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法增比丘
何謂入流分?何謂入流成就?
入流分即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這在《雜阿含843經》裏稱作入流分(向初果):「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爲四?謂親近善男子(善知識),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爲四?謂于佛(成就)不壞淨(信),于法不壞淨(信),于僧不壞淨(信),聖戒成就。」入流是指入于聖道,所以是向初果,若具足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分就是向初果的聖人。這是四雙八輩聖者的第一位。成就初果者就是于佛(成就)不壞淨(信),于法(成就)不壞淨(信),于僧(成就)不壞淨(信),聖戒成就。這是四雙八輩聖者的第二位。
在《長阿含.遊行經》裏佛告阿難:「今當爲汝說于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叁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爲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等)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直,無有谀谄,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聖之衆,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叁昧定。阿難!是爲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叁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爲他說如是事。」法鏡者,即能自照,得知未來生處。
向初果的條件
1.親近善知識kalyanamitta
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經裏佛說:「夫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 (指寶藏佛)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複此,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提和竭羅佛(燈光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當,阿難,世間無善知識者,則無尊卑之敘,父母師長,兄弟宗親。則與彼豬犬之屬與共一類,造諸惡緣,種地獄罪緣。」因此親近善知識能成就圓滿梵行。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叁十八)記載佛告阿難:「阿難陀勿作是語,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衆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
在《別譯雜阿含65經》(卷四)佛告阿難說:「我以善知識故,脫于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因此,我們對善知識應親近、尊重、禮拜、供養和承事。佛是我們最尊貴的上師,最上的善知識,最好的依止,最強有力的護法。我們于佛應該生起淨信,于佛所應整齊衣服、恭敬禮敬,合掌長跪,五體投地,頭面禮佛足,右繞叁匝,以示最高的敬禮。
在《中阿含.食經》(第十一)中佛指出這些相關的連鎖因素,展轉達到涅槃解脫:「具善人已,便具親近善知識;具親近善知識已,便具聞善法;具聞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護諸根;具護諸根已,便具叁妙行;具叁妙行已,便具四念處;具四念處已,便具七覺支;具七覺支已,便具明解脫;如是此明解脫展轉具成。」
若是親近惡知識,那只有去到惡道了。就像提婆達多(Devadatta)的幾個同黨,跟隨提婆達多一起下地獄。
善知識有那些的德行呢?根據《善生子經》所說有:「居士子!四友非友像,當識知。何謂四?一爲取異物(貪得)。二爲言佞(绮語)。叁爲面愛(妄語)。四爲邪教(造惡)。頌其義曰:
取異物之友 言美以順耳
面談爲媚愛 邪教相危殆
斯以非友像 智者則不友
已識當遠離 譬猶出澀道
取異物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貪取彼物,與少望多,爲畏故習,爲利故習。頌其義曰:
夫以取彼物 少與而多欲
畏習與利習 貪人友際然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識當遠離 譬猶出澀道
言佞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宣人之私,自隱其私,面僞稱善,退則興誹。頌言義曰:
好行宣人私 有私而自隱
面從褒揚善 退則議其惡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識當遠離 譬猶出澀道
面愛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說人往短,陰求來過,與之不寶,欲人有厄。頌其義曰:
爲于不可爲 不利造妄語
與而不爲寶 願人厄請已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識當遠離 譬猶出澀道
邪教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以殺生之事勸化人,以盜竊,以淫邪,欺詐之事,勸化人。頌其義曰:
殺生與盜竊 欺詐爲妄語
趣向他人婦 以此勸立人
斯以非友像 智者所不友
已識當遠離 譬猶出澀道
又居士子!有四友,爲仁明欲利人,當識知。何謂四?一爲同苦樂。二爲利相攝。叁爲與本業。四爲仁愍傷。頌其義曰:
與人同安危 攝之以善利
爲厚能業人 哀愍導正道
如斯爲友像 智者所習諷
當與此從事 必益不爲惡
同苦樂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施之以己所寶,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爲忍言。頌其義曰:
與其利己者 有財利亦與
與以家之利 言忠爲忍言
如斯爲友像 智者所習親
當與此從事 必益不爲惡
利相攝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隱,面說善言,還爲弭謗。頌其義曰:
以不宣彼私 己私不爲隱
相見語講善 還則弭誹謗
如斯爲友像 智者所習親
當與此從事 必益不爲惡
與本業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以利業之,以力業之,縱恣谏之,以善養之。頌其義曰:
業之以財利 以力助安之
切磋其縱恣 將養其善志
如斯爲友像 智者所習親
當與此從事 必益不爲惡
仁愍傷之友,當以四事知。何謂四?教勸豎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聞,成其施。頌其義曰:
信戒聞施道 恒以勸化人
如斯爲友像 智者所習親
當與此從事 必益不爲惡。」
2.聽聞正法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28聽法品》裏佛說:「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雲何為五?(1)未曾聞者,便得聞之。(2)以得聞者,重諷誦之。(3)見不邪傾。(4)無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
佛說∶「聞爲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北傳法句經65偈》)聞法不止於今世獲得大利益,並影響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將於後世因聞法的緣故,生起正解脫知見。
聞法是七聖財之一,在《增壹阿含經》裏提道:「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爲七財。」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擁有的七種財富。因這些聖道之財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雜阿含25經》裏佛說:「若聞色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如是聞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說多聞。」多聞是要多聽如何消除對五蘊的執著,生厭離,欲滅盡的寂靜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樂與解脫於生老病死苦,這才是無量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經卷第33等法品1》裏佛說:「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有一人,聞法解其義。彼第二人,聞法不解其義。彼人聞法解義者,於此人最尊第一。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有一人聞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聞法,法不成就。彼人聞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比丘!複有二人。雲何爲二?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分別護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諸人最尊第一。猶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爲第一,無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爲第一,無能及者。」
佛在《相應部5.179》裏說∶「諸比丘!有五種下分結。以何爲五耶
有身見、疑惑、戒禁取、欲貪、嗔恚是。諸比丘!以此爲五種下分結也。諸比丘!爲證知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知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偏盡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爲斷五種下分結,應修習此八支聖道。聽聞正法而能斷除疑惑(vicikicchā),就把五下分結的第一煩惱解決了。有善根者還能一起解決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
3.如理思惟yoniso manasikara
在《雜阿含586經》裏佛陀說:「譬如利劍害,亦如頭火燃,斷除於後身(身見sakkayaditthi),正念求遠離。」一個斷除身見的行者是須陀洹果,至多只會再投生七次到人天道,得證般涅槃,就永斷輪回。如次,修習聖道,斷除諸煩惱,才是一個有正見的修行者的要務。
何謂身見?簡單的說,即是把五蘊的身心當成是“我”或“我的”的邪見。巴利文sakkayaditthi,sa指“可見的”、“存在的”,kaya指“聚集”、“蘊”、“身”,ditthi是“邪見”。意爲“可見的身邪見”。只要我們有身見,我們就必定不能免除苦、以及墮落到惡道的危險。
身見是從眼見到色相時生起,耳聞到聲音時生起,鼻嗅到香味時生起,…
《入流分與入流的道次第 1 親近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