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處世之瑣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則曆“事”千萬,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爲恭敬中求,是一種方法,是間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執煩惱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並不是透過“恭敬求”,另外去獲得什麼佛法。因爲障礙我們成佛的,根本不是別人、別事,而是自己內心的妄想、執著,這點佛在初成道時,已經揭露,而“執著”中最根本的,就是我執—自我種種見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執著,産生自我保護、自私的貪、嗔、癡、慢、疑。所謂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這些執著。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謙卑求的,必然還有驕慢、自大、自我保護等我執的烏雲障住,這些烏雲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開顯。
印祖說的幾分恭敬得幾分利益,這並不是說,透過恭敬去求,很久以後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當下舍“我執”之烏雲,必然同時透出佛光。能將十分的傲慢、我執烏雲都舍掉,自然當下透出十分佛光,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謂恭敬中求,當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癡的能力。能求自己發出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現,所謂“誠于中,形于外。”菩薩戒,教我們,對不懂的佛法,要正觀,正向,承認自己盲無慧目,以正確態度,仰信如來,恭敬求法,學習。不精進習學,也是違反戒律精神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念佛好像很容易,但如果缺乏“恭敬中求”這份心力,可能所發射的心念電波,會有很大偏差,不能進入佛頻道。就如射箭不難于發射,難于中靶,只要操弓持箭略有偏差,差之毫厘,就失之千裏。
入佛門,未曾恭敬求法
—冤枉耗一生
像這考古題所說,師父教倒穿鞋子時,明明自己不懂道理卻強不知以爲知,自以爲是,就倒穿,亂行一遭,完全不知該謙恭求教其中的理法,這何嘗有“恭敬法?”何嘗有一分“求”法心,如果連一分“恭敬求”的心都不曾有,當然是連一分利益也難得的,如果在佛門中耗了一生,不曾以一分恭敬求法,不曾得一分利益,這不是很冤枉嗎?無怪乎,老和尚用“混沌”二字來形容。末學自己檢討起來,實在有太多“混沌”,虛耗了太多混沌的光陰,而且一直不知不覺自己的混沌,但願以此考古題,喚起自己覺性,不要生生世世泡在混沌中—背覺合塵。
(二)有一種“更加混沌”的弟子......
另外還有一類弟子,老和尚形容是“更加混沌”的。
就是,當師父出這樣考題的時候,他也不知道是考試,于是就很自以爲是地,認爲師父實在太無理,程度又太差!或許他外表不敢表示什麼,但他心想:“哼!這種師父,連鞋子不能倒穿都不知道,竟然還教我要倒穿鞋,做什麼師父嘛,簡直比我還差,這種師父不要也罷,本人這種高材生,才不屑聽你的呢,我從小自己就會穿鞋,穿得比你好,不要你教!”
這樣的弟子,不但不知這是考試,而且,總是不打自招地表現出自己一向的憍慢之心,總是交出一張“本人一向善于輕慢,不知謙恭,不但剛強難化,難調難伏,也不知自己外表無違,好像很有禮貌,骨子裏是又傲又怠慢”。
這樣的答卷,在選佛場上,准備得幾分呢?
這樣的答卷,戒、定、慧,各得幾分呢?
准備往主“懈慢國”?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是“先意承問”。待人處世都是先謙卑低頭,承事請問,然而我們口念彌陀,心行卻大反其道—脖子是鋼築水泥,何嘗效法佛“先意承問”?有時,師父先低頭請問弟子,弟子還愛答不答,甚至還東張西望,愛理不理呢!這種答卷,在選佛場上又准備得幾分呢?這種修“因”和成佛的“果”,根本對不上,這種憍慢的存心、因地,即使很努力念佛,修各種福,充其量,也只能到阿修羅國作國王或公主吧,或者往生“懈慢國”吧!(經上曾示,很多本想往生西方者,都生到懈慢國,不能到西方,如是因,如是果啊!)要往生西方清淨佛國,必須要因果相符啊。
何必考這種“顛倒穿鞋”的題目呢?
有人聽到這裏,實在很疑惑—
乖乖依教奉行,倒穿鞋也不行;
怪師父錯教,我行我素,也(說是憍慢)不行,
那該怎麼辦呢?
有人或者很埋怨—都怪師父太無聊,正法不教,卻教人倒穿鞋!
何以考這種顛倒穿鞋的題目?
—(1)訓練無量覺
—(2)訓練以覺性面對逆境,活用戒、定、慧
我們要了解,世間境界那有一切順心如意,順理無違的呢?我們一生一定會遇到很多無理之事,和不如意之境,也會遇到很多邪知邪見的“惡知識”,老和尚出這種考題,目的就是要教我們—這種時候該怎麼辦;目的就是要訓練我們用清楚明白的覺性去面對、如法處理,訓練戒、定、慧實地起用,把絆腳石也作墊腳石,處處覺悟,用佛性的光明,才是阿彌陀佛“無量覺”、“無量光”之義。否則口念阿彌陀—無量光,而遇境總是無量“暗”(暗昧不覺)這種念佛根本不相應,也就是口念心不念。
—(3)教示念佛與“無量光”覺性相應
往生論上教我們—“隨順名義,稱如來名。”稱念佛名,應該隨順名號中無量光明,無量覺悟智慧......種棱含義,真實修行。這本是老和尚用反面考驗指引我們反省的深刻美意,慈悲。然而,很多弟子是不曾了解師父慈悲的,而且也“不願”去了解,師父考試與教學的旨意,更沒有想學“佛之知見”的動機,只是一味照自己老觀念,老思想,一天過一天。十年前考這題,不會,十年後考相似題照樣不會,可能還是錯在同一個地方,這樣下去,百年、千年還是不會!生生世世,“臨終大考”都是同樣用“無量暗”的心去應考投胎,必然會照路去輪回,不可能突破!老和尚慈悲在日常生活大小事中鍛煉我們用“無量光”的覺性,幫助我們突破老舊迷暗思想,和念佛真心相應。說實在,境界本身沒有好壞。考題本身也沒有好壞,但是應考的各人用心不同,植“因”不同,“果”就會大異其趣。
結果總是—覺者走明路,迷者走暗路。
—(4)教示能“覺知”顛倒,才能“消除”(知迷,才能悟)(不“覺”顛倒,如何“銷”我億劫顛倒想?)
佛在楞嚴經說,如來是“正遍知”,衆生是“性顛倒”,不但一重又一重顛倒,而且從不覺,不承認自己顛倒,而且總是大海水棄之不要,只認一個小水泡自以爲就是全部海潮(喻:“廣大佛性無量光明”棄之不要,只認這肉體迷妄身心,以爲是“我”,迷執不舍)生生世世,未曾發現自己嚴重顛倒—只迷于我執、法執,不要真性,而且連發現都還沒發現,又何以“銷我億劫顛倒想”?
老和尚在啓發(指示)我們回頭來檢討覺察自己的“顛倒”,否則,連有賊都不知道,不用說捉賊了!連有錯都不知,如何修正?連有迷都不知,如何能悟?平時常常“顛倒”,臨終如何“心不顛倒”?
甯在無量暗中,自鳴得意?
不向“無量光”低頭學習?
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用“不覺”去投胎才輪回的。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十劫中佛一直要接我們,而我們總是一直執著在自己迷妄的知見中,困在自己的習氣中,甯可在“無量暗”中,趾高氣揚自鳴得意,不肯向“無量光”去低頭學習。
(叁)臨床考驗中的戒、定、慧—恭敬求法。
恩師開示我們,當老和尚出其不意,突擊考,要她倒穿鞋或顛倒行事時,她怎麼辦—她合掌虔誠跪下頂禮,虛心向老和尚請教其旨,說:“鞋子倒穿,該怎麼穿,怎麼行,弟子不會,求師父慈悲教導—鞋子倒穿該怎麼穿?求師父開示爲什麼要倒穿?”老和尚點頭了。
聆聽恩師這段開示,細細體會其中的意味,不由得深深敬禮這份恭敬求法學佛的心,這不是筆試答卷寫的—“戒定慧是佛法叁學”,而是臨床考驗中的戒、定、慧叁學—
一、師長顛倒說法、甚至(威嚇)反教不如法事,弟子仍然遵佛教戒、保持敬師、敬法之心念、態度,不生絲毫輕師慢教之心,這就是“戒”。
二、當其時,沒有因爲考題怪異離奇,境界違逆而心亂,以致于迷失掉自己學佛之本意與初發心,這就是“定”。
叁、遇境,能判斷邪正,不盲從,不隨波逐流,又能當下以清楚明白的心,恭敬的態度,求明其理,這就是“慧”。
如此,遇境考驗,第一念,第一句話,第一個動作,就流露出戒定慧的學習和平時的用心。
同一師長,同一考題,答案何其不同!
佛學和學佛(紙上談兵,和上戰場)
佛學和學佛不一樣:考“佛學”問答,問叁學是什麼,就寫上“戒、定、慧”這並不難。但用境界考“學佛”,可能就“叁學總休”甚至“總丟”。在順逆境界,真用上戒定慧叁學,才是學佛,否則,都是紙上談兵,不堪上戰場。
有人抱怨,當他再叁犯錯時,師長指正他的口氣不禮貌,不委婉,大言不慚地說:“就算我常做錯,錯都錯了!師父也要很和氣好禮來教我怎麼補救!”這令末學十分驚訝:闖紅燈撞死人,竟然還要罵交通警察對他不夠禮貌委婉,不知自己亂闖亂撞之心,多麼不禮貌,不委婉。這樣的“勇士”,犯過墮地獄,也會怪閻羅王和牛頭馬面對他不夠禮貌委婉吧!這樣的心態,做人都有問題,欠缺了一份慚愧心,學佛如何得利益?
檢討上道場(上學、學佛)的態度
如果一個孩子去上學,都只是帶便當水果去給老師吃,然而卻不肯好好“求學”,老師講課也不谛聽,東張西望,甚至只顧和同學聊天,老師考試也不好好作答交卷,老師交代功課也不作,既不管自己哪裏不會,也不肯虛心請教,甚至不學又妄自批評老師,只愛管同學家閑事,愛和同學到校園玩玩一起吃便當,討論飯菜尋開心,荒廢光陰,這樣的孩子,不但包管會受大人的責備,還可能會被退學!然而當今很多大人上道場目的也只是想帶些食品、水果去供佛僧(帶便當給老師吃)並和道友閑話家常,根本就沒想學佛,沒想修改自己,和上述的孩子上學狀況差不多,而奇怪的是,大人們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上學是如此,必定知道孩子錯了,可能會痛加責罰也不一定,但大人自己以此種態度上道場(上學),卻很難發現自己有問題,很難回頭修正;平時責罵孩子成績不好時,也很少回頭檢查自己各科成績單,這是很可惜的,若把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這樣錯過了,到底是誰能承擔這份過失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
老和尚說:佛法沒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視法,老是把佛法擺在生活之最末—擺在財、色、名、食、睡之後,更擺在“茶余飯後”之後,“人情應酬”之末。把學佛重要性擺在最末後的人,就是末法時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遠是在正法時代的!而從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調的,就是滅法時代的人了!
謹以弘一大師傳中一語供養大家互勉
人身難得,是萬古一瞬的因緣,
佛法難聞,是曆劫不遇的際會,
錯過了,沒有人能承擔這份過失!
《考古變今用—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考古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