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要救你▪P4

  ..續本文上一頁心去體會——一個凡夫面對生死的苦痛、情感和無奈不舍。

  因爲大家不體諒她的心——她覺得很痛苦的事,別人卻好像很輕松說風涼話的樣子,她就很反感!其實以前她常爲人助念,自己也知道要萬緣放下,這道理大家都聽過也會說,但問題是——情感很深、很痛的地方,不是那麼容易放下,這末學自己也有經驗。

  (而其實,只要真能往生西方,由西方放光照顧兒子,比在娑婆更容易!但這個“跳躍”——觀念的扭轉,需要對佛法的深信。)

  奇妙的轉折——由激動回歸信願

  有關上面所說那位蓮友的例子,當她很激動誰都勸不下來的時候,她的女兒很孝順一直拜佛、求佛,後來我的剃度恩師去看她,只說了幾句話,她就回心轉意平靜下來。恩師怎麼說呢?——

  恩師摸著她腫痛的腳,輕柔地對她說:“你這雙腳已經爲衆生走了很多的好路,你的功德回向到哪裏呢?”她忽然間靜下來,回想到自己以前爲衆生奉獻的那份菩提心,含著眼淚回答說:“西方極樂世界。”

  恩師又牽著她的手——那雙手經過一次一次的打針,已經腫脹又充滿瘀斑,恩師問她說:“你這雙手已經爲衆生做了很多的好事,你的功德回向到哪裏呢?”她回答:“西方極樂世界。”(她終于想起了自己以前每天在佛前作課的回向,一念之間她就回心轉意了!)

  恩師就問她說:“那麼我們送你一程好不好?”她說:“好!”于是,在大家的助念聲中,她凝視著佛像念佛,大約十五分鍾就往生了。

  恩師順情而化,善巧的叁言兩語,就把她從激動的情緒,帶回到往生的信願。這其中的奧妙轉折,我們要細心體會。這位蓮友過去熱心爲人助念的善因,終于也感召了自己臨終時的大善緣,幫助自己提起信願。

  所以我們在勸臨終人的時候要將心比心——要細心體會他的感情,看他的程度,我們先要自己反省一下——平常我們對這娑婆世界的“芝麻小事”都有意見,僅僅是別人的意見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都很難立刻就放下自己的意見,一點點“不重要的意見”,都沒有那麼容易放下,何況要放下“所有的”意見?尤其是在臨終——那種最苦、又最舍不得的時候!

  我們可以假想,平常自己正有意見的時候,別人來說:“你萬緣放下,聽我的,念佛!”難道我們肯一聽就放下嗎?就這樣乖乖念起“阿彌陀佛”來嗎?心裏不會嘀嘀咕咕嗎?不會跟他辯論起來嗎?

  由以上的反省,我們可以了解——平常意見多、個性強的人最容易吃虧,臨終危險性很大!平常地位越高,覺得自己越“大”的人,到時候墮落的可能性越大!誰也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斷氣,平常一些“我相”、“我見”都不肯放(就好像不肯解大便一樣),誰敢說臨終一刹那,正好都可以放下呢?

  由反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爲臨終人助念時,要反觀回來,幫助自己提起正念。先由自己反省,將心比心推到臨終人——體諒他跟我一樣,是個無可奈何的凡夫——“身見”一點都沒有破,他還是會痛、會苦的,——而且他會怕死,也和我一樣會舍不得親情;所以,我們不要一去助念,就把對方當成初果以上的程度,不要一去就要讓他“斷惑”!

  事實上,阿彌陀佛的“凡聖同居土”,就是——爲了——像我們這一種又證不了果、又斷不了惑的人而設的。

  所以當我們去助念的時候,無論時間是多麼急迫,都要先順凡情——先順凡夫的感情——先去仔細思惟體諒他的苦處,也要關懷他身體的苦,感同身受,(千萬不要漠不關心,當作無所謂,想想我們自己要是肚子痛或是斷了腿,能夠無所謂嗎?)

  我們關懷他的苦,感同身受,就算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也一定要表達。要爲他求佛救拔,“希望他永遠不要再受苦”,“希望他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這就是“往生”真正的意思)。

  順情而化

  我們都知道,阿彌陀經講極樂世界有很多的鳥,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彌陀要解裏面有一段話解釋:“化作衆鳥何義?”(這是講解經文中“鳥音法利”——就是鳥說法那段。)

  蕅益大師說:阿彌陀佛化作衆鳥,是什麼意思呢?——因爲“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只因爲我們這些凡夫的感情,都喜歡小鳥,叫“凡情喜此諸鳥”;所以阿彌陀佛就順著我們凡夫的感情這樣教化我們,這叫“順情而化”,末學看了這句話非常感動啊!

  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慈父化作小鳥,停在我們肩膀上、停在樹梢上唱歌,你看看迎面飛來一只可愛的迦陵頻伽,那就是阿彌陀佛爸爸變的,只因爲我們這些孩子喜歡小鳥,佛就把他尊貴的佛身變成小鳥。

  這是多麼可愛,何其“無我”的大慈悲,這是“恒順衆生”的極至啊!由此我們就可以體會佛是很幽默、很可愛,心非常的柔軟,他是用多麼可愛的一雙慈眼來看衆生、化導衆生。我們是“舍利弗”——美目鳥的孩子,要學習“乃父之風”順情而化啊!

  助念的時候也是要“順情而化”,就像水能隨方就圓,而成就清潔洗滌的功德,又像雲彩、那水蒸氣的水滴,就算跑到眼睛裏面也不會刺眼。所以我們去助念的時候,可以說不是高姿態的勸導,而是一種請求,要先設身處地交換角色,將心比心,體會臨終的這個人,他的凡情所有的苦衷,先深入他的情,才能夠順情而化。

  然兒,也不能只順情,只順情會墮落!順情還要順勢轉化,才是順情而化,先“順情”——順情疏導他的苦,疏導他的恐怖,然後才“而化”——先“順情”——就他痛苦的地方,轉“而化”入阿彌陀佛救苦救難的大悲。

  即凡心是佛心

  講到這兒,提一件真人真事,幫助大家了解。有一位蓮友,患了末期癌病,臨終將近,他曾對佛教團體熱心奉獻,也曾用功研究佛法,蓮友大衆對他極關心,也很希望他順利往生,所以天天都分班輪流去助念,盡心作臨終關懷。

  他有一個兒子,在國外,因故不能回國,他自知已病危,想起不能見兒子一面,不禁悲從中來,悲不自勝。其實,以他對教理的研究,他也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無須挂礙,他常聞法,更明白臨終要放下兒女私情,一心念佛,然而,還是忍不住,情不自禁思念兒子,悲哀波動。

  蓮友恐他臨終失去正念,誤卻一生大事,就急著勸他“放下那國外的兒子”,有人甚至愛他心切,就跟他說:“現在是什麼時候了?不趕快念“佛”,還在想念“兒子”!趕快萬緣放下,兒子也放下吧!”

  這樣的話,在“理”上,固然是千真萬確的,因臨終念頭一錯,就又要千生萬劫輪回!也難怪蓮友心急勸他,可是——以他當時身心交迫的苦而言,這樣砥砺的道話,對他而言也是大刺激——因爲拂逆了他苦切的情,而引起了大反彈!這就是凡夫“抽刀斷水水更流”的無奈,他情緒大波動,反彈到“不願意聽人助念”的程度,甚至會把來助念的蓮友趕出去!

  其實,他何嘗願意如此呢?只因爲——物不平則鳴——他的苦沒有出路啊!——他不得已的苦衷,沒有人同心體諒啊!對凡情而言,對他沒有體諒之意者的念佛聲,在他聽來總是“頻率不對”的,甚至會聽成是“指責”的聲波,而不是慈悲救度的音聲。

  當時,蓮友擔心他“臨終顛倒”,急找末學去看他。末學是一個修行道上頭破血流的失敗者,一路上,屢戰屢敗,挫敗得已叫喊不出來,才深深了解,凡情欲訴無門,欲奮無力,欲哭無淚,不得已的苦衷,也因爲跌得很痛苦,才體會——“彌陀不嫌棄,非扶我不可的慈悲。”是多麼值得感謝!

  末學自己就是個“顛倒衆生”,所以也不覺得他是“顛倒”,只覺得——這是凡人極苦無奈時的“情所必然”,(並非“理所當然”,但幾乎是“凡情所必然”。)而值得大喜的是,在這“凡情”當中,“佛心”並沒有失去,只是隱藏不現而已,故,其實只要一個回轉,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必落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黑暗中。

  蕅祖說——“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凡心,誰不牽挂遠方不歸的孩子呢?)這“即凡心是佛心”,點出淨土法門之大妙處,也給我們處理這事很好的指示。

  末學和他一起關心他遠方不能歸來的孩子,然後告訴他:“由您這麼疼愛孩子,就知道您一定是位慈愛的父親,以您的心境,一定最能了解——阿彌陀佛大慈父的心,您一定最能了解彌陀慈父惦念我們,疼愛我們的心!”他聽了靜下來,眼裏含著淚水,刹那間,他已回心到“阿彌陀佛”了。

  水泡與大海,本不相隔,凡心與佛心,也本不相隔,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即凡心是佛心啊!由“凡夫”牽挂孩子的心,其實一念當中,就可以跳到“佛”的大慈大悲,這一念,念已在“佛”了,這一念,小水泡已擁抱大海了!蕅祖說:“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當然往生的事是很緊急,事情雖然緊急,但是講話不必著急,不必一去、一開口就很緊急說:“你趕快放下!”“你趕快往生!”

  要了解——人通常這樣,你越逼的時候,對方就捉得越緊。就好像小時候的童話:風和太陽在比賽,誰能讓行人脫掉外套?先是大風用力要吹掉行人的外套,風越吹越冷,行人當然就把外套拉得越緊不肯放,風怎麼吹都沒辦法讓他脫掉外套,可是太陽一照,行人溫暖了,就自動脫掉外套。

  我們去助念的時候就要先體會,自己平常一些芝麻小事都放不下,何況他一時要放下所有的事!

  臨終人的境界是很難,很不簡單的,所以在勸導的時候,心態和語言都要做一個調整,要將心比心慢慢地轉,不要著急。不要自以爲是“祖師”,一去就道貌岸然,訓人,說些連自己都做不到的話。

  也可憶佛念佛

  講到這裏,舉一件真人真事來幫助大家了解。一位蓮友,臨終前兩叁天,大家爲他念佛,他卻要求要喝咖啡,家人認爲咖啡對身體不好,不願給他,蓮友認爲他不一心念佛,竟要喝咖啡,很顛倒,大家因怕他貪戀咖啡,都不給他咖啡。他覺得連小小一杯咖啡都求不得——更越發想要得到…

《佛要救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