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滿證悟七例▪P3

  ..續本文上一頁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這個例子說明了定慧兼修而證果。

  例叁:心解脫慧解脫的二十億耳(Sona)沙門

  [雜阿含254經] :「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阇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禅思,而作是念,于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甯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禅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甯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答言:如是,世尊!

  複問:于意雲何?汝彈琴時,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複問:雲何?若緩其弦,甯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複問:雲何善調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禅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

  二十億耳沙門起了退心,想要舍戒罷道,回到他富裕的家去,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五欲,只要廣修各種福業就好了。這種人現在不是很多嗎?佛以調節琴弦來作調心的比喻開示于他,要把心調的不急也不緩才行,他明白後就回去精進修行,不久就證了阿羅漢果。

  在[中阿含.沙門二十億經]裏有他自作證之後的偈:

  「樂在無欲,心存遠離,喜于無诤,愛(原文作受)盡欣悅。亦樂受盡,心不移動,得知如真,從是心解;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觀,無所求作,猶如石山,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身觸亦然,愛不愛法,不能動心。 」

  他向後世的修行人所給的忠告是:「若有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于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然于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于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于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

  這是說若要求無上菩提,先得成就信、勤、念、定 、慧等諸學根,以及學戒,精勤斷除諸漏,也即是欲漏,有漏(有愛,有貪等) ,見漏(邪見),無明漏等。這在前面數章裏討論過。種種的煩惱和結縛包括下列叁十種:貪、惡貪、愛、悭、诳、覆惡、谀谄、詐瞞、幻、瞋、恚、怒、忿、惱、憎、嫉、妒、诤、頑固、放逸、睡眠、掉悔、無慚、無愧、邪見、疑、戒取、慢、憍、增上慢等。

  心解脫是指心從貪欲解脫;而慧解脫則是心離無明而解脫。

  因此一個離欲的人,心善解脫,他還會被什麼來朿縛他呢?若再修慧,斷除無明,他還會回來嗎?上面所談到的各種解脫乃是我們的心意對種種境所生的分別與執著,這必需靠常常靜坐修定以清淨的心來觀察心念的生生滅滅,這在佛法稱爲現觀,我們必需培養觀心,當下就斷除對境(色聲香味觸法)的貪執之心念,而達到離言絕慮、清淨心、無念、無心的境界,這是無生的境界,亦即是佛的境界。它是離言語、心思乃及離識的境界。

  二十億耳沙門的證悟給我們的啓發是要不急不緩的精進,才有希望證果。

  例四:“苦”而“無願”解脫的老病比丘

  佛在世時,有一位老病比丘躺在自己的尿糞間,無人來相助。佛等到他將要死時,帶一群比丘去到他的住所,然後告誡比丘們,要照顧老病比丘,他親自爲該病比丘換袈裟,並作最後開示:「你的這個身體,不久就會沒有了識,將會被抛棄,像朽木一樣,沒有任何用處。」

  這個病比丘馬上以佛法修觀,知道這色身的過患,它的無常,不可能是我的;而識是因根身而起,接觸境而生,以及起種種思惟等等,故識亦不是我。他當下就證了阿羅漢果,顔容異常,不久過後他就入滅死了。

  佛說:「若人以佛法僧爲皈依,由于正確的智慧,得見于四聖谛。那即是見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滅及導致苦熄滅的八支聖道。

  這才是最安穩的皈依處,這才是無上的皈依處,像這樣皈依的人,能解脫一切苦。」([南傳佛教朝暮課誦])

  在[南傳佛教朝暮課誦]裏:「一切因緣和合法無常,一切因緣和合法是苦,一切法無我。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們將會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結局即是死亡。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不能保持不變的,我們的死亡才是不變的。實在的啊 ! 這個身體,不能長久維持下去的,一旦沒有了識,即被抛棄了,將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沒有任何的用處了。一切因緣和合法無常,生起了必將滅去,有了也會消失的。當一切的“行”完全止息,寂滅才是最快樂的。」

  這病比丘的例子說明了一個修行人因病苦所逼,以佛法證果。這是因爲作意“苦”而“無願”、“無作”而解脫,這是叁解脫之一。也即是[雜阿含365經]裏佛說:「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同[相應部12.16第十經])

  例五:護根第一的難陀(Nanda)

  佛說:「若族姓子,族姓女,從佛聞法,得淨信心,如是修學;見在家和合欲樂之過,煩惱結縛,樂居空閑,出家學道,不樂在家,處于非家,欲一向清淨,盡其形壽,純一滿淨,鮮白梵行,我當剃除發須,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錢財,親屬,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守諸根門,護心正念。

  

  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于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于心,而今于眼起正律儀,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複如是。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醒),語默,住智正智(知)。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系心安住,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雜阿含636經])

  此經中提到照顧根門,離五蓋;即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與疑蓋。這五蓋會使根門接觸外頭境界時産生煩惱,故通過修習安般念,培養止禅的禅支,以及修觀都有幫助,使心在平常的生活中如前進、回返、看前、顧後、屈、伸、著衣、持缽、飲食、咀嚼、嘗味、大、小便、行、住、坐、臥、睡、醒、語、默時都能維持正念與定力,免除五蓋的影響。

  難陀(Nanda)尊者的例子就是這樣。難陀還是王子時,當時在迦毗羅衛國,正在他娶公主爲妃的那一個好日子,佛陀來向他托缽,他捧了佛缽去廚房拿食物時,佛陀轉身向住的精舍走去,難陀裝好食物後,見到佛陀走回,只好捧著佛缽跟上去,他的妃子問他去那兒,難陀答說去佛精舍後就回來。到了精舍,難陀服侍佛陀吃完,洗缽收好,佛以神力,令難陀見到佛身的莊嚴相貌,然後問難陀你要出家嗎?難陀結結巴巴的說是,然後就鬓發落地,身披袈裟,做了比丘。

  難陀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出家做了比丘,出家後因爲常常思念他的妃子,心常爲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蓋所纏,不守護根門,也不修行。佛對他說人修習二法終無厭足,這二法是淫欲及飲酒。當念舍此二法,善修梵行後必得無漏。佛對他說: 「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人不惟行,漏淫怒癡。蓋屋善密,天雨不漏,人能惟行,無淫怒癡。」([法句經])。

  難陀不樂修梵行,欲舍道回家,佛陀知道難陀的波羅蜜就要成熟,因此就運用神通帶他去天界走走,難陀說他不會飛,佛陀說那沒關系,就以手執住他的領,然後在天空上飛行著。途中他們飛過一塊森林地,看到一只耳、鼻、尾被火燒的老母猴坐在一塊燒焦的樹頭上,佛問難陀這母猴與他的王妃比較如何?難陀回答那母猴太醜了。他們繼續飛到仞利天時,難陀看到了五百位粉紅色腳的缥致仙女,她們實在是太美了!佛再問難陀這些仙女與他的王妃比較又如何?難陀回答說王妃現在比起來就像老母猴一般。這五百位無有夫主的天女倡伎作樂,自相娛樂,他們說將來難陀會成爲他們的夫主,難陀聽了心花怒放,他答應佛陀馬上就要回去修行。

  佛陀再說我帶你到另一個地方看看,于是佛陀以右手執難陀臂至阿毗地獄(Avici),那裏有一個大镬,釜空無人,爐還未點火,有一個獄卒在那打瞌睡,難陀問獄卒誰入此镬,獄卒答他說: 「釋迦文佛弟子名曰難陀,彼于如來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于彼壽千歲,(與諸天女)快自娛樂。複于彼終,生此阿毘地獄中,此空镬者即是其室。」難陀不喜修行,愛淫怒癡,死後以做比丘的功德,生在仞利天宮,做五百仙女的夫君,在天宮逍遙快樂千歲之後,功德耗盡,墮落在地獄,這火鍋就是等他來受用的。難陀聽了臉青冷汗夾流,衣毛皆豎,當場向佛忏悔他不修梵行的罪行。(故事見[增壹阿含.慚愧品七經])

  難陀于是說: 「人生不足貴,天壽盡亦喪,地獄痛酸苦,唯有涅槃樂!」于是佛告難陀: 「 當修二法。雲何爲二法

   所謂止與觀也。複當更修二法。雲何爲二法

   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爲樂,是謂二法。複當更修二法。雲何爲二法

   所謂智與辯也。」

  回到精舍後難陀開始認真的照…

《圓滿證悟七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