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人只不过区区几十亿,但众生无量!算也算不完,许多的众生比如鬼,神,阿修罗等等,见都难见到。现在这些人只不过因缘如此,他们才出现在这世上,但是现在世上危难重重,随时随地成千上万的人会因疾病、战争、天灾等原因,一下子就不见了,2004年圣诞节的大海啸,在几个小时内就夺走了300,000条人命!2008年的缅甸大颱风一小时内就把100,000人淹死了!中国大地震在几分钟内就夺走了70,000条人命。失踪的也多达30,000人。你看生命是多么的危脆。
识蕴的认识
认识了死与生命的宝贵,佛法的珍贵,我们再来看圣者如何修到识的寂灭。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的意识。
一切有识知相的总括为识蕴。识即是心与意的同义异字,识知相也即是识的自性。心的活动只是纯粹的识知过程,这过程是因缘法,并无一个“自我”在进行识知的活动,这活动本身是生灭法,是无常的。
心的特相是识知目标(vijānana);作用是作为诸心所的前导者,并与诸心所相伴;现起是一个相续不断的过程(sandhāna);近因是名色(nāmarūpa),因心须依靠心所与色法而生起。
在阿毗达摩论里,心被细分为八十九种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心是一连串相续而又剎那生灭的心,因为时间极短而且难以察觉以致使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个体”。
依阿毗达摩论的分法,心依地(bhūmi)而分为欲地,色地和无色地的世间地,以及出世间地。
因为这些地方是心的活动地。三界虽与诸地相符,但是各界的心并不一定出现在相符的地,比如色界心与无色界心也可在欲地生起,而欲界心也可在色地与无色地生起。一界之心通常出现在与它相符的地,任何造业的心(善或不善)也倾向使造业者投生在相符的生存地,可知心对界与地的密切关系。
在[相应部22.56]佛说:“诸比丘!何为识蕴?有六种,对色相的意识,对声音的意识,对香味的意识,对味道的意识,对触觉的意识,对意境的意识。”
在[中部43]记载:“诸比丘!诸受、想、行、互为关连,並非不关连,难以分割,难以分别。因为一个人在感受时,同时有想念;一个人在想念时,同时有意识(的活动)。”
诸识可分别为六:
(1)眼识(cakkhu-viññāna)。
(2)耳识(sota-viññāna)。
(3)鼻识(ghana-viññāna)。
(4)舌识(jivha-viññāna)。
(5)身识(kaya-viññāna)。
(6)意识(mano-viññāna)。
诸识可分别为八十九心或更细的一百廿一心:
(1) 欲界心 (kāmāvacara citta):欲是指(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乐;(二)所欲,指境,包括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五欲对象。欲地是欲生存地,有十一界,即四恶道,人间与六欲天。共有五十四心。(善心)(24),不善心 (12),无因心 (18)。
(2) 色界心(rūpāvacara citta):这是指与色地相关的心,或与色界禅相关的禅那(jhāna)心。色界禅是以专注于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安般念(呼吸),或白遍,或地遍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色界心。共有十五心。色界善心(5),色界果报心(5),色界唯作心(5)。
(3) 无色界心(arūpāvacara citta):这是与无色地相关的心,或与无色界禅相关的禅那心。无色界禅是以专注于无色法目标而得的,比如无边虚空等,依这些目标而证得的广大心是无色界心。共有十二心。无色界善心(4),无色界果报心(4),无色界唯作心(4)。
(4) 出世间心(lokuttaracitta):上面的三种是世间心。世间是指情世间(satta loka),器(物质)世间(okāsa loka)和行法世间(samkhāra loka)(指名色法,或五蕴);超越这些有为的法界的心,以涅槃为对象的是出世间心。共有八心。若依寻、伺、喜、乐、舍心各分四道与四果就有四十心。道心 (4或20),果心 (4或20)。
识蕴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识蕴的灭是离所接触之境或触境不动心,当阿罗汉入涅槃时五蕴灭尽,识也灭尽。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二无常品]世尊说:“识是无常,以识所生起之因、缘亦是无常,诸比丘!依无常之因、缘所生起之识,如何是有常耶
”
在[相应部.犍度篇.第三重担品]世尊说:“若识之灭、息、没者,则苦灭、病息、老死没。”
在[杂阿含109经]中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如下:“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把六识身当做我。)
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识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把色、受、想、行当做我,识是我所有。)
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识在中住,是名我中识。(识在色、受、想、行中。)
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受、想、行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色、受、想、行在识中。)”
这执取的范围根据上经与[相应部,蕴相应]里佛陀的开示指出各有十一种。“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十一种识是识取蕴。”
识的生起
明白了上述的识蕴,识生起的现在因是“名色”,名是指与识相应的受、想、行三蕴;色是指依处色及目标(内色与外色),这样的观照识蕴的因缘生,然后才观照它的剎那生(指在接触境时所生的识)。
色、受、想、行、识的观照
要把对五蕴的执取断除,是需要正见以及强大的正念,而且不能对它们生起情感,心念必须非常的冷静,先学习常常观照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状况,等待正念生起巩固之后,才学习常常观照受、想、行、识,并断除对它们的执取。
在[杂阿含42经]里佛教导说:“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观察身体的四大及眼、耳、鼻、舌、身的状况。爱喜是心对色的执取,也是色的味,要断灭对色身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色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受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观察受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受。爱喜是心对受的执取,也是受的味,要断灭对受的执取是修八正道,受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观察想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想。爱喜是心对想的执取,也是想的味,要断灭对想的执取是修八正道,想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是行离如实知。(观察行的种类,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爱喜是心对思的执取,也是行的味,要断灭对行的执取是修八正道,行的过患就是它们的无常,知道这点才能断欲贪。)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
《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