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P4

  ..续本文上一页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是识如实知。”(观察识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识。爱喜是心对识的执取,也是识的味,要断灭对识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识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圣者识的灭尽

  观照五蕴的坏灭与灭尽;同样的,它们也有因缘灭与剎那灭。阿罗汉一切烦恼灭尽,故根触境时不动心。但是识还存在,要是没了识他就不能吃饭与人对答了。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这就是因缘灭。五蕴剎那时的坏灭是剎那灭,比如从眼识转去耳识时,眼识就是剎那灭。圣者的识在死时不再生起,因此就不会去转世。

  故在[杂阿含64经]里佛说:「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于正念正智的无念状态),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

  在[杂阿含905经]里舍利弗和诸外道出家及摩诃迦叶讨论说:“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答言:世尊说:此是无记。云何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禅思。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

  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

  圣者死时诸根停止,意识也停止,识不会离开身体,也不再造业;若从缘灭法来看: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因此他们不再回来。在佛经上佛陀为他们授第一记。他们很多是在活著的时候就早已做到不再造业的境界,不是在死时才做到的。

  在[中阿含1091经]里记载一则以刀自杀的阿罗汉的故事:“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当来,共至仙人山侧黑石室所,观瞿低迦比丘以刀自杀。

  尔时,世尊与众多比丘往至仙人山侧黑石室中,见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告诸比丘:汝等见此瞿低迦比丘杀身在地不?

  诸比丘白佛:唯然,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汝等见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烟起,充满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见,世尊!

  佛告比丘:此是恶魔波旬于瞿低迦善男子身侧,周匝求其识神,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执刀自杀。

  尔时,世尊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记。”

  证悟者的识在身体死时已经灭尽,因此恶魔波旬找不到他的识。魔王是要我们继续回来轮回,这样子他就有更大的力量。

  佛陀的涅槃

  在[大般涅槃经]里记载佛陀以狮子卧,头北脚南的方式在拘夷那竭(Kusinara)涅槃:“于是,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灭想定。

  尔时,尊者阿难,如是告尊者阿那律言:“尊者阿那律!世尊般涅槃矣。”

  “友!阿难!世尊非般涅槃。世尊入于灭想定。”

  于此,世尊由灭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后,世尊直入于涅槃。

  世尊入于涅槃时,大地震动、天鼓响鸣。世人恐怖、身毛竖立。”

  灭尽定与死的差别

  在[杂阿含568经]里质多罗长者问尊者伽摩比丘:“尊者!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被暂时停止,只有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的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作到,虽然名法已经停止,但身体还保留温暖。这灭尽定只能在欲界与色界才能证得。禅修者需知道自己还有至少七天的寿命,并需知道自己的必需品不会受损,以及知道若僧团需要他时,就要出定。作完这些决意后,即从初禅渐次入第四无色禅定,在此禅心只生灭两次,而后心流被暂时停止,证得灭尽定。

  出定时若是阿那含,在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若是阿罗汉,在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而后生起省察智。

  凡夫死时,诸根败坏,身命分离,识离开身体。但是证得灭尽定者,口,意行虽灭,不舍寿命,不离于身体温暖,诸根不坏,身命相随。

  法随法行

  明白上述的道理,一个有正见的行者只知道修行的重要,不待时间,即起修习正法,渐次上进。

  在[别译杂阿含260经]里佛说:“尔时有摩納名僧伽罗,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云何观察不善丈夫?

  佛言:比如观月。

  又问:云何观察善胜丈夫?

  佛复答曰:亦如观月尔。

  时摩納复白佛言。云何不善丈夫观之如月?

  佛言: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渐減,圆滿转亏,乃至於尽,损減不现,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少所读诵,若修少施,於其后时,懈怠不勤,渐失信心,毀犯禁戒,复不布施,亲近恶友,不至僧坊,谘受於法,不听法故,身口意业,造於不善,以造恶故,身坏命終,墮於恶道,是故当知恶丈夫者,犹如彼月渐渐损減乃至灭尽。

  又问:云何善胜丈夫亦复如月?

  佛言:比如初月光明炽然,渐渐增长。至十五日圆滿具足,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习於多闻,修於布施,卻除邪見,修於正见,於佛法中,得純信心,坚持禁戒,善修多闻,能施不悭,具於正见,信心持戒,多闻惠施,以渐增长,是善丈夫,身口意行,亲近善友,具修诸善,身坏命終,得生天上,是故当知,善丈夫者亦复如月。”恶人犹如月渐损減,善人犹如月渐增明。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说:“尔时,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花朵满开,其花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檀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阿难!沙罗双树忽开非时花,其花满开,而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亦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又从虚空降下栴坛香末,为供养如来,纷散、缤落于如来身上;天上之铙管为供养如来,鸣奏于虚空;天上之歌唱为供养如来,亦演唱于虚空。

  阿难!如此对如来并非适宜之尊敬供养。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然者,阿难!“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如是,阿难!应当学。”

  佛在临涅槃时还勉励阿难与后世人们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随法而修行。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四种法,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四者何耶

  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戒,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定,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慧,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因不觉知、不通达圣解脱,我与汝等如是长久流转于轮回。诸比丘!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当我们明白通达四法:即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就能断尽有欲,灭尽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

  在[大般涅槃经]里佛又说:“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然,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

  此即:四念处、四精进、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诸比丘!此是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即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

  善根较差的人,就要明白世尊所宣说之法,善理解、善实践、善修习之,为了我们的利益、幸福,为了人天之利益、幸福。而修习:四念处、四精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这是通常所说的三十七道品。

  法增比丘撰,佛宝寺。

  愿众生安乐!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身至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