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同樣的道理,「變質」了的佛教,教導出來的道理和法門也是「變質」的,每一個人都應注意到這點。
在巴利經藏《中部》第六十五卷《跋陀利經》(Bhaddali Sutta) 記載到跋陀利比丘問佛陀: 「世尊!爲什麼從前有較少的戒律,而有許多人證得解脫
而現在有許多戒律,而卻有較少的人證得解脫?」(跋陀利比丘認爲過多的戒律是導致較少人證得解脫的原因。)
佛說:「正是如此,跋陀利! 當人們開始墮落,正法開始消失,就有較多的戒律和較少的人證得解脫。當整個僧團沒有大量的僧侶破壞儀規時,導師不會定下戒律。但是,當整個僧團有許多人破壞儀規時,導師才會定下戒律,來讓僧侶們遵守。」
由這篇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今日之所以正法會沒落,乃是因爲人們不遵守正法。身爲佛教徒的人們更加要遵守正法和戒律,才能讓正法延續下去。
32.要修到幾時才能證悟呢
答:證悟到底有多快呢?根據阿含經上的記戴,確實有許多人,在聽聞正法後,現見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悟初果)。也有些人在聽聞正法後,不放逸住、專精思惟,很快就證悟究竟解脫的。這並不局限于已經在佛法中修行的人,佛法外的修行者,于受持佛法後而成就的也很多。
不過他們都有一共同點的是,多數都有很好的修行基礎,而且都是俱有要正向求取離苦的修行者,只是缺少正見而已。所以佛陀說∶「現見法」「離熾燃」「正向」「不待時節」「即此見」「緣自覺知」。
至于到底證悟有多快,那是看個人對于法次法向的認知程度,與對實際修學正精進的意願有無具足有關系的。從另一方面說,當一個人的戒定慧學園滿成就時,或修行的波羅蜜具足時,就是證悟的時候。法雖然是有次第的,但修學的成就是不待時節的,完全看個人的精進而定。
佛陀比喻說,比如母雞在孵雞蛋,母雞不會想我的小雞兒幾時會出來,它只是靜靜的坐著,等到溫度足夠,小雞兒自然孵出。修行也一樣,不要想我幾時會證悟,當波羅蜜具足時,自然證悟。
33. 爲何要禅修呢?
答:戒定慧叁學是每一個修行者要做的功課,戒學包括在家五戒和八戒,定學包括四十業處的任何修定方法,當心純淨時,我們才能修習觀照。我們怎能不禅修呢?因爲脫離叁界,解除輪回的苦難是要靠智慧的,佛陀苦行六年也無法開悟,就說明了解脫要靠智慧。在《相應部.道相應》裏佛陀舉出八種理由∶(1)爲了遠離貪欲;(2)爲了斷諸結;(3)爲了永斷隨眠;(4)爲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5)爲了滅盡諸漏;(6)爲了現證明解脫果;(7)爲了智見;(8)爲了無取般涅槃。(《相應部.道相應》41-48經)
我們經常發現自己陷入無明的“煩惱”中;可能是外境不順我們的意願,但我們不能改變物理的自然現象;可能是自己陷入內心苦悶的感性的枷鎖中,內心不解,煩悶不堪。因此我們常感身心不平衡,及失去和諧。在我們能夠滅苦(滅谛)之前,我們首先必須能夠分辨出苦的根源(集谛),然後讓自己認清苦及尋找解除苦的方法。但是我們多半不關懷內心世界的狀況,並視它爲理所當然。若我們想要成爲一位更快樂、更喜悅而且理智的人,那麼探究我們內心世界的修行,則成爲最重要的課題,這就是慧學,而且我們將終生奉行。
34. 什麼是無明呢
答:在《雜阿含298經》中佛說:
「謂緣無明行者。彼雲何無明?若不知前際(過去),不知後際(未來),不知前後際。不知于內(內六處),不知于外(外六處),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苦生之因),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修習與不修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緣起法的詳細意義),皆悉不知。于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于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不停地觀察)等,癡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在《增一阿含46.49.5》中佛說:
「彼雲何名爲無明
所謂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此名爲 無明。」
在《相應部.蘊相應129.4》中摩诃拘絺羅對舍利弗說: 「友舍利弗!無明,說無明者。友!何者爲無明
如何爲無明人耶
友!于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不如實知色之味、過患、出離。受、想、行、識,之味、過患、出離。友!說此爲無明,如此爲無明人。」
在《雜阿含490經》中舍利弗說: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無明者,雲何爲無明?
舍利弗言:所謂無明者,于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前、後、中際無知,佛、法、僧寶無知,苦、集、滅、道無知,善、不 善、無記無知,內無知、外無知;若于彼彼事無知暗障,是名 無明。」
在《雜阿含251經》中舍利弗說:
「尊者摩诃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謂無明者,雲何爲無明?
尊者舍利弗言:「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爲無明。
雲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羅!于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 等、愚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在《相應部.蘊相應126.1》中佛說:
「比丘!此處有無聞之凡夫,于色有集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法。于色有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滅法。于色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色乃有集滅法。
于受有集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法。于受有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滅法。于受有集滅法,不如實知受乃有集滅法。
于想有集法,不如實知想乃有集法。于想有滅法,不如實知想乃有滅法。于想有集滅法,不如實知想乃有集滅法。
于行有集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法。于行有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滅法。于行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行乃有集滅法。
于識有集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法。于識有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滅法。于識有集滅法,不如實知識乃有集滅法。
比丘!說此爲無明,如是爲無明人。」
35. 什麼叫觀照呢
答:觀照,巴利文叫Vipassana,舊譯爲毗缽舍那。Vi指諸方觀察諸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passana指依正定而生起正見或正知。現代也有譯爲智慧禅或內觀禅或觀禅的,它是戒定慧叁學的重要環節,屬于慧學的部分。一個修行者是必需先具備戒清淨的基礎,進而修習觀照(Vipassana bhavana)而達到定(由觀而止),或進而修定(samatha bhavana)而達到修習觀照(由止而觀)的。
36. 爲什麼要學觀照呢
答:佛法修行依四個層次來開展∶那即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這在《雜阿含843經》裏稱作入流分∶「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成就) 不壞淨 (信) ,于法不壞淨 (信) ,于僧不壞淨 (信) ,聖戒成就。」
我們修習觀照,是爲了兩個主要原因∶
1.爲了解除煩惱纏結
世人皆願獲得快樂,但人生中的快樂短暫而依賴他緣才能得到,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愚昧地盲目追求,每一次享受完短暫的快樂之後,他們可能滿足,也可能感到失望,跟著又生起欲望,希望能再次得到這種快樂,因此他們陷入慣性的感官欲樂的追逐中,不能自拔。
這種心態在佛法裏稱爲貪欲(kamacchanda)。修習觀照能幫助行者以正念認清我們心理的真相,觀照它如何生起,依賴什麼助緣,心中對欲樂貪求的強度。在認清這些自己的煩惱的真相後,才能應用正確的佛法來斷除貪欲的煩惱纏結。除了貪欲,我們心裏還有瞋恚,妒忌,悭吝,懶惰,愚癡等衆多的煩惱纏結。這些不善心(akusala citta)使我們一直地在久遠的輪回中造作許多惡業,並陷在叁界之中,繼續受苦,無法出離。
修習觀照能使我們仔細地以正念及正思惟,對自己的身心現象及它們相依的關系,正確而有效地認識它們。這樣將有助于我們對治不善心,而培養起善心。
2.爲了快速證取道果
佛陀教導我們的道理不外是斷除苦,苦的原因即是煩惱纏結。因此我們要認清苦,要斷除苦必須要靠智慧,以持戒達到戒清淨只是修行的第一步,當我們的正念通過持戒而提升時,我們才會認識苦,並將會找到苦的根源,那即是對身心現象的愚昧的執取和根本的無明。但是我們必需感受到苦的壓迫,在這無休止的苦的壓迫之下,我們才會生起離苦的願望。
修習觀照一段時間之後,一個行者將能通過煩惱纏結的減少而逐漸證取道果。所有的正等覺佛,辟支佛,阿羅漢等都是以智慧斷除一切的煩惱纏結而得以離苦。每一天,我們敞開的六個根門都無選擇地受到六境的侵蝕,智慧能篩選並隔離那些使我們心靈混亂不安的六境,因此我們的心靈得以不受到幹擾。我們培育的正念能察覺心靈不善念的生起,並以正思惟和擇法控製這些不善念,通過觀照的修持,這種正念的察覺心才會加強,而有效地對治不善念,達到智慧的園滿,證取道果,因而終止了苦。
37.爲什麼要在家中設有佛龛呢
答:佛在世時,衆弟子與信徒能親自見到佛,並從佛口聽到教法。有一個故事是佛上仭利天爲母說法,因而去了叁個月,波斯匿王因爲思念佛的緣故,因而請准造佛真身像置于床前。佛滅之後六百年,在迦膩色迦王(Kaniska)時期,衆弟子與信徒爲了尊敬及表達思念,因此開始造佛像置于寺院中或家中淨室,作爲頂禮膜拜及供養的對象。早期佛教遵循佛陀的教導…
《常見學法問答(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