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要務與清淨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能安定下來,他們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僧叁寶,更遑論解脫了。佛對阿難說:「若他青年時學會理財,會成爲城裏首富,若成爲比丘,必證涅槃(妻子會成不還者);中年時學會理財,會成爲城裏次富,若成爲比丘,會證悟阿那含果,生淨居天證涅槃(妻子會成一來者);若老年時學會理財,會成爲城裏叁富,若成爲比丘,會證一來果(斯陀含)或初果(須陀洹),不再墮在四惡道(妻子會成預流者)。」但他們失去財産,也錯過證得道果的機緣。

  釋迦牟尼佛的佛法時代有五千年,這五千年裏都會有四雙八輩的聖者出現,只要佛法還能流傳,叁藏十二部還在人間,像前面的例子,富家子摩诃丹那,因爲他本身縱欲的結果,死後去到四惡道,雖然他具足波羅蜜,能使他這一生是最後一生,但他心裏的煩惱使他無法平靜下來。盡管他有可能遇到佛法,他那一世的惡業若使他長久逗留在惡道的話,他將來不及出來善道見到下一位的彌勒佛,而彌勒佛以後將有一段長久的時間無佛出世,你說這是不是很悲苦的事呢?

  寶貴的人生要善巧地掌握和利用它,它操縱在你手裏,你自己好好的想,好好的去做。佛實際上只是指示一條修行的方法與道路讓我們去走,我們必需自己親自走!

  滅除苦惱須靠修行

  在佛經裏佛常把不知苦,不懂生死的道理,不知因果業報,又不信叁寶的人稱作愚癡無聞凡夫。這些迷失的有情衆生因爲對上述的道理不能如實知道,又不求取聖道,滅寂諸行而清淨解脫,所以對聖道「該求的不求」。

  因爲見解根本錯誤的關系,爲諸苦所逼惱時,不但不知斷惡修善,積集來世福德資糧,卻反而縱欲,樂于追逐世間八法(得失,譽毀,稱譏,苦樂),造作衆惡,于佛法僧叁寶及聖戒,不樂希求,縱有所接觸,亦不覺希有難逢,所以對世間欲樂「不該希求的反而希求」。

  一個人若不能感受到苦的話,那麼佛法對他來說將如隔靴抓癢一般,不能相應。所以一個行者必須靜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世間的苦,才能入道。最容易觀察的到的是病苦,死苦;心裏肯定這些苦是存在之後,再返回頭肯定自己也會得病苦,死苦。等到觀察色相的苦肯定普遍之後,再來觀察心的苦,這時從自己的心受到苦楚時去冷靜地觀察,就會契入正道。

  在[雜阿含922經]中佛以四種馬的比喻來說明對生老病死苦的思惟:「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爲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鞭的影子)則調(心就調服而領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服,隨禦者心(隨順調禦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服,隨禦者心。是名(第叁)善男子,于聖法律,而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禦者心 。是名第四善男子,于聖法律,能自調服。」

  讀者您是屬于那一種的馬呢﹖

  凡夫的生、老、病、死苦,這些是身體的自然生理現象,若不如實去認識它們,就會帶來身心的苦惱。但是一個聖者,只要證悟須陀洹果(初果),就能夠如實地去觀照這生、老、病、死苦的真相。雖然他也受生、老、病、死的苦,但他能以觀照力,排除心的苦。並能以依賴叁寶的信力(皈依與信),知道能夠回來人道繼續修行,他的心會平靜坦然地面對死亡。

  除了身苦之外,我們還有恩愛別離苦,怨憎相會苦,求不得苦,這些是心理對色相執著所生的苦。簡單地說,對于五蘊(色、受、想、行、識,也即是我們的身心或名色)不如實了知,産生執著的結果所帶來悲傷,惆怅,痛苦,愁惱與失望等等的苦。所以簡略地說五執取蘊是苦。這是對五蘊的執取:色執取蘊,即是對種種色相的執取;受執取蘊,即是對種種感受的執取;想執取蘊,即是對種種想念的執取;行執取蘊,即是對身行、口行與意行的種種執取;以及識執取蘊,即是對六識的種種無智的執取。

  有智慧的弟子現觀諸蘊的生滅,不執持有一個常恒不變的我在受善惡之報,在生命完結時,放下一切的顛倒見而涅槃寂滅,不再回來受苦。由此可知,正見是智慧的培育,它是與無明背道而馳的。這麼做才能生起如實正見。

  衆生因爲他們的愚癡及受生的環境,蒙蔽了他們清明的心,常行邪道,與邪相應。許多的修道人,因爲邪見故,也還在行邪道,與邪相應。他們相信苦行能夠滅罪,持誦咒語能夠滅除罪苦,消除罪障及開悟,以及用水來洗淨他們的惡業,以違反業果法則的邪思惟來行邪道,如下列數經所示:

  「裸形髻發者,塗泥絕食者,露臥塗塵垢,苦行蹲踞者,彼等不斷惑(邪見、邪思),何能得清淨?」([南傳法句經新譯],141偈)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戚,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若見谛人信蔔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向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于天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無是處。」([中阿含.多界經])

  佛說:「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諸比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

  

  我們應以佛爲導師,以佛爲最高人生目標者,追隨佛陀的指示過生活的信衆;並以佛法的修持來作爲個人身心發展的指導;與其他的佛教徒過著和諧無諍守法的生活,以六和敬相處,即∶身和同住,戒和同修,語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用四攝法來攝衆:那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歸依與持戒

  這些道理,聽是容易做是難。我們應如何開始呢?

  首先是歸依與持戒。

  當我們看到佛像、聖物,或大法師時生起淨信,這是清淨信。好比一個人相信因果,當他做了好事,心瑞安樂,就一直做好事。由淨信而得到內心的甯靜與安祥,這是清淨信。當我們祈望脫離痛苦、生于善道、或能斷惡修善,並對此深具信心,這是樂求信。好比一個人皈依後天天持戒,努力調伏內心所起的煩惱,少欲知足,這是樂求信。當我們了解叁寶是我們唯一的皈依處,是究竟的皈依處後,並對它生起信心時,這是虔誠信。當我們通過修持佛法,如理思惟和觀察,反複思擇,了解萬法緣起的道理,這是智解信。當我們有煩惱困難病患時,知道祈求神祉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比如思惟解決的辦法、找有經驗的人幫忙、忏悔惡業、放生、修觀照、行善事、患病時看醫生等等,這樣才能解決困難,這才是正信。對佛教迷信的人,都是不曾深入了解教義的人。

  佛陀說:「諸居士!受持戒、成就戒者有五項功德:是哪五項呢?諸居士!此處受持戒、成就戒者因不放逸而得積聚大財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一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會得到美好的名聲,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二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論到哪一個集會的場所,剎帝利眾會、婆羅門眾會、居士眾會、或是到沙門眾會,都能無所畏懼無有羞慚,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叁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不會迷亂而死,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四功德。諸居士!其次受持戒、成就戒者在身壞命終之後,轉生於善趣、天界,此乃受持戒、成就戒的第五功德。」(在巴利[律藏.大品.藥犍度]和[長部.16經])

  因此持戒的好處歸納佛說的話有以下五點: 得大財富,有好名聲,處眾無畏,死不迷亂,命終生天。

  從歸依與持戒開始,一個佛教徒就在天天的清淨自己,直到證悟涅槃爲止。

  清淨叁業的道路

  正信的佛法,不論那一教派,必有戒、定、慧叁學;戒律是指:在家戒有五戒、八戒;出家戒有十戒、二百五十戒。禪定是指:四色界定,四無色界定,無想定,滅盡定。智慧是指:透徹認識四諦智,十二因緣順逆智,十六觀智等,而得叁解脫門。

  正信的佛法,必有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叁十七菩提分法。這是佛教的教法核心。

  佛陀教導我們依叁寶,四聖谛和八正道,戒定慧學,相信因果的法則,來尋求方法解決煩惱苦疼,而不是依靠迷信的方法來解決。

  [阿含經]還提到須陀洹道(向初果)修行的四個步驟∶一是親近善知識,二是聽聞佛法,叁是如理思惟,四是法次法向。

  1.親近善知識

  佛無盡及卓越的美德,獨自無師自證,斷除一切煩惱纏結,意識完全淨化,無有任何汙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覺悟叁界衆生輪回的真相,自證無上正等正覺。我們的導師具足八種自在(世間、法、名聲、福嚴、欲、精勤…

《人生的要務與清淨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