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mmānarati)
兜率(Tusitā)
夜摩(Yāmā)
仞利(Tāvatimsā)
四天王(Catumahārājikā)
人四洲東勝神(Pubbavidehadvipa)
(初地)(Manussa)南瞻部(閻浮提洲Jambudvipa)
西牛賀(Aparagoyanadvipa)
北俱盧(Uttarakurudvipa)
四惡趣阿修羅(Asura)
(Apāyabhūmi)畜生(Tiracchana)
餓鬼(Petas)
地獄(NirayaBhumi)
這界無有物質,無有色法,也無場所。空間大小高底的差別。依果報的勝劣,可分爲四處: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壽量很長,《長阿含》裏記載四處各爲一萬劫,二萬一千劫,四萬二千劫和八萬四千劫。衆生皆是男性,但無男根。在定中的衆生對欲、色等都不起念頭。在十遍(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識)裏,沒有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等色界,只有空及識。
在《經集.大品》第十二經《二種隨觀經》裏佛開示:「依他之異門(指其它方法),亦有二種正隨觀耶?諸比丘!若有人問者,應答彼等:有。然雲何爲二?無色界定遠比色界定更爲寂靜,此是第一隨觀,滅盡定遠比無色界定更爲寂靜,此是第二隨觀,如是正隨觀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
(1)于現世期望得全智(阿羅漢),又
(2)若煩惱之有余時,期得不還(阿那含)之二果中隨一之果。
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師更言曰:色界諸有情,及住無色界,不知滅盡定,是爲再來者。遍知色界定,善住無色界,滅定解脫者,彼等舍死魔。」
因爲無色界雖然有很長的壽命,但最終果報竭盡時,也要死,不得解脫,所以學佛的人要對色界及無色界有正確的認識,若到了色界及無色界,只修禅定,不起慧觀,最終還是要回來。
四無色(arūpavacara)是無色界禅,它的業處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因爲是無色,故勿須依厭離、離欲或滅色,它無有怖畏,它是超越一切的所緣而成就四無色定,這四種定後者較前者更爲勝妙。
1。空無邊處(ākāsanañcāyatana)──修到色界的第四禅,它的禅支是舍和一境性,在無色界禅也同樣具有這兩支,因爲見到色界的過患,于是爲了除去它而對無邊的寂靜虛空作意,若是修地遍至四禅,這時只要舍去遍的曼陀羅而作意「虛空、虛空」,即能安止于虛空所緣。
2。識無邊處(viññaņañcayatana)──因識無邊處比空無邊處尤爲寂靜,且空無邊處依然近于色界禅,因此作意「識、識」,乃至安止于遍滿于虛空的識。
3。無所有處(ākincaññāyatana)──因無所有處比識無邊處尤爲寂靜,且識無邊處依然近于空無邊處,因此作意「無、無或空、空,或遠離、遠離」,這似乎是指思惟識滅盡,實際上是作意于識的無自性,識的空性及遠離于自性。
4。非想非非想處(n”evasaññān”asaññāyatana)──因非想非非想比無所有處尤爲寂靜,且無所有處有近識無邊處之患,于是對非想非非想處以「寂靜、寂靜」來數數作意,這非想是指不能作敏捷的想的作用,非非想是指它仍有殘余的諸行的細妙狀態的存在。
雖然在四無色禅裏只有舍與心一境性兩支,依照其修習的差別而有四無色定,它一層比一層更爲微細和優勝。
非想非非想天再修更勝妙的境界就到了無想天之境,它是對無自性的想與識的舍棄,在此天雖然無想,但想與知或想與受未滅。再修上去就到了最勝妙的想知滅或想受滅,在此想與受滅盡,不起作用。能修到想受滅或滅盡定者,必定涅槃,不再回到叁界來。
在《中阿含.意行經》裏,佛詳細開示生色界和無色界乃至涅槃之法:
佛言:雲何意行生?若有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有尋(Vitakka)與伺(Vicara)),離生喜樂,得初禅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梵身天中。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離生喜樂,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離生喜樂,此二離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初禅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覺觀已息,內靖(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禅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晃昱天(光音天)中。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樂,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樂,此二定生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二禅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離于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室(定),得第叁禅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遍淨天中。諸遍淨天者,生彼住彼,受無喜樂(喜樂已舍),及比丘住此,入第叁禅,受無喜樂此二無喜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遍淨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叁禅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得第四禅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果實天中。諸果實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淨樂,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淨樂,此二舍念清淨樂,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果實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四禅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幹想,無量空,是無量空處(Ākāsāncāyatana)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無量空處天中。諸無量空處天者,生彼住彼,受無量空處想,及比丘住此,受無量空處想,此二無量空處想,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無量空處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無量空處禅定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度無量空處,無量識,是無量識處(Viññānancāyatana)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無量識處天中。諸無量識處天者,生彼住彼,受無量識處想,及比丘住此,受無量識處想,此二無量識處想,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無量識處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無量識處禅定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度無量識處,無所有,是無所有處(Ākincānnayatana)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欲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無所有處天中。諸無所有處天者,生彼住彼,受無所有處想,及比丘住此,受無所有處想,此二無所有處想,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無所有處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無所有處禅定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度一切無所有處想,非有想非無想,是非有想非無想處(Nevasannānāsannāyatana)成就遊。彼此定樂欲住,彼此定樂住已,必有是處。住彼樂彼,命終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中。諸非有想非無想處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無想處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無想處想,此二想無有差別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後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習,如是廣布,生非有想非無想處天中,如是意行生。(修至非有想非無想處禅定者,若死時仍未證將會生此。生到那的境界與禅定境界是一樣。)
複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身觸成就遊。慧見諸漏盡斷智,彼諸定中,此定說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妙。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說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妙。如是彼諸定中。此定說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複受生老病死苦,是說苦邊。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修至滅盡定者,不再受生老病死苦。)
上經所說的是各個色界及無色界諸定的禅支(定的特征),一個行者若修到該定,命終時若未能解脫,就能在死後生到該處。而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的定是滅盡定(nirodhasamāpatti,sanyāvedayitanirodha),那是把一切的感受與想念都滅盡無余的定,這種修定者,不再回來受生死。
在《小部KhuddakaNikaya》經典《如是語》經中第七十二經佛言:諸比丘!此等爲叁出離界。何之爲叁?欲界、出離此爲舍棄;色界,出離此爲無色,所有存在者,已作者,依緣起者,出離此爲滅盡。諸比丘!此等實爲叁出離界。
(叁)四梵住---四無量
它也叫四無量(appamañña),即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它的禅修對象是十方的無量衆生,它被稱爲梵住(Brahmavihara)是因它爲諸梵天神心所常安住之境。以巴利論師所推薦的四種鑒別法來看,即相、特相(Lakkhana)、味、作用(rasa)或任務(kicca)或成就(Sampatti)、現起(paccupatthana)、或體驗方式、近因(padatthana)等直接依靠的近緣來看:
1。慈梵住──慈的特相是利益有情,味(作用)是利益有情,現起是調伏惱害,近因是見有情之可愛。慈無量的目的在于破除瞋恚,它的近敵是貪,遠敵是瞋恚。慈無量不僅對一部分有情而修習,它是對無量之有情境修習,但它只能修到第叁禅,因它與喜相應。如何修到遍滿慈及修慈的利益與功德等是《長部.22大念處經》法念處節討論的。
2。悲梵住──悲的特相是拔除有情衆苦,味(作用)是不忍見他人受苦,現起是不害,足處或近因是見到受苦者無所依怙。它的目的是破除害心;世俗的憂爲其近敵,害爲其遠敵,是故應以無恐怖心而修悲愍。它的修習,它能引申的十一種功德亦如修慈一般。它只能修到第叁禅。
3。喜梵住──喜的特相是喜悅他人成就,味(作用)是無妒嫉,現起是去除厭惡或不樂他人成就,近因是見他人的成就。它修習的目的在于去除厭惡或不樂,若見世俗的喜或憶念它是其近敵,遠敵是不樂。它只能修到第叁禅。
4。舍梵住──舍的特相是對有情維持中立的態度,味(作用)是平等的對待有情,現起是瞋恨與愛著的止息,近因是見業爲所有(業爲各個有情自己所有)。它修習的目的是斷貪,貪的出離,即舍心解脫。愚癡無聞凡夫不見執著的過患,只會口說他們見到色而起舍,但仍不能超越于色,這種世俗無智的舍是它的近敵,遠敵是貪與瞋。它能修到第四禅。
在《如是語》七十叁經中說:諸比丘,由色,無色勝;由無色,滅盡勝。
欲界有衆多欲望,多欲爲苦,出離爲淨;色有定中樂,但出定後煩惱仍未斷,出離爲寂;無色界雖長期在定中,甚至到非想非非想天仍未能脫離輪回之苦,故出離爲妙,滅盡爲樂。
八除入---八除處
這十二甘露門與八除入和八勝處有很大的關系:
佛說:「[諸比丘!]爲證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爲八耶?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爲證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諸比丘!爲證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爲八耶?
一即內有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二即內有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叁即內無色想,外觀少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四即內無色想,外觀無量好醜之諸色,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五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青、青色、青現、青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六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黃、黃色、黃現、黃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七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赤、赤色、赤現、赤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
八即內無色想,外觀諸色,白、白色、白現、白光,得『勝彼諸色而知見』如是之想。」《(增支部.8.)第十七章,放逸》
八勝處---八解脫
佛說:「諸比丘!爲證知放逸,當修習此八法。
諸比丘!爲證知放逸,當修習八法。以何等爲八耶?
即:
一有色而觀諸色。
二內無色想,外觀諸色。
叁勝解爲「淨」。
四超越一切之色想,斷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所謂「空者無邊」,入空無邊處具足而住。
五超越一切之空無邊處,所謂「識者無邊」,入識無邊處具足而住。
六超越一切之識無邊處,所謂「少無所有」,入無所有處具足而住。
七超越一切之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
八超越一切之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具足而住。」《(增支部.8)第十七章,放逸》
法增比丘謹識,澳洲佛寶寺。
《十二甘露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