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迹。如是識滅道迹如實知。雲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雲何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雲何識離如實知?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如實知。”(觀察識的種類,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識。愛喜是心對識的執取,也是識的味,要斷滅對識的執取是修八正道,識的過患就是它們的無常,知道這點才能斷欲貪。)
聖者識的滅盡
觀照五蘊的壞滅與滅盡;同樣的,它們也有因緣滅與剎那滅。阿羅漢一切煩惱滅盡,故根觸境時不動心。但是識還存在,要是沒了識他就不能吃飯與人對答了。當阿羅漢入涅槃時五蘊滅盡,這就是因緣滅。五蘊剎那時的壞滅是剎那滅,比如從眼識轉去耳識時,眼識就是剎那滅。聖者的識在死時不再生起,因此就不會去轉世。
故在[雜阿含64經]裏佛說:「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爲作,無所爲作故則住(住于正念正智的無念狀態),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解脫故于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在[雜阿含905經]裏舍利弗和諸外道出家及摩诃迦葉討論說:“雲何?舍利弗!如來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又問舍利弗:如來非有後生死、非無後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諸外道!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諸外道出家又問尊者舍利弗:雲何所問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一切答言:世尊說:此是無記。雲何爲上座?如愚如癡,不善不辯,如嬰兒無自性智。作此語已,從坐起去。
爾時,尊者摩诃迦葉,尊者舍利弗相去不遠,各坐樹下,晝日禅思。尊者舍利弗知諸外道出家去已,詣尊者摩诃迦葉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出家所論說事,具白尊者摩诃迦葉:尊者摩诃迦葉!何因何緣世尊不記說:後有生死、後無生死、後有後無、非有非無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葉語舍利弗言:若說如來後有生死者,是則爲色。若說如來無後生死,是則爲色。若說如來有後生死、無後生死,是則爲色。若說如來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是則爲色。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言有後生死者,此則不然。無後生死、有後無後、非有後非無後生死,此亦不然。如來者,色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
舍利弗!若說如來有後生死者,是則爲受、爲想、爲行、爲識、爲動、爲慮、爲虛诳、爲有爲、爲愛。乃至非有非無後有亦如是說。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是故說後有者不然。後無、後有無、後非有非無者不然。如來者,愛已盡,心善解脫,甚深廣大,無量無數,寂滅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緣,故有問世尊:如來若有、若無、若有無、若非有非無後生死,不可記說。”
聖者死時諸根停止,意識也停止,識不會離開身體,也不再造業;若從緣滅法來看: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因此他們不再回來。在佛經上佛陀爲他們授第一記。他們很多是在活著的時候就早已做到不再造業的境界,不是在死時才做到的。
在[中阿含1091經]裏記載一則以刀自殺的阿羅漢的故事:“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來,共至仙人山側黑石室所,觀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殺。
爾時,世尊與衆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見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告諸比丘:汝等見此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不?
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煙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惡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爲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證悟者的識在身體死時已經滅盡,因此惡魔波旬找不到他的識。魔王是要我們繼續回來輪回,這樣子他就有更大的力量。
佛陀的涅槃
在[大般涅槃經]裏記載佛陀以獅子臥,頭北腳南的方式在拘夷那竭(Kusinara)涅槃:“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滅想定。
爾時,尊者阿難,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槃矣。”
“友!阿難!世尊非般涅槃。世尊入于滅想定。”
于此,世尊由滅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無所有定:由無所有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叁禅;由第叁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後,世尊直入于涅槃。
世尊入于涅槃時,大地震動、天鼓響鳴。世人恐怖、身毛豎立。”
滅盡定與死的差別
在[雜阿含568經]裏質多羅長者問尊者伽摩比丘:“尊者!有幾法
若人舍身時,彼身屍臥地,棄于丘冢間,無心如木石。
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舍身時俱舍,彼身棄冢間,無心如木石。
複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舍于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爲死。滅盡定者,口,意行滅,不舍壽命,不離于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在滅盡定裏,心與心所之流完全被暫時停止,只有證得色界與無色界禅的阿那含和阿羅漢才能作到,雖然名法已經停止,但身體還保留溫暖。這滅盡定只能在欲界與色界才能證得。禅修者需知道自己還有至少七天的壽命,並需知道自己的必需品不會受損,以及知道若僧團需要他時,就要出定。作完這些決意後,即從初禅漸次入第四無色禅定,在此禅心只生滅兩次,而後心流被暫時停止,證得滅盡定。
出定時若是阿那含,在阿那含果心生滅一次就進入有分;若是阿羅漢,在阿羅漢果心生滅一次就進入有分,而後生起省察智。
凡夫死時,諸根敗壞,身命分離,識離開身體。但是證得滅盡定者,口,意行雖滅,不舍壽命,不離于身體溫暖,諸根不壞,身命相隨。
法隨法行
明白上述的道理,一個有正見的行者只知道修行的重要,不待時間,即起修習正法,漸次上進。
在[別譯雜阿含260經]裏佛說:“爾時有摩納名僧伽羅,往詣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雲何觀察不善丈夫?
佛言:比如觀月。
又問:雲何觀察善勝丈夫?
佛複答曰:亦如觀月爾。
時摩納複白佛言。雲何不善丈夫觀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漸減,圓滿轉虧,乃至於盡,損減不現,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讀誦,若修少施,於其後時,懈怠不勤,漸失信心,毀犯禁戒,複不布施,親近惡友,不至僧坊,谘受於法,不聽法故,身口意業,造於不善,以造惡故,身壞命終,墮於惡道,是故當知惡丈夫者,猶如彼月漸漸損減乃至滅盡。
又問:雲何善勝丈夫亦複如月?
佛言:比如初月光明熾然,漸漸增長。至十五日圓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習於多聞,修於布施,卻除邪見,修於正見,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堅持禁戒,善修多聞,能施不悭,具於正見,信心持戒,多聞惠施,以漸增長,是善丈夫,身口意行,親近善友,具修諸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是故當知,善丈夫者亦複如月。”惡人猶如月漸損減,善人猶如月漸增明。
在[大般涅槃經]裏佛說:“爾時,沙羅雙樹忽開非時花,花朵滿開,其花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亦從虛空降下曼陀羅華,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又從虛空降下栴檀香末,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上之铙管爲供養如來,鳴奏于虛空;天上之歌唱爲供養如來,亦演唱于虛空。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曰:“阿難!沙羅雙樹忽開非時花,其花滿開,而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亦從虛空降下曼陀羅華,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又從虛空降下栴壇香末,爲供養如來,紛散、缤落于如來身上;天上之铙管爲供養如來,鳴奏于虛空;天上之歌唱爲供養如來,亦演唱于虛空。
阿難!如此對如來並非適宜之尊敬供養。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隨法而住,持身正直,隨戒、法而行者,則是對如來最上之尊敬供養。然者,阿難!“法隨法而住,應持身正直,隨戒、法而行。”如是,阿難!應當學。”
佛在臨涅槃時還勉勵阿難與後世人們以法隨法而住,持身正直,隨戒、隨法而修行。
在[大般涅槃經]裏佛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因不覺知、不通達四種法,我與汝等如是長久流轉于輪回。四者何耶
諸比丘!因不覺知、不通達聖戒,我與汝等如是長久流轉于輪回。諸比丘!因不覺知、不通達聖定,我與汝等如是長久流轉于輪回。諸比丘!因不覺知、不通達聖慧,我與汝等如是長久流轉于輪回。諸比丘!因不覺知、不通達聖解脫,我與汝等如是長久流轉于輪回。諸比丘!若有覺知、通達聖戒、聖定、聖慧、聖解脫等四法,則斷盡有欲,滅盡有之渴愛而永不再生。”
當我們明白通達四法:即聖戒、聖定、聖慧、聖解脫,就能斷盡有欲,滅盡有之渴愛而永不再生。
在[大般涅槃經]裏佛又說:“諸比丘!我所知及爲汝等宣說之法,汝等應善理解、實踐、修習、宣布,令此梵行長續久住,此則爲衆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間及爲人天之利益、幸福。然,諸比丘!我所知及爲汝等宣說之法,汝等應善理解、實踐、修習、宣布、令此梵行,長續久住,此則爲衆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間及爲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
此即:四念處、四精進、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爲汝等宣說之法。汝等應善理解、實踐、修習、宣布。令此梵行,長續久住,即爲衆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間及爲人天之利益、幸福。”
善根較差的人,就要明白世尊所宣說之法,善理解、善實踐、善修習之,爲了我們的利益、幸福,爲了人天之利益、幸福。而修習:四念處、四精進(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聖道分。這是通常所說的叁十七道品。
法增比丘撰,佛寶寺。
願衆生安樂!
《死的次第與識的滅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