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講起來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時常講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麼?自己到底是否已發了呢?自己也不知道。我們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發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師教給我們的原則來檢查,我們的心念和行爲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呢?簡單講:如果恭敬衆生爲大衆設想、爲別人設想、尊重別人、供養別人,爲人服務這就是順菩提心。反過來講如果比較顧自己,強調自己個性、習慣、利害,希望別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別人都爲我服務,尊重自己的意見、勝過尊重衆生的意見,甚至希望衆生都爲我犧牲、供養我,這就是違菩提—也就是違反菩提門的心態。當我們順菩提門的時候,自然“我執”的煩惱就會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條件會相應;如果違菩提門,就是在增長“我執”的煩惱,在培養我們自私的執著,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應,六道輪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順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時常比較容易和佛相應,爲什麼呢?因爲要對人真誠恭敬必須要放下自己“驕慢的煩惱”才能夠做得到,要放下“我執”才能夠做得到。所以尊重別人的時候就是放下自己,對自己執著較輕,也就是“我執”的病比較輕。看重自己的意見個性、注重自己習慣的人,就是對自己看得重,私心強,也就是“我執”的煩惱較重,這是病較重、業障重、輪回的危險性大,並不是好現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會比較輕慢衆生,輕視怠慢衆生,當然沒辦法好好度衆生,這就違反了菩提心—“衆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
檢討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願
我們曾經說過: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們往生西方信願的應用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種種的想法、行爲、習慣到底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自己要時常觀照反省,如果是違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絕對和佛不相應的,也不值得去堅持培養。我們要隨時注意修正調整,才不會違背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願,才不會辜負我們這一輩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對我們往生西方有幫助的好習慣,才值得堅持用心去培養。
好習慣幫助臨終往生順利的實例
下面要爲大家說一件真實的事情,幫助了解習慣對往生的影響: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是大約五十幾歲的婦女,她的癌侵犯了腦部,所以有一腳一手不靈活,講話也時常講不出自己想要說的意思,心想要說“東”,嘴卻不聽指揮說出“西”,十分苦惱。有一天我去查房的時候,一進入病房,就向她合掌說:“阿彌陀佛”,她就馬上用“能動的那只手”、牽“不會動的那只手”起來要合掌。她的嘴也好像要講“阿彌陀佛”,但是都講不出來,一直說一些日本話,講一連串的日本話,她也知道她自己講得不對,就快要哭出來,覺得很傷心、很懊惱。我才體會到要念“阿彌陀佛”念對,也不是那麼簡單。當時我安慰她說:“你的心想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會知道的。念佛是“心”念最重要,你的心真正想佛就好了!”她聽了掉眼淚,我雖然這樣安慰她,但是設身處地去體會,她念佛念不出來的心情,一定很難過,我也覺得非常心酸。那個時候,院方忽然廣播,叫我去總機有人要找我,我跑下去看,竟然是有叁位師父要找我,我一看到是師父,就很歡喜地向她們敬禮,不過現在想起來也很慚愧,因爲當時我完全都沒有請問師父,到底有什麼貴事來找我,只有趕快請求師父去看這位病人,去幫助她念佛,那叁位師父也很慈悲,就馬上跟我一起去病房看她。一進入病房,那位患者一看到師父來,忽然間她就合掌念出“阿彌陀佛”,念得很准確了!原來這位病人,以前也很喜歡去寺廟,她看到師父都有念“阿彌陀佛”的習慣,結果在她臨終本來念佛念得不對、念不出來的時候,一看到師父,她的好習慣就現前,就能夠念出正確的“阿彌陀佛”,說起來也很奇怪,她自從念對一句以後,就能夠一直正確地念下去,我看了非常歡喜,她自己也很歡喜,歡喜得流下眼淚,一直感謝阿彌陀佛。那叁位師父看過她,安慰鼓勵一番之後就說要回去了。因爲那一天叫我的病人很多,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叁位師父到底是去醫院找我做什麼?可能是佛知道這位病人的心和習慣,特別化叁位師父去幫助她吧?像這種隨時看到師父、看到人就合掌念佛的習慣,就是真正好的習慣,就是幫助我們提起正念,幫助我們往生的好習慣,我們應該時常培養不令間斷。
改習氣,像解大、小便
我們凡夫時常會忘記佛的教導,卻都很珍惜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習慣、想法、個性、脾氣,也很看重親戚朋友,吃飽閑著沒事時對我們的批評,把那些沒有用的東西都當作是寶貝不肯放掉,如果要放下就好像很舍不得的樣子。如果有一天自己想開,想到要改,要放下,又會想:不能一下子放完,要“漸漸地”放下,“慢慢地”放下。祖師很直截告訴我們這樣是“沒有了期”的!其實我們那些見解、個性、脾氣,也只不過像大小便在肚子裏面一樣,也沒有什麼用處,也沒什麼價值,若不放掉,放久了也只有增加痛苦、生病而已。您想,解大小便難道不能一次就解掉,難道須要漸漸地解,又慢慢地解,一次解一點,保留一點,久久才解完嗎?我們要改習慣、改習氣難道要分一年,漸漸地改,一次放下一點兒,又保留一點兒,這樣慢慢放下、漸漸地放下嗎?我們如果肯聽佛陀的話,把我們肚子裏面不好的東西放掉,就能夠得到清淨、輕松、快樂。我們如果要堅持“那些大小便是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是自己製造的。”就很愛保留,舍不得照佛陀的話放掉。其實,再舍不得也不可能讓我們堅持多久,堅持到死亡那一天,不但沒有用的大小便要放下,連這一向我們寶貴的身體也一樣要放下。所以現在放下是現在得到輕松,您如果打算幾年後才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多背幾年,無法享受內心的輕松。如果您要等到下輩子,才慢慢地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辛苦好幾輩子。
習慣會形成牽引力,支配我們
假如一個人曾經對不起我們,我們可能就會看他不順眼,想起他就有氣,甚至看到他就一把火,很想開口罵他,于是就把阿彌陀佛先請到一邊,開始供養“火氣神”,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忘得一幹二淨!爲什麼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管不住,要放他去生氣?又讓他氣得養成習慣,難道我們就是怒氣的奴隸,不是自己的主人嗎?我們平常如果養成這種習慣,臨命終時,就會很危險,爲什麼呢?因爲習慣養成以後,就有一種很大的力量會牽引我們。試想我們平常是用那一只手端碗、那一只手拿筷子、那一只手寫字,甚至晚上睡哪一張床,頭向哪一邊都有“習慣”。我們每一天都在受習慣的支配,遇到情況,自然就照著我們的習慣去做。都不用想,習慣和習氣就自動會冒出來先控製我們。我們和人相處,也常受習慣、習氣酌支配。有些人,你跟他見面都經常很有禮貌、很溫和,那也會變成習慣。有些人,你一看到他就嫌東嫌西、怪東怪西,好像他什麼都不合你的意,這種態度,也會變成習慣。有好多父母,對孩子有這種習慣,一看到孩子就從頭嫌到尾。有很多夫婦、朋友在一起也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高興。但是最受影響的其實是自己。不但給自己人生製造障礙,也製造往生的障礙。
習慣在臨終時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她爲我上了一課,不但是有關戒律的一課,也是啓示“習慣影響我們往生”的一課。她是一位五、六十歲的“歐巴桑”,平日很講究服裝打扮,甚至連住院做放射治療,只是由醫院的叁樓到地下室,她也一定要化妝、擦口紅、拿鏡子照滿意了才下樓,她的癌蔓延到骨頭,一只手骨折了,她也還要用另一只手來擦粉、照鏡子。儀容、服裝端正整潔,令人看了有清爽的感覺,這本來是不錯的。但是,這強烈執著的習慣,在她臨終時,發生什麼影響呢?
當時我勸她念佛,她很恭敬歡喜念佛,而且她知道自己病很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交待我爲她助念。而因爲我們醫院沒有助念的場所,所以她事先轉到佛教“菩提醫院”,方便臨終助念,我下班之後再去菩提醫院陪她念佛。有一天她半昏迷,我在旁邊念佛,她偶然也會清醒出聲念。忽然她說:“要來去西方,快快來去,不走不行(臺語)。”然後她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忽然間卻變成念“阿彌陀粉”,還說:“粉,就是擦粉的粉!”平常她那個化妝擦粉的動作又表現出來。我看了就提醒她說:“我們要去西方不必擦粉,去西方大家都和佛一樣,金色莊嚴放金光,比擦粉還好,快念阿彌陀佛!”她聽了就再念阿彌陀佛,但是一下子又念成“阿彌陀花”,還說:“花就是插花的花!”同時還作“在頭發上插花”的手勢。我再次提醒她,她就又念佛。但是忽然間,她又說:“啊!我也沒穿鞋”,我向她說“西方黃金爲地很清淨,不必穿鞋”,她才又念佛。
這位患者的示現讓我了解,佛在“八關齋戒”中有一條,“不香花鬘莊嚴其身”的戒條,意思是不用香水或各種化妝品,及珠寶裝飾品,種種花樣來打扮裝飾這個身體。佛教我們練習不必追求外表虛假的裝飾,要開發內心真實的美德莊嚴。我們對“自我”執著已經夠重了,修行放下、減輕都來不及,實在不必再去加強啊!
一個人如果習慣化妝,一輩子培養這種習慣,臨終的時候它也會冒出來,念佛也會念錯,因爲習慣會産生力量!您看我們平常怎麼穿衣、穿鞋、怎麼刷牙,都有習慣的力量,不必想,它自然表現出來。所以佛製的戒律就是在幫助我們—平常就放下不必要的習慣,放下錯誤的追求,以免臨終生障礙。像這樣,心一面想佛又一面想擦粉、插花,嚴格說來這不單單是“佛號念錯”的問題,是內心的“願”有問題—“願”不夠真切。到底你是願生極樂呢?還是願意輪回來化妝擦粉呢?
真正有願…
《毛毛蟲變蝴蝶—缺陷變寶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