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要救你▪P4

  ..续本文上一页心去体会——一个凡夫面对生死的苦痛、情感和无奈不舍。

  因为大家不体谅她的心——她觉得很痛苦的事,别人却好像很轻松说风凉话的样子,她就很反感!其实以前她常为人助念,自己也知道要万缘放下,这道理大家都听过也会说,但问题是——情感很深、很痛的地方,不是那么容易放下,这末学自己也有经验。

  (而其实,只要真能往生西方,由西方放光照顾儿子,比在娑婆更容易!但这个“跳跃”——观念的扭转,需要对佛法的深信。)

  奇妙的转折——由激动回归信愿

  有关上面所说那位莲友的例子,当她很激动谁都劝不下来的时候,她的女儿很孝顺一直拜佛、求佛,后来我的剃度恩师去看她,只说了几句话,她就回心转意平静下来。恩师怎么说呢?——

  恩师摸著她肿痛的脚,轻柔地对她说:“你这双脚已经为众生走了很多的好路,你的功德回向到哪里呢?”她忽然间静下来,回想到自己以前为众生奉献的那份菩提心,含著眼泪回答说:“西方极乐世界。”

  恩师又牵著她的手——那双手经过一次一次的打针,已经肿胀又充满瘀斑,恩师问她说:“你这双手已经为众生做了很多的好事,你的功德回向到哪里呢?”她回答:“西方极乐世界。”(她终于想起了自己以前每天在佛前作课的回向,一念之间她就回心转意了!)

  恩师就问她说:“那么我们送你一程好不好?”她说:“好!”于是,在大家的助念声中,她凝视著佛像念佛,大约十五分钟就往生了。

  恩师顺情而化,善巧的三言两语,就把她从激动的情绪,带回到往生的信愿。这其中的奥妙转折,我们要细心体会。这位莲友过去热心为人助念的善因,终于也感召了自己临终时的大善缘,帮助自己提起信愿。

  所以我们在劝临终人的时候要将心比心——要细心体会他的感情,看他的程度,我们先要自己反省一下——平常我们对这娑婆世界的“芝麻小事”都有意见,仅仅是别人的意见跟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难立刻就放下自己的意见,一点点“不重要的意见”,都没有那么容易放下,何况要放下“所有的”意见?尤其是在临终——那种最苦、又最舍不得的时候!

  我们可以假想,平常自己正有意见的时候,别人来说:“你万缘放下,听我的,念佛!”难道我们肯一听就放下吗?就这样乖乖念起“阿弥陀佛”来吗?心里不会嘀嘀咕咕吗?不会跟他辩论起来吗?

  由以上的反省,我们可以了解——平常意见多、个性强的人最容易吃亏,临终危险性很大!平常地位越高,觉得自己越“大”的人,到时候堕落的可能性越大!谁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断气,平常一些“我相”、“我见”都不肯放(就好像不肯解大便一样),谁敢说临终一刹那,正好都可以放下呢?

  由反省,推己及人,感同身受

  为临终人助念时,要反观回来,帮助自己提起正念。先由自己反省,将心比心推到临终人——体谅他跟我一样,是个无可奈何的凡夫——“身见”一点都没有破,他还是会痛、会苦的,——而且他会怕死,也和我一样会舍不得亲情;所以,我们不要一去助念,就把对方当成初果以上的程度,不要一去就要让他“断惑”!

  事实上,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就是——为了——像我们这一种又证不了果、又断不了惑的人而设的。

  所以当我们去助念的时候,无论时间是多么急迫,都要先顺凡情——先顺凡夫的感情——先去仔细思惟体谅他的苦处,也要关怀他身体的苦,感同身受,(千万不要漠不关心,当作无所谓,想想我们自己要是肚子痛或是断了腿,能够无所谓吗?)

  我们关怀他的苦,感同身受,就算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也一定要表达。要为他求佛救拔,“希望他永远不要再受苦”,“希望他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就是“往生”真正的意思)。

  顺情而化

  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很多的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弥陀要解里面有一段话解释:“化作众鸟何义?”(这是讲解经文中“鸟音法利”——就是鸟说法那段。)

  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化作众鸟,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只因为我们这些凡夫的感情,都喜欢小鸟,叫“凡情喜此诸鸟”;所以阿弥陀佛就顺著我们凡夫的感情这样教化我们,这叫“顺情而化”,末学看了这句话非常感动啊!

  我们想一想,阿弥陀佛慈父化作小鸟,停在我们肩膀上、停在树梢上唱歌,你看看迎面飞来一只可爱的迦陵频伽,那就是阿弥陀佛爸爸变的,只因为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小鸟,佛就把他尊贵的佛身变成小鸟。

  这是多么可爱,何其“无我”的大慈悲,这是“恒顺众生”的极至啊!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佛是很幽默、很可爱,心非常的柔软,他是用多么可爱的一双慈眼来看众生、化导众生。我们是“舍利弗”——美目鸟的孩子,要学习“乃父之风”顺情而化啊!

  助念的时候也是要“顺情而化”,就像水能随方就圆,而成就清洁洗涤的功德,又像云彩、那水蒸气的水滴,就算跑到眼睛里面也不会刺眼。所以我们去助念的时候,可以说不是高姿态的劝导,而是一种请求,要先设身处地交换角色,将心比心,体会临终的这个人,他的凡情所有的苦衷,先深入他的情,才能够顺情而化。

  然儿,也不能只顺情,只顺情会堕落!顺情还要顺势转化,才是顺情而化,先“顺情”——顺情疏导他的苦,疏导他的恐怖,然后才“而化”——先“顺情”——就他痛苦的地方,转“而化”入阿弥陀佛救苦救难的大悲。

  即凡心是佛心

  讲到这儿,提一件真人真事,帮助大家了解。有一位莲友,患了末期癌病,临终将近,他曾对佛教团体热心奉献,也曾用功研究佛法,莲友大众对他极关心,也很希望他顺利往生,所以天天都分班轮流去助念,尽心作临终关怀。

  他有一个儿子,在国外,因故不能回国,他自知已病危,想起不能见儿子一面,不禁悲从中来,悲不自胜。其实,以他对教理的研究,他也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无须挂碍,他常闻法,更明白临终要放下儿女私情,一心念佛,然而,还是忍不住,情不自禁思念儿子,悲哀波动。

  莲友恐他临终失去正念,误却一生大事,就急著劝他“放下那国外的儿子”,有人甚至爱他心切,就跟他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不赶快念“佛”,还在想念“儿子”!赶快万缘放下,儿子也放下吧!”

  这样的话,在“理”上,固然是千真万确的,因临终念头一错,就又要千生万劫轮回!也难怪莲友心急劝他,可是——以他当时身心交迫的苦而言,这样砥砺的道话,对他而言也是大刺激——因为拂逆了他苦切的情,而引起了大反弹!这就是凡夫“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他情绪大波动,反弹到“不愿意听人助念”的程度,甚至会把来助念的莲友赶出去!

  其实,他何尝愿意如此呢?只因为——物不平则鸣——他的苦没有出路啊!——他不得已的苦衷,没有人同心体谅啊!对凡情而言,对他没有体谅之意者的念佛声,在他听来总是“频率不对”的,甚至会听成是“指责”的声波,而不是慈悲救度的音声。

  当时,莲友担心他“临终颠倒”,急找末学去看他。末学是一个修行道上头破血流的失败者,一路上,屡战屡败,挫败得已叫喊不出来,才深深了解,凡情欲诉无门,欲奋无力,欲哭无泪,不得已的苦衷,也因为跌得很痛苦,才体会——“弥陀不嫌弃,非扶我不可的慈悲。”是多么值得感谢!

  末学自己就是个“颠倒众生”,所以也不觉得他是“颠倒”,只觉得——这是凡人极苦无奈时的“情所必然”,(并非“理所当然”,但几乎是“凡情所必然”。)而值得大喜的是,在这“凡情”当中,“佛心”并没有失去,只是隐藏不现而已,故,其实只要一个回转,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必落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黑暗中。

  蕅祖说——“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凡心,谁不牵挂远方不归的孩子呢?)这“即凡心是佛心”,点出净土法门之大妙处,也给我们处理这事很好的指示。

  末学和他一起关心他远方不能归来的孩子,然后告诉他:“由您这么疼爱孩子,就知道您一定是位慈爱的父亲,以您的心境,一定最能了解——阿弥陀佛大慈父的心,您一定最能了解弥陀慈父惦念我们,疼爱我们的心!”他听了静下来,眼里含著泪水,刹那间,他已回心到“阿弥陀佛”了。

  水泡与大海,本不相隔,凡心与佛心,也本不相隔,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即凡心是佛心啊!由“凡夫”牵挂孩子的心,其实一念当中,就可以跳到“佛”的大慈大悲,这一念,念已在“佛”了,这一念,小水泡已拥抱大海了!蕅祖说:“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

  当然往生的事是很紧急,事情虽然紧急,但是讲话不必著急,不必一去、一开口就很紧急说:“你赶快放下!”“你赶快往生!”

  要了解——人通常这样,你越逼的时候,对方就捉得越紧。就好像小时候的童话:风和太阳在比赛,谁能让行人脱掉外套?先是大风用力要吹掉行人的外套,风越吹越冷,行人当然就把外套拉得越紧不肯放,风怎么吹都没办法让他脱掉外套,可是太阳一照,行人温暖了,就自动脱掉外套。

  我们去助念的时候就要先体会,自己平常一些芝麻小事都放不下,何况他一时要放下所有的事!

  临终人的境界是很难,很不简单的,所以在劝导的时候,心态和语言都要做一个调整,要将心比心慢慢地转,不要著急。不要自以为是“祖师”,一去就道貌岸然,训人,说些连自己都做不到的话。

  也可忆佛念佛

  讲到这里,举一件真人真事来帮助大家了解。一位莲友,临终前两三天,大家为他念佛,他却要求要喝咖啡,家人认为咖啡对身体不好,不愿给他,莲友认为他不一心念佛,竟要喝咖啡,很颠倒,大家因怕他贪恋咖啡,都不给他咖啡。他觉得连小小一杯咖啡都求不得——更越发想要得到…

《佛要救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