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1 亲近善知识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法增比丘

  何谓入流分?何谓入流成就?

  入流分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里称作入流分(向初果):「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不坏净(信),于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入流是指入于圣道,所以是向初果,若具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分就是向初果的圣人。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一位。成就初果者就是于佛(成就)不坏净(信),于法(成就)不坏净(信),于僧(成就)不坏净(信),圣戒成就。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二位。

  在《长阿含.遊行经》里佛告阿难:「今当为汝说于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为他说如是事。」法镜者,即能自照,得知未来生处。

  向初果的条件

  1.亲近善知识kalyanamitta

  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经里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提和竭罗佛(灯光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因此亲近善知识能成就圆满梵行。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八)记载佛告阿难:「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在《别译杂阿含65经》(卷四)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于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于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展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

  

  若是亲近恶知识,那只有去到恶道了。就像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几个同党,跟随提婆达多一起下地狱。

  善知识有那些的德行呢?根据《善生子经》所说有:「居士子!四友非友像,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取异物(贪得)。二为言佞(绮语)。三为面爱(妄语)。四为邪教(造恶)。颂其义曰:

  取异物之友   言美以顺耳

  面谈为媚爱   邪教相危殆

  斯以非友像   智者则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取异物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贪取彼物,与少望多,为畏故习,为利故习。颂其义曰:

  夫以取彼物   少与而多欲

  畏习与利习   贪人友际然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颂言义曰:

  好行宣人私   有私而自隐

  面从褒扬善   退则议其恶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面爱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说人往短,阴求来过,与之不宝,欲人有厄。颂其义曰:

  为于不可为   不利造妄语

  与而不为宝   愿人厄请已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邪教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杀生之事劝化人,以盗窃,以淫邪,欺诈之事,劝化人。颂其义曰:

   杀生与盗窃   欺诈为妄语

  趣向他人妇   以此劝立人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识当远离   譬犹出涩道

  又居士子!有四友,为仁明欲利人,当识知。何谓四?一为同苦乐。二为利相摄。三为与本业。四为仁愍伤。颂其义曰:

  与人同安危   摄之以善利

  为厚能业人   哀愍导正道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讽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己所宝,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为忍言。颂其义曰:

  与其利己者   有财利亦与

  与以家之利   言忠为忍言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为弭谤。颂其义曰:

  以不宣彼私   己私不为隐

  相见语讲善   还则弭诽谤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与本业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利业之,以力业之,纵恣谏之,以善养之。颂其义曰:

  业之以财利   以力助安之

  切磋其纵恣   将养其善志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仁愍伤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教劝竖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闻,成其施。颂其义曰:

  信戒闻施道   恒以劝化人

  如斯为友像   智者所习亲

  当与此从事   必益不为恶。」

  2.听闻正法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28听法品》里佛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1)未曾闻者,便得闻之。(2)以得闻者,重讽诵之。(3)见不邪倾。(4)无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佛说∶「闻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北传法句经65偈》)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在《增壹阿含经》里提道:「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杂阿含25经》里佛说:「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33等法品1》里佛说:「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於此人最尊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闻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別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为第一,无能及者。」

  佛在《相应部5.179》里说∶「诸比丘!有五种下分结。以何为五耶

  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嗔恚是。诸比丘!以此为五种下分结也。诸比丘!为证知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为偏知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为偏尽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为断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听闻正法而能断除疑惑(vicikicchā),就把五下分结的第一烦恼解决了。有善根者还能一起解决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

  3.如理思惟yoniso manasikara

  在《杂阿含586经》里佛陀说:「譬如利剑害,亦如头火燃,断除於后身(身见sakkayaditthi),正念求远离。」一个断除身见的行者是须陀洹果,至多只会再投生七次到人天道,得证般涅槃,就永断轮回。如次,修习圣道,断除诸烦恼,才是一个有正见的修行者的要务。

  何谓身见?简单的说,即是把五蕴的身心当成是“我”或“我的”的邪见。巴利文sakkayaditthi,sa指“可见的”、“存在的”,kaya指“聚集”、“蕴”、“身”,ditthi是“邪见”。意为“可见的身邪见”。只要我们有身见,我们就必定不能免除苦、以及堕落到恶道的危险。

  身见是从眼见到色相时生起,耳闻到声音时生起,鼻嗅到香味时生起,…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1 亲近善知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