  ..续本文上一页实知之,是时尊者罗云便成阿罗汉。"

  这个例子说明了定慧兼修而证果。

  例三:心解脱慧解脱的二十亿耳(Sona)沙门

  [杂阿含254经] :「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住耆阇崛山,常精勤修习菩提分法。时,尊者二十亿耳独静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声闻中,我在其数,然我今日未尽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饶财宝,我今宁可还受五欲,广行施作福。

  尔时,世尊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亿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诣二十亿耳所,语言:世尊呼汝。 二十亿耳闻彼比丘称大师命,即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告二十亿耳:汝实独静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学声闻中,我在其数,而今未得漏尽解脱,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钱财,我宁可还俗,受五欲乐,广施作福耶

  

  时,二十亿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惊怖毛竖,白佛言:实尔,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复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

  时,尊者二十亿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尊者二十亿耳常念世尊说弹琴譬,独静禅思,如上所说,乃至漏尽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

  二十亿耳沙门起了退心,想要舍戒罢道,回到他富裕的家去,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五欲,只要广修各种福业就好了。这种人现在不是很多吗?佛以调节琴弦来作调心的比喻开示于他,要把心调的不急也不缓才行,他明白后就回去精进修行,不久就证了阿罗汉果。

  在[中阿含.沙门二十亿经]里有他自作证之后的偈:

  「乐在无欲,心存远离,喜于无诤,爱(原文作受)尽欣悦。亦乐受尽,心不移动,得知如真,从是心解;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观,无所求作,犹如石山,风不能动;色声香味,身触亦然,爱不爱法,不能动心。 」

  他向后世的修行人所给的忠告是:「若有学未得意,求愿无上安隐涅槃者。彼于尔时,成就学根及学戒;然于后时,诸漏已尽,而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尔时,成就无学根,及无学戒。」

  这是说若要求无上菩提,先得成就信、勤、念、定 、慧等诸学根,以及学戒,精勤断除诸漏,也即是欲漏,有漏(有爱,有贪等) ,见漏(邪见),无明漏等。这在前面数章里讨论过。种种的烦恼和结缚包括下列三十种:贪、恶贪、爱、悭、诳、覆恶、谀谄、诈瞒、幻、瞋、恚、怒、忿、恼、憎、嫉、妒、诤、顽固、放逸、睡眠、掉悔、无惭、无愧、邪见、疑、戒取、慢、憍、增上慢等。

  心解脱是指心从贪欲解脱;而慧解脱则是心离无明而解脱。

  因此一个离欲的人,心善解脱,他还会被什么来朿缚他呢?若再修慧,断除无明,他还会回来吗?上面所谈到的各种解脱乃是我们的心意对种种境所生的分别与执着,这必需靠常常静坐修定以清净的心来观察心念的生生灭灭,这在佛法称为现观,我们必需培养观心,当下就断除对境(色声香味触法)的贪执之心念,而达到离言绝虑、清净心、无念、无心的境界,这是无生的境界,亦即是佛的境界。它是离言语、心思乃及离识的境界。

  二十亿耳沙门的证悟给我们的启发是要不急不缓的精进,才有希望证果。

  例四:“苦”而“无愿”解脱的老病比丘

  佛在世时,有一位老病比丘躺在自己的尿粪间,无人来相助。佛等到他将要死时,带一群比丘去到他的住所,然后告诫比丘们,要照顾老病比丘,他亲自为该病比丘换袈裟,并作最后开示:「你的这个身体,不久就会没有了识,将会被抛弃,像朽木一样,没有任何用处。」

  这个病比丘马上以佛法修观,知道这色身的过患,它的无常,不可能是我的;而识是因根身而起,接触境而生,以及起种种思惟等等,故识亦不是我。他当下就证了阿罗汉果,颜容异常,不久过后他就入灭死了。

  佛说:「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

  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才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南传佛教朝暮课诵])

  在[南传佛教朝暮课诵]里:「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一切法无我。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才是不变的。实在的啊 !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当一切的“行”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这病比丘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修行人因病苦所逼,以佛法证果。这是因为作意“苦”而“无愿”、“无作”而解脱,这是三解脱之一。也即是[杂阿含365经]里佛说:「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同[相应部12.16第十经])

  例五:护根第一的难陀(Nanda)

  佛说:「若族姓子,族姓女,从佛闻法,得净信心,如是修学;见在家和合欲乐之过,烦恼结缚,乐居空闲,出家学道,不乐在家,处于非家,欲一向清净,尽其形寿,纯一满净,鲜白梵行,我当剃除发须,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护心正念。

  

  眼见色时,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仪,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今于眼起正律仪,耳、鼻、舌、身、意起正律仪,亦复如是。彼以贤圣戒律成就,善摄根门,来往,周旋,顾视,屈伸,坐卧,眠觉(醒),语默,住智正智(知)。彼成就如此圣戒,守护根门,正智正念,寂静远离,空处树下,闲房独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断世贪忧,离贪欲,净除贪欲;断世瞋恚,睡眠、掉悔、疑盖、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盖、净除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杂阿含636经])

  此经中提到照顾根门,离五盖;即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与疑盖。这五盖会使根门接触外头境界时产生烦恼,故通过修习安般念,培养止禅的禅支,以及修观都有帮助,使心在平常的生活中如前进、回返、看前、顾后、屈、伸、着衣、持钵、饮食、咀嚼、尝味、大、小便、行、住、坐、卧、睡、醒、语、默时都能维持正念与定力,免除五盖的影响。

  难陀(Nanda)尊者的例子就是这样。难陀还是王子时,当时在迦毗罗卫国,正在他娶公主为妃的那一个好日子,佛陀来向他托钵,他捧了佛钵去厨房拿食物时,佛陀转身向住的精舍走去,难陀装好食物后,见到佛陀走回,只好捧着佛钵跟上去,他的妃子问他去那儿,难陀答说去佛精舍后就回来。到了精舍,难陀服侍佛陀吃完,洗钵收好,佛以神力,令难陀见到佛身的庄严相貌,然后问难陀你要出家吗?难陀结结巴巴的说是,然后就鬓发落地,身披袈裟,做了比丘。

  难陀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出家做了比丘,出家后因为常常思念他的妃子,心常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盖所缠,不守护根门,也不修行。佛对他说人修习二法终无厌足,这二法是淫欲及饮酒。当念舍此二法,善修梵行后必得无漏。佛对他说: 「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人不惟行,漏淫怒痴。盖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无淫怒痴。」([法句经])。

  难陀不乐修梵行,欲舍道回家,佛陀知道难陀的波罗蜜就要成熟,因此就运用神通带他去天界走走,难陀说他不会飞,佛陀说那没关系,就以手执住他的领,然后在天空上飞行着。途中他们飞过一块森林地,看到一只耳、鼻、尾被火烧的老母猴坐在一块烧焦的树头上,佛问难陀这母猴与他的王妃比较如何?难陀回答那母猴太丑了。他们继续飞到仞利天时,难陀看到了五百位粉红色脚的缥致仙女,她们实在是太美了!佛再问难陀这些仙女与他的王妃比较又如何?难陀回答说王妃现在比起来就像老母猴一般。这五百位无有夫主的天女倡伎作乐,自相娱乐,他们说将来难陀会成为他们的夫主,难陀听了心花怒放,他答应佛陀马上就要回去修行。

  佛陀再说我带你到另一个地方看看,于是佛陀以右手执难陀臂至阿毗地狱(Avici),那里有一个大镬,釜空无人,炉还未点火,有一个狱卒在那打瞌睡,难陀问狱卒谁入此镬,狱卒答他说: 「释迦文佛弟子名曰难陀,彼于如来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于彼寿千岁,(与诸天女)快自娱乐。复于彼终,生此阿毘地狱中,此空镬者即是其室。」难陀不喜修行,爱淫怒痴,死后以做比丘的功德,生在仞利天宫,做五百仙女的夫君,在天宫逍遥快乐千岁之后,功德耗尽,堕落在地狱,这火锅就是等他来受用的。难陀听了脸青冷汗夹流,衣毛皆竖,当场向佛忏悔他不修梵行的罪行。(故事见[增壹阿含.惭愧品七经])

  难陀于是说: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于是佛告难陀: 「 当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所谓止与观也。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是谓二法。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

   所谓智与辩也。」

  回到精舍后难陀开始认真的照…

《圆满证悟七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