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人只不過區區幾十億,但衆生無量!算也算不完,許多的衆生比如鬼,神,阿修羅等等,見都難見到。現在這些人只不過因緣如此,他們才出現在這世上,但是現在世上危難重重,隨時隨地成千上萬的人會因疾病、戰爭、天災等原因,一下子就不見了,2004年聖誕節的大海嘯,在幾個小時內就奪走了300,000條人命!2008年的緬甸大颱風一小時內就把100,000人淹死了!中國大地震在幾分鍾內就奪走了70,000條人命。失蹤的也多達30,000人。你看生命是多麼的危脆。
識蘊的認識
認識了死與生命的寶貴,佛法的珍貴,我們再來看聖者如何修到識的寂滅。接下來讓我們了解一下我們的意識。
一切有識知相的總括爲識蘊。識即是心與意的同義異字,識知相也即是識的自性。心的活動只是純粹的識知過程,這過程是因緣法,並無一個“自我”在進行識知的活動,這活動本身是生滅法,是無常的。
心的特相是識知目標(vijānana);作用是作爲諸心所的前導者,並與諸心所相伴;現起是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sandhāna);近因是名色(nāmarūpa),因心須依靠心所與色法而生起。
在阿毗達摩論裏,心被細分爲八十九種心,或更細的一百廿一心。心是一連串相續而又剎那生滅的心,因爲時間極短而且難以察覺以致使我們認爲它是一個“個體”。
依阿毗達摩論的分法,心依地(bhūmi)而分爲欲地,色地和無色地的世間地,以及出世間地。
因爲這些地方是心的活動地。叁界雖與諸地相符,但是各界的心並不一定出現在相符的地,比如色界心與無色界心也可在欲地生起,而欲界心也可在色地與無色地生起。一界之心通常出現在與它相符的地,任何造業的心(善或不善)也傾向使造業者投生在相符的生存地,可知心對界與地的密切關系。
在[相應部22.56]佛說:“諸比丘!何爲識蘊?有六種,對色相的意識,對聲音的意識,對香味的意識,對味道的意識,對觸覺的意識,對意境的意識。”
在[中部43]記載:“諸比丘!諸受、想、行、互爲關連,並非不關連,難以分割,難以分別。因爲一個人在感受時,同時有想念;一個人在想念時,同時有意識(的活動)。”
諸識可分別爲六:
(1)眼識(cakkhu-viññāna)。
(2)耳識(sota-viññāna)。
(3)鼻識(ghana-viññāna)。
(4)舌識(jivha-viññāna)。
(5)身識(kaya-viññāna)。
(6)意識(mano-viññāna)。
諸識可分別爲八十九心或更細的一百廿一心:
(1) 欲界心 (kāmāvacara citta):欲是指(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樂;(二)所欲,指境,包括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五欲對象。欲地是欲生存地,有十一界,即四惡道,人間與六欲天。共有五十四心。(善心)(24),不善心 (12),無因心 (18)。
(2) 色界心(rūpāvacara citta):這是指與色地相關的心,或與色界禅相關的禅那(jhāna)心。色界禅是以專注于色法目標而得的,比如安般念(呼吸),或白遍,或地遍等,依這些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是色界心。共有十五心。色界善心(5),色界果報心(5),色界唯作心(5)。
(3) 無色界心(arūpāvacara citta):這是與無色地相關的心,或與無色界禅相關的禅那心。無色界禅是以專注于無色法目標而得的,比如無邊虛空等,依這些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是無色界心。共有十二心。無色界善心(4),無色界果報心(4),無色界唯作心(4)。
(4) 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a):上面的叁種是世間心。世間是指情世間(satta loka),器(物質)世間(okāsa loka)和行法世間(samkhāra loka)(指名色法,或五蘊);超越這些有爲的法界的心,以涅槃爲對象的是出世間心。共有八心。若依尋、伺、喜、樂、舍心各分四道與四果就有四十心。道心 (4或20),果心 (4或20)。
識蘊生起的現在因是“名色”,名是指與識相應的受、想、行叁蘊;色是指依處色及目標(內色與外色)。識蘊的滅是離所接觸之境或觸境不動心,當阿羅漢入涅槃時五蘊滅盡,識也滅盡。
在[相應部.犍度篇.第二無常品]世尊說:“識是無常,以識所生起之因、緣亦是無常,諸比丘!依無常之因、緣所生起之識,如何是有常耶
”
在[相應部.犍度篇.第叁重擔品]世尊說:“若識之滅、息、沒者,則苦滅、病息、老死沒。”
在[雜阿含109經]中舍利弗對六十位比丘的開示如下:“雲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于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把六識身當做我。)
雲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把色、受、想、行當做我,識是我所有。)
雲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識在色、受、想、行中。)
雲何識中我?謂色是我,于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于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色、受、想、行在識中。)”
這執取的範圍根據上經與[相應部,蘊相應]裏佛陀的開示指出各有十一種。“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遠、十一種識是識取蘊。”
識的生起
明白了上述的識蘊,識生起的現在因是“名色”,名是指與識相應的受、想、行叁蘊;色是指依處色及目標(內色與外色),這樣的觀照識蘊的因緣生,然後才觀照它的剎那生(指在接觸境時所生的識)。
色、受、想、行、識的觀照
要把對五蘊的執取斷除,是需要正見以及強大的正念,而且不能對它們生起情感,心念必須非常的冷靜,先學習常常觀照身體,以及身體的各個狀況,等待正念生起鞏固之後,才學習常常觀照受、想、行、識,並斷除對它們的執取。
在[雜阿含42經]裏佛教導說:“雲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爲色。如是色如實知。雲何色集如實知?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雲何色滅如實知?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雲何色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迹。如是色滅道迹如實知。雲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雲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雲何色離如實知?謂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觀察身體的四大及眼、耳、鼻、舌、身的狀況。愛喜是心對色的執取,也是色的味,要斷滅對色身的執取是修八正道,色的過患就是它們的無常,知道這點才能斷欲貪。)
雲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雲何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雲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雲何受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迹。如是受滅道迹如實知。雲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雲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雲何受離如實知?若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觀察受的種類,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受。愛喜是心對受的執取,也是受的味,要斷滅對受的執取是修八正道,受的過患就是它們的無常,知道這點才能斷欲貪。)
雲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爲想。如是想如實知。雲何想集如實知?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雲何想滅如實知?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雲何想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想滅道迹。如是想滅道迹如實知。雲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實知。雲何想患如實知?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實知。雲何想離如實知?若于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觀察想的種類,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想。愛喜是心對想的執取,也是想的味,要斷滅對想的執取是修八正道,想的過患就是它們的無常,知道這點才能斷欲貪。)
雲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爲行。如是行如實知。雲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雲何行滅如實知?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雲何行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迹。如是行滅道迹如實知。雲何行味如實知?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雲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雲何行離如實知?若于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觀察行的種類,及眼、耳、鼻、舌、身、意的思。愛喜是心對思的執取,也是行的味,要斷滅對行的執取是修八正道,行的過患就是它們的無常,知道這點才能斷欲貪。)
雲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爲識。如是識如實知。雲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雲何識滅如實知?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雲何識滅道迹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
《死的次第與識的滅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