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讲起来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时常讲到“菩提心”这个名词。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否已发了呢?自己也不知道。我们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发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师教给我们的原则来检查,我们的心念和行为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呢?简单讲:如果恭敬众生为大众设想、为别人设想、尊重别人、供养别人,为人服务这就是顺菩提心。反过来讲如果比较顾自己,强调自己个性、习惯、利害,希望别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别人都为我服务,尊重自己的意见、胜过尊重众生的意见,甚至希望众生都为我牺牲、供养我,这就是违菩提—也就是违反菩提门的心态。当我们顺菩提门的时候,自然“我执”的烦恼就会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条件会相应;如果违菩提门,就是在增长“我执”的烦恼,在培养我们自私的执著,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应,六道轮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顺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别人,对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时常比较容易和佛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要对人真诚恭敬必须要放下自己“骄慢的烦恼”才能够做得到,要放下“我执”才能够做得到。所以尊重别人的时候就是放下自己,对自己执著较轻,也就是“我执”的病比较轻。看重自己的意见个性、注重自己习惯的人,就是对自己看得重,私心强,也就是“我执”的烦恼较重,这是病较重、业障重、轮回的危险性大,并不是好现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会比较轻慢众生,轻视怠慢众生,当然没办法好好度众生,这就违反了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
检讨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愿
我们曾经说过: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们往生西方信愿的应用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种种的想法、行为、习惯到底是顺菩提心或者违菩提心,自己要时常观照反省,如果是违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绝对和佛不相应的,也不值得去坚持培养。我们要随时注意修正调整,才不会违背我们要“往生西方”的愿,才不会辜负我们这一辈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对我们往生西方有帮助的好习惯,才值得坚持用心去培养。
好习惯帮助临终往生顺利的实例
下面要为大家说一件真实的事情,帮助了解习惯对往生的影响: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是大约五十几岁的妇女,她的癌侵犯了脑部,所以有一脚一手不灵活,讲话也时常讲不出自己想要说的意思,心想要说“东”,嘴却不听指挥说出“西”,十分苦恼。有一天我去查房的时候,一进入病房,就向她合掌说:“阿弥陀佛”,她就马上用“能动的那只手”、牵“不会动的那只手”起来要合掌。她的嘴也好像要讲“阿弥陀佛”,但是都讲不出来,一直说一些日本话,讲一连串的日本话,她也知道她自己讲得不对,就快要哭出来,觉得很伤心、很懊恼。我才体会到要念“阿弥陀佛”念对,也不是那么简单。当时我安慰她说:“你的心想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会知道的。念佛是“心”念最重要,你的心真正想佛就好了!”她听了掉眼泪,我虽然这样安慰她,但是设身处地去体会,她念佛念不出来的心情,一定很难过,我也觉得非常心酸。那个时候,院方忽然广播,叫我去总机有人要找我,我跑下去看,竟然是有三位师父要找我,我一看到是师父,就很欢喜地向她们敬礼,不过现在想起来也很惭愧,因为当时我完全都没有请问师父,到底有什么贵事来找我,只有赶快请求师父去看这位病人,去帮助她念佛,那三位师父也很慈悲,就马上跟我一起去病房看她。一进入病房,那位患者一看到师父来,忽然间她就合掌念出“阿弥陀佛”,念得很准确了!原来这位病人,以前也很喜欢去寺庙,她看到师父都有念“阿弥陀佛”的习惯,结果在她临终本来念佛念得不对、念不出来的时候,一看到师父,她的好习惯就现前,就能够念出正确的“阿弥陀佛”,说起来也很奇怪,她自从念对一句以后,就能够一直正确地念下去,我看了非常欢喜,她自己也很欢喜,欢喜得流下眼泪,一直感谢阿弥陀佛。那三位师父看过她,安慰鼓励一番之后就说要回去了。因为那一天叫我的病人很多,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三位师父到底是去医院找我做什么?可能是佛知道这位病人的心和习惯,特别化三位师父去帮助她吧?像这种随时看到师父、看到人就合掌念佛的习惯,就是真正好的习惯,就是帮助我们提起正念,帮助我们往生的好习惯,我们应该时常培养不令间断。
改习气,像解大、小便
我们凡夫时常会忘记佛的教导,却都很珍惜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习惯、想法、个性、脾气,也很看重亲戚朋友,吃饱闲著没事时对我们的批评,把那些没有用的东西都当作是宝贝不肯放掉,如果要放下就好像很舍不得的样子。如果有一天自己想开,想到要改,要放下,又会想:不能一下子放完,要“渐渐地”放下,“慢慢地”放下。祖师很直截告诉我们这样是“没有了期”的!其实我们那些见解、个性、脾气,也只不过像大小便在肚子里面一样,也没有什么用处,也没什么价值,若不放掉,放久了也只有增加痛苦、生病而已。您想,解大小便难道不能一次就解掉,难道须要渐渐地解,又慢慢地解,一次解一点,保留一点,久久才解完吗?我们要改习惯、改习气难道要分一年,渐渐地改,一次放下一点儿,又保留一点儿,这样慢慢放下、渐渐地放下吗?我们如果肯听佛陀的话,把我们肚子里面不好的东西放掉,就能够得到清净、轻松、快乐。我们如果要坚持“那些大小便是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是自己制造的。”就很爱保留,舍不得照佛陀的话放掉。其实,再舍不得也不可能让我们坚持多久,坚持到死亡那一天,不但没有用的大小便要放下,连这一向我们宝贵的身体也一样要放下。所以现在放下是现在得到轻松,您如果打算几年后才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多背几年,无法享受内心的轻松。如果您要等到下辈子,才慢慢地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辛苦好几辈子。
习惯会形成牵引力,支配我们
假如一个人曾经对不起我们,我们可能就会看他不顺眼,想起他就有气,甚至看到他就一把火,很想开口骂他,于是就把阿弥陀佛先请到一边,开始供养“火气神”,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心,自己管不住,要放他去生气?又让他气得养成习惯,难道我们就是怒气的奴隶,不是自己的主人吗?我们平常如果养成这种习惯,临命终时,就会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习惯养成以后,就有一种很大的力量会牵引我们。试想我们平常是用那一只手端碗、那一只手拿筷子、那一只手写字,甚至晚上睡哪一张床,头向哪一边都有“习惯”。我们每一天都在受习惯的支配,遇到情况,自然就照著我们的习惯去做。都不用想,习惯和习气就自动会冒出来先控制我们。我们和人相处,也常受习惯、习气酌支配。有些人,你跟他见面都经常很有礼貌、很温和,那也会变成习惯。有些人,你一看到他就嫌东嫌西、怪东怪西,好像他什么都不合你的意,这种态度,也会变成习惯。有好多父母,对孩子有这种习惯,一看到孩子就从头嫌到尾。有很多夫妇、朋友在一起也有这种习惯。这种习惯,当然会引起对方的不高兴。但是最受影响的其实是自己。不但给自己人生制造障碍,也制造往生的障碍。
习惯在临终时的影响
我曾经看过一位患者,她为我上了一课,不但是有关戒律的一课,也是启示“习惯影响我们往生”的一课。她是一位五、六十岁的“欧巴桑”,平日很讲究服装打扮,甚至连住院做放射治疗,只是由医院的三楼到地下室,她也一定要化妆、擦口红、拿镜子照满意了才下楼,她的癌蔓延到骨头,一只手骨折了,她也还要用另一只手来擦粉、照镜子。仪容、服装端正整洁,令人看了有清爽的感觉,这本来是不错的。但是,这强烈执著的习惯,在她临终时,发生什么影响呢?
当时我劝她念佛,她很恭敬欢喜念佛,而且她知道自己病很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就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交待我为她助念。而因为我们医院没有助念的场所,所以她事先转到佛教“菩提医院”,方便临终助念,我下班之后再去菩提医院陪她念佛。有一天她半昏迷,我在旁边念佛,她偶然也会清醒出声念。忽然她说:“要来去西方,快快来去,不走不行(台语)。”然后她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但是忽然间却变成念“阿弥陀粉”,还说:“粉,就是擦粉的粉!”平常她那个化妆擦粉的动作又表现出来。我看了就提醒她说:“我们要去西方不必擦粉,去西方大家都和佛一样,金色庄严放金光,比擦粉还好,快念阿弥陀佛!”她听了就再念阿弥陀佛,但是一下子又念成“阿弥陀花”,还说:“花就是插花的花!”同时还作“在头发上插花”的手势。我再次提醒她,她就又念佛。但是忽然间,她又说:“啊!我也没穿鞋”,我向她说“西方黄金为地很清净,不必穿鞋”,她才又念佛。
这位患者的示现让我了解,佛在“八关斋戒”中有一条,“不香花鬘庄严其身”的戒条,意思是不用香水或各种化妆品,及珠宝装饰品,种种花样来打扮装饰这个身体。佛教我们练习不必追求外表虚假的装饰,要开发内心真实的美德庄严。我们对“自我”执著已经够重了,修行放下、减轻都来不及,实在不必再去加强啊!
一个人如果习惯化妆,一辈子培养这种习惯,临终的时候它也会冒出来,念佛也会念错,因为习惯会产生力量!您看我们平常怎么穿衣、穿鞋、怎么刷牙,都有习惯的力量,不必想,它自然表现出来。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在帮助我们—平常就放下不必要的习惯,放下错误的追求,以免临终生障碍。像这样,心一面想佛又一面想擦粉、插花,严格说来这不单单是“佛号念错”的问题,是内心的“愿”有问题—“愿”不够真切。到底你是愿生极乐呢?还是愿意轮回来化妆擦粉呢?
真正有愿…
《毛毛虫变蝴蝶—缺陷变宝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