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满证悟七例▪P4

  ..续本文上一页佛陀的开示修行,但是其它比丘知道难陀是为了要得到仙女而修行,因此就讥笑他,他就更加精进修行守护根门,不久就证了阿罗汉果。佛称赞难陀是护根第一的弟子,由此可知止与观二法须要兼修。

  例六: 精进经行证果的阿难陀(Ananda)

  经行是南传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户内经行虽也行,但户内杂物太多,还有其他的人与事物易生分心。户外林下空气清凉,选择一条直线约二十到三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杂枝和树叶,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径,来回经行。让心平静安祥,缓缓地走,不论以右或左脚先起步,维持不变,转回原行路时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计)完成它,若右脚先开步,右脚先右转;若左脚先开步,左脚先左转。走的时候眼睛看前方约一公尺至一公尺半处,不间断地注意足底接触地面的感觉。经行因为速度非常的缓慢,需要有很强的正念,不然若是跌倒将会受伤。经行可以达到三禅的境界。

  经行法初阶应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三次才开始走,若以右足先行,应先念“右足”三次才走,“左足”,“停止”,“站立”,“转弯”等也一样。

  经行法二阶是延续从初阶进入,脚步缓慢以后,改为每一步念“提起”,“放下”。其他步骤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转弯”皆同。

  经行法三阶是延续从二阶进入,脚步更加缓慢以后,改为每一步念“提起”,“向前”,“放下”。其他步骤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转弯”皆同。

  经行法四阶是延续从三阶进入,脚步更加缓慢以后,改为每一步念“提起”,“上升” “向前”,“放下”.“触压”。其他步骤如“行走” ,“停止” ,“站立”,“转弯”皆同。

  经行法的观照是:

  (1) 观照我是名色法;念是想,属于名法,身是色法,是四大组合。

  (2)观照名色法无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灭,故是无常;名法的想念与脚步的触受也一直在变易,故是无常。

  (3) 观照名色法是苦;变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观照名色法无我,若名色法无常,一直在变易,是苦,故是无我。

  阿难陀服侍佛陀二十五年,佛陀涅槃时还只是须陀洹果圣人,因为他为佛陀及僧团服务,牺牲很多年的时间,无法自己精进。

  [大般涅槃经]中记载佛陀临终时对僧众称赞阿难陀说:「诸比丘!过去世的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有优秀和忠诚的比丘侍者,就如服侍我的阿难陀!未来世的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也会有优秀和忠诚的比丘侍者,就如服侍我的阿难陀!

  诸比丘!阿难陀能干、明智;善于掌握时候让比丘众进诣如来;善于掌握时候让比丘尼众进诣如来;善于掌握时候让优婆塞与优婆夷众进诣如来;善于掌握时候让国王与大臣众进诣如来;善于掌握时候让外师与徒众等进诣如来。

  诸比丘!阿难陀有四种不寻常的特质,是那四种呢?若比丘众来见阿难陀,他们感到欢喜;阿难陀为他们说法;闻法后他们感到欢喜;阿难陀若不说话,他们感到失望。同样的,若比丘尼众、优婆塞与优婆夷众来见阿难陀,他们感到欢喜;阿难陀为他们说法;闻法后他们感到欢喜;阿难陀若不说话,他们感到失望。

  诸比丘!转轮圣王有四种不寻常的特质,是那四种呢?若贵族众来见转轮圣王,他们感到欢喜;转轮圣王为他们说话;听完话后他们感到欢喜;转轮圣王若不说话,他们感到失望;婆罗门众、在家众、梵行者众也如是....

  诸比丘!同样的,于阿难陀,你可找到这四种不寻常的特质。」

  佛涅槃后阿难陀以三个月的时间,精进经行,并配合观照,在证悟前夜,他就是以经行法,整夜经行然后再修观,要天亮时,他感到疲倦,走回草寮,坐在床上,慢慢躺下时,头还未触及枕头,他的七觉支波罗蜜已臻圆满,而从初果直证阿罗汉。

  阿难陀的例子说明不用静坐,纯靠平常生活中持戒清净,常作观照无常、苦、无我而达到解脱。

  例七:“无我”而“空”解脱的年少病比丘

  [杂阿含1025经]里有一则一个未证悟的年轻比丘在死前证阿罗汉果的故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午后),从禅觉至彼住处。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

  (佛言:)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罗(Sutra)广说。如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乃至病苦但增不损(病比丘答病苦有增无减)。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对于超越凡夫的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未)知生何处?故生变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 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佛言:)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

  [法句义疏]卷一里记载一位名叫帝须(Tissa)的年青比丘,在病床上听佛开示佛法后,从凡夫直证阿罗汉果的真实故事,他听完后就圆寂了。这帝须可能就是这位病比丘。

   为什么这么容易证悟呢?从十二缘起还灭门来看:六入处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识灭→识灭故→行灭→行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忧悲恼苦生老病死灭。佛引导着病比丘的意念到了识灭的地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放下识及意念,心中清清楚楚的明白这识及意念不是我或我的。因此他舍弃了那识,再也不会投胎去了。为什么这些圣者能做得到呢﹖因为他们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心中无有疑惑,所以清净的智见一生起就证果了。

  在[经集.二重观经]里,佛陀教导众比丘们时说:「任何痛苦的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 「知道诸识产生痛苦这种危险,平息诸识,比丘便没有欲望,达到彻底平静。」佛答阿耆多问时说:「阿耆多啊!世界被无知遮蔽;由于贪欲和懈怠,它不发光。我称欲望为污垢,痛苦是它的大恐怖。……我告诉你抑制欲念,凭智慧阻挡欲流。…… 只要灭除识,就能灭除名色。」

  请看[杂阿含80经]说明为什么心识不是我的道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断,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

  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

  复有思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

  复作是观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

  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

  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年少病比丘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修行人因病苦所逼,以佛法作意“无我”而“空”解脱,这是三解脱之一。也即是[杂阿含365经]里佛说:「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结语

  在[相应部.念处相应](不死品42经)里谈到证悟的方法,它与四念处相应,这里引来参考:

  

  「依食集起,而身集起,依食灭坏,而身灭坏。

   依触集起,而受集起,依触灭坏,而受灭坏。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灭坏,而心灭坏。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灭坏,而法灭坏。

  集是苦集的道理。身、受、心、法的生起,乃是因为集法,若断除它的集法,则身、受、心、法就灭坏,不再生起,就寂静了。

  身的生起是因为四食的粗搏食的关系,身体依靠食物滋养而生存,当身体不能再吸收食物营养时就坏了。受的生起是因为六根接触六境而生起,若守护根门严密就能防止触的生起。心的生起是因为名色的生起,心是六识的总称,当身体坏时,心依正念正智放下众多寻思,放下识,心就不再生起。法的生起是因为心作意于法的关系,对于证悟的行者来说,放下对法的作意,恶法已经早就断了,善法乃至自己证果的念也放下,不再生起,于是法也灭坏。

  法增比丘写于台北,二零零六年三月

  愿众生安乐!

  

《圆满证悟七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