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1 親近善知識▪P2

  ..續本文上一頁舌嘗到味道時生起,身接觸外境時生起。當我們眼見到物體時,只是眼睛、外物的顔色與光,和眼識叁者的共同作用,産生認識。前二者是色法,色法不能識知;後者是名法,能夠識知。因此眼見到色相時只是色法與名法的而已,凡夫不知,錯誤的當成是我在看,因此産生有身見。同樣的,耳聞聲,鼻嗅到香,舌嘗到味,身接觸外境或是心起念頭時,有身見就生起。

  佛說:「因它們的機件組合,故名爲“車”;同樣的道理,因五蘊的組合,故名爲“人”。」(《相應部5.10》)佛對色蘊下定義說:「諸比丘!何爲色蘊?四大,及四大所組成,是爲色蘊。」(《相應部22.56》)這說明色蘊是隨因緣而生起,並是組合的。

  在《大象迹喻經》佛教導觀察身體的四界,所指出是分開四界個別觀察。佛說:「諸賢!雲何爲內之地界?內之自身之堅固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發、毛、(爪、齒、皮、肉、腱、骨、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髒、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腦),又其它所有內之自身堅固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地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水界?內自身之水,水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關節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水,水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水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火界?內自身之火,火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令熱者,令老,令燃燒者,令食、飲、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火,火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火界也。」

  「其次,諸賢!雲何爲內之風界耶?內自身之風,風態被執取爲(我、我所)者,即上行風、下行風、腹外風、腹內風、肢體循環風、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內自身之風,風態而被執取爲(我、我所),諸賢!此言內之風界也。」

  衆人所執著的身體只是二十八種色法的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種的元素色、五淨色(五根門)、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處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種完成色;以及十種不完成色,包括了限製色(空界)、二表色、叁變化色及四相色,當知這一切是色蘊。並沒有一個人。不能如實的了解色法,我們久遠以來一直執取自己的身體爲我,我所有,如是由內而向外執取,就産生貪欲,瞋恚,癡與邪見等煩惱而造作惡業,結果爲業所驅使,困在六道裏輪回不能解脫。在《相應部S22:79》裏佛解釋“色”:「諸比丘!爲何說爲色?因爲它被破壞,所以稱之爲色。被什麼破壞?被冷、熱、饑、渴、蠅、蚊、風、烈日、及爬蟲所破壞。」色既然會被破壞,又怎麼會是常、我、或我的呢?

  這色身如何維持而住在世間呢?在《嗏帝經》裏提到四食,也即是四種住世的因素∶「一曰抟食粗細(指食物);二曰更樂(指根門觸境);叁曰意念;四曰識也。此四食何因、何習,從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愛、習愛(習氣是貪愛),從愛而生,由愛有也。」

  這四食即是:抟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觸食(phassahara),意爲對觸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爲對境,塵的思想愛取等的造作;以及識食(viññanahara),因爲識緣名色,一個人若不能了解名色法,就有識食,在臨死時,意念不能寂滅,所以識又再輪回去了。因這識在死亡時,最後一念或稱死亡心又會去緣名色,結生心是名,羯羅蘭(kilala受精卵)是色,新的一世又開始了。

  色身從貪愛而生,由貪愛而有(存在于叁界)。這色身靠食物而得以住世,以及其他的因素如衣服,住所,以醫藥,保安,父母師長親友俯助等等。一世死後,又再跑去投胎。

  佛又比喻說: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相應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爲色不堅實不能捏成之不淨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暫時之苦樂故。想如陽焰,因爲日出而熱故。行如芭蕉之幹,因爲無真實心髓故。識如幻,因爲變幻欺詐故。

  「放棄、消滅愛欲與對此五蘊之身的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語》, 《中部》卷一)「此中沒有地、水、火、風四大種,長、寬、麤、細、善、惡、名、色、等等,觀念也一樣摧破無遺,無此世間,亦無他世間,無來無去,亦無停留,不死不生,亦無根塵。」 (《小部.感興語》)

  在《雜阿含109經》裏舍利弗對六十位比丘的開示;色蘊是依四種情況産生:即執取“色是我”、“色異我”、“我在色”、“色在我”。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配合這十一種共有四十四種情況,應作如是觀照;一切色無常,一切色是苦,一切色是空,一切色非我。對色不應愛樂,不應攝受,不應保持,如是觀照,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再努力精進觀照,遠離懈怠,心得喜樂,身心得輕安,寂靜舍住,具諸修道八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並非不得消炀,不得寂滅,寂滅而不再起,減損惡法而不增,斷惡而不生,由于心不生,故不執取,不執著,自覺涅槃。我再生已盡,梵行已經建立,所應作的已作,自己知道再也不會來投胎而在叁界裏出現 。

  一個觀察到五蘊是無常、苦、空、無我者,對五蘊會生厭離,因爲厭離,所以不會執取,喜貪則斷,心則解脫,心解脫者,則能逐步證取四個聖果。

  4.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法是指佛教的道理,次法是指修行的次第,向是指朝向涅槃。所以法次法向是指有次第的修行以朝向涅槃。

  應該如何修呢

  在《中阿含》的《慚愧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慚有愧→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涅槃。

  有慚有愧是自己的善根;愛恭敬乃是對法師善知識的敬愛態度;然後生信;聽聞正法,思惟法;培養正念正智;護根門及守戒;心中無悔;生起歡悅;得定(喜→止→樂→定) ;修觀得見諸法實相;再維持心于法,于世生厭;無欲;心解脫,慧解脫乃至涅槃。

  在《中阿含.食經》舉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親近善知識→聞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根→護戒→叁妙行→四念處→七覺支→明解脫→明解脫展轉具成。

  因過去世的善根今生而爲善人,得以親近善知識,方能聽聞正法,生信,于所聞法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因而護根門及學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習四念處,隨順七覺支,乃至明解脫。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裏記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涅槃經》中佛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無追悔。」因此我們應慬慎于我們的一切身口意的行爲與造作。在南傳的課誦本裏,有關于業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業之主人,繼承自已之業,由自己業而生,是己業的親族,依己業而存活,不論我造何業,善的或是惡的,我都必將承擔。」

  若從叁業來看,意業爲重業,身業次之,語業猶次。若從身業來看,殺業最重,語業以妄語和惡口爲重業。造業受報是隨重業或隨習氣或隨臨終時憶念一生所爲。因此修行人應常修習隨念佛、隨念法及隨念僧。掌握自已命運的禍福和苦樂,積極地去斷惡修善。這些惡業是不能靠念咒、宗教儀式、或灑水來洗淨的。因此在《中阿含.多界經》裏佛言:「若見谛人,信蔔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見谛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向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叁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

  忏悔的前行是慚愧心,佛陀說慚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關系,這明的生起引生諸善法。它們使人遠離諸惡,好比一匹良馬看到鞭就避開它。若成就慚愧二法,一個行者必定修到解脫。是故佛言:「善護于身口,及意一切業,慚愧而自防,是名善守護。」(《雜阿含1229經》)又言:「世間若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淨道,永閉生死門。」(《雜阿含1243經》)

  在《長阿含.遊行經》裏佛說:「複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爲七?一者有信,信于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于己阙(羞恥于自己的過錯) ;叁者知愧,羞爲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朝向八正道) ,盡諸苦本(滅盡煩惱) 。」由此可知慚愧是七增長法的二法,極其重要。它們又與接下來的第五增長法——滅惡修善有直接的關系。

  忏是知道以前所造的惡業,悔是發願今後不再造新的惡業。各人隨著各自所造的業而受報,唯有依靠修習梵行才能滅盡衆苦。在《中阿含.鹽喻經》裏世尊告諸比丘:「隨人所作業,則受其…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1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