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毛毛蟲變蝴蝶—缺陷變寶蓮▪P8

  ..續本文上一頁要往生的人,自然會放下這些不相幹的習慣,自然沒興趣追求。願生極樂的人只需用“阿彌陀佛牌”的化妝品,美化內心,令心喜悅、真誠,不會“迷失佛陀”,而能夠開發佛性,這才是“MAX Factor”。

  習慣障礙往生的實例

  下面要講一件真實的事情,來和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內心如果有生氣、怨恨的一口氣就要趁早放下,因爲現在不放,到臨終不放下也不行,爲什麼要抱到那個時候呢?我們“一看到不順眼的人、事,就想要罵”的習慣,也要趁早放下,否則到臨終就會受到習慣的牽引,失去往生西方的機會。

  我在腫瘤科服務的時候,曾經看過一位肺癌的病人,她是大約六十幾歲的婦女,在她病況很嚴重的時候,連續有兩個月的時間,完全不能躺下睡覺,一躺平就會喘不過氣來。我看她很痛苦,就勸她念阿彌陀佛,她在很痛苦當中,也很發心念佛,希望能夠早日解脫,去阿彌陀佛的世界。在快過年的時候,她的病情轉壞了,就要求我請一些蓮友來助念,助她去西方。那天我看病情已經危險了,就請蓮友爲她念佛,想不到大家集合來念佛,念到一半時,忽然間有一位年輕人喝醉酒,闖進她的房間,我本來是背向門,沒注意到後面的變化,也沒看到那個人走進來,只看到面前這位病患,她本來是在念佛,忽然間好像很生氣,眼睛瞪得大大的,又舉手起來指著對面,好像開口要罵人的樣子,就在這個她要罵還沒罵出來的時候,正好斷氣了!原來闖進來那個喝醉酒的年輕人是她的兒子,這個兒子很早就離家放蕩流浪,她的內心一直氣這個孩子,真想要當作沒生過這個孩子,所以她從來不曾向我提起,我也不知該預先提防,也沒先勸她趁早放下想開。她對兒子的心態,一直是“厭而不離”(討厭又一直去想),常想起就氣,那裏曉得在最後一刹那,竟然是這個兒子現前,她一看到他,就把佛丟掉了!以前的憤怒,和“一看到他就罵”的習慣都現前,不由自主就舉手起來指著他還想要罵他,當時雖然有那麼多蓮友在旁邊爲她念佛,她也一樣,氣起來控製不住!周圍雖充滿念佛的聲音,但她忽然間好像一點兒都聽不見,只剩下怒氣。真可惜就在那個時候斷氣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萬劫難遇的佛法救度,就此錯過!這位病患菩薩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警惕!讓我們了解“習慣”的牽引力。

  趕快自我反省

  我們可以反省:平常我們是不是旁邊雖有念佛的聲音,我們也一樣會生氣?甚至也會“專心”去想一些懊惱的事情,都沒聽到佛號(沒有用心恭敬地去聽佛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煩惱的力量比念佛的願力更強,所以我們會失敗。我們想想看,是誰叫你愛煩惱勝過愛念佛呢?是誰叫你願意生氣,勝過願意往生呢?我們如果甘願留在這個世界繼續和人理論、計較,不甘願去西方過快樂的日子,阿彌陀佛也只好順我們的意啊!爲什麼佛與聖衆現前我們不看,偏要盯著仇人看?爲什麼佛聲不聽偏要聽雜音?我們自甘墮落,和穢土、仇恨相應,不與淨土、佛聲相應,佛也只好十劫又十劫地等下去。

  往生與否,該讓誰決定?

  其實臨終的時候,什麼冤仇人現前,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遇到他,自己是什麼心念現前?是不是自己可以作主?我們先想清楚:要往生、不往生,到底是我們自己作決定,或是讓他決定?冤仇人現前,我們也是一樣慈悲念佛,不要讓他拖下去生氣,自己若堅持把佛再念下去,冤家仇人現前也沒有影響啊!我們管好自己,不要讓壞習慣、惡念頭現前就好了,這就是我們平時須要用心鍛煉的地方,鍛煉做自己的主人,鍛煉要往生快樂成佛由自己決定!一天念多少聲的佛,這並不困難,而且念佛的數目,其實並不是往生的條件。我們應鍛煉自己在動心生氣的關頭,可以靜下來念十聲佛,才是更重要的,才是真正有願想要去西方。否則的話,就只好留在這個世界繼續生氣了!只好繼續作生氣習慣的奴隸了!

  放下愛、憎,享受清淨喜樂

  爲什麼我們看一個人都不順眼、很討厭,又很愛去看他,看得讓自己很不快樂,又不往生?

  爲什麼我們不要用這個眼睛來看佛,看得清淨、歡喜、自在往生呢?我們要了解看人會覺得很討厭,這並不是“厭離娑婆”的意思哦!我們詳細看祖師的開示:“厭離娑婆”是厭離我們自己內心不好、不清淨的念頭,並不是去討厭別人、看人不順眼;會有這種念頭就是我們心胸狹窄,慈悲又不夠,才會看人不順眼。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句很重要的開示,我們一般人都以爲討厭和貪戀是相反的,其實討厭就是貪戀,是一種反面表現的貪戀—因爲先有某種的貪戀,但是情形不如意,所以生起反面的心情就叫作討厭。比如前面所講那位病患菩薩,她本來一定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對她的孩子有貪戀的心、有要求,所以當她的孩子不能夠如意時,她才會生起討厭、生氣的心。如果是別人的孩子,她就沒有要求,沒有貪戀,再不好她也不會費心去討厭,也不致于氣得在往生的時候影響她。我們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平時要下功夫,先仔細來檢討自己,我們如果不動心、不貪戀的事情,應該會覺得很平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如意。如果我們曾動心去在意、貪戀,才會有不如意、討厭的心。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願,是放下自己內心這些貪戀、討厭,放下“忽愛忽憎”、“由愛變恨”或“又愛又恨”等種種不清淨的念頭,才是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

  委屈變自在—一樣境界,異樣心境

  遇到什麼事,都是阿彌陀佛在考試

  有一次恰好有一段假期,叁位蓮友就討論要一起去清境農場度假,大家一大早不須鬧鍾叫,自己就起床准備便當,帶著點心、飲料,就非常快樂出發了。一路一面吃早餐,一面想著農場那麼美好的風景,大家心情非常愉快!他們一面開著收音機,收聽電臺講佛法的節目,更覺得自己是一個精進又法喜充滿的修行人。

  忽然間,一部卡車猛地由旁邊駛過去,那位司機又探頭出來罵說:“少年仔,你是剛學開車嗎?技術那麼差也敢開上路!”然後又對他們吐了一口槟榔汁,放一陣烏煙揚長而去。那位開車的蓮友,忽然間被人家罵,不禁生起懊惱,心想:我已經開車開二十年,怎麼說我剛剛學!我開得好好的,是他亂撞,還反過來罵人,真是沒道理!想起來心頭就一團烏雲。本來很歡喜的心情,好像被潑了一盆冷水,想著那個人的無理取鬧,連廣播節目也沒心情好好聽清楚了。

  另外一位蓮友就說:“那個人可能是昨晚沒睡覺,早上又被老板罵,心情不好,我們念佛爲他祝福一下,免得他一路危險!“阿彌陀佛”。”

  還有一位蓮友本來是在吃“壽司”,看這個情況也說:“像這種人根本就是違反交通規則嘛!警察也不管,實在沒意思,看了令人火氣上升。真是五濁惡世多惡人!”一人一句一直批評下去。本來法喜充滿的心情就變調了。精進、聽佛法的發心,也漸漸丟了......心中一旦充滿了一件突然發生的不如意,連清境農場美好的風景也似乎沒那麼吸引人了。

  順境考

  忽然間他們又看到外面有賣蜂蜜的招牌,因爲其中一個人很愛吃蜂蜜,他就提議說:“我們去買”,大家心想難得出來嘛,所以就幹脆多買幾瓶,買好放在車內,然後話題就轉到討論那一種蜜比較好、比較純正。(又把佛抛在腦後了!)

  逆境考

  說著說著,忽然間發現好像開錯路了,打算下車去問人家,剛剛要停車的時候,後面有一部車,竟然就撞過來,還好沒有完全撞上去。但是車子相碰,難免磨擦,車表面的漆有些損壞,對方就很不高興地下車,很不甘心他新買的車有傷痕,就氣呼呼地說:“你必須要賠償我,否則我不放過你。”那開車的蓮友實在覺得很委屈—一大早就被司機無理罵了一頓,現在他來撞我,又叫我要賠他。啊!這是什麼世界呢?真想回罵他,又想:“我們是佛教徒不可以罵人”,硬把這怒氣壓下來,壓得心頭好像有一塊石頭一樣,眼淚快要流下來,本來很快樂的希望都破滅了。

  另外一位蓮友就向對方說:“照理是你不對,竟然沒道歉,反而叫我們要賠,來來來,我們請交通警察來理論,我這一輩子最不喜歡慣壞惡人,你不要以爲你較凶我就怕你!我是怕好人不怕壞人!”這樣一說大家就越生氣、越冒火,幾乎要卷袖打架。

  另外一位蓮友就勸大家說:“我們在路上相遇是難得的因緣,大家看阿彌陀佛的面上結一個好緣,車子相撞擦傷是難免會發生的事,我們要很歡喜感謝佛力加被我們大家都很平安,我們如果互相體諒互相道歉就沒事了。因爲車子已經擦傷,不管我們多生氣、多心疼,也是要送去修理才能夠回複啊!並不是我們去打官司,車的擦傷就會恢複,我們如果吵架損精神、損和氣,就比車子擦傷更嚴重、更可惜!我們歡喜把車修好,也許比新的更漂亮呢!”

  對方聽了這些話,怒氣就比較平息,掉頭就把車子開走了。

  勿因他人過失,改變自己的快樂和目標

  片刻的不如意,無須在心中延長

  這叁位蓮友上車一看,剛才因爲撞車那些蜂蜜的瓶子竟破掉了,所有的蜜都流出來,全車都黏膩膩。開車的蓮友就搖頭說:“今天實在真倒楣,我不想去清境農場了,一路這麼坎坷!”另外一位蓮友就說:“就是嘛!夠掃興的啦。”第叁位蓮友就再勸大家說:“這只不過是一、二件意外的事,其實世間本來就無常,“無常”應該是意料中的事情,也不能算是意外。我們不管一路上遇到什麼因緣,都不必要改變我們本來的心情和目標。別人要怎麼開車,要怎麼行動都是各人的修養,我們不要爲了別人一時的過失來改變我們的快樂和度假的計劃,我們要照常過我們快樂的假期。剛才只不過是幾分鍾的境遇不如意,我們不要在內心把它延長變成幾個鍾頭,或者變成好幾天,使自己多受苦。我倒覺得方才的廣播節目很好,那才是值得讓我們用心去思惟的。像剛剛那種事情,我們實在不必浪費我們的心念和寶貴的假期去想它,我們要照常念佛去度我們快樂的假日。”

  修行…

《毛毛蟲變蝴蝶—缺陷變寶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蓮飄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