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弟子一看,是这么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给猴子吃,就问老和尚说:“这,送猴子吃会不会太可惜了?”老和尚就问他说:“不然给你吃,会不会可惜?”
布施—舍不得?样样可惜?
(检讨自己平等慈悲心)
是啊!“给猴子吃是不是太可惜”,这一句话一说出来就表示,我们的心对众生并没有平等慈悲。好的东西自己用都不会觉得可惜,如果要送给别人,或是送给小动物就觉得很可惜,一块很好的饼干送给蚂蚁吃,也觉得很可惜,舍不得。事实上,我们是不是比一只猴子更虔诚呢?猴子当时供养老和尚的虔诚,我们未必跟得上它!尤其反省自己起心动念时常是自私、为自己,舍不得布施,不肯舍己为人,这真是值得惭愧,不值得供养啊!
※游戏人间出考题
人山人海,为何而来?
当老和尚在世的时候,承天寺可以说经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去拜访老和尚。到底来的人是为什么而来呢?有一天老和尚就笑著对弟子说:“人这么多,我们设法让一些人回去。”弟子就说:“人既然来了,要怎么叫人回去呢?”老和尚笑著说:“我有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鼎鼎大名老和尚
该长怎样,才能如您的意?
我们知道老和尚年纪老了,没有牙齿,是装著假牙。当访客很多的时候,他就故意坐得弯腰驼背,头歪歪的,又把假牙弄出去,流著口水,好像在打瞌睡。大家看到这种情形,都觉得很奇怪,很怀疑—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广钦老和尚吗?怎么会这样呢?看老和尚其貌不扬,也不像一位高僧,大家看了都很失望,没兴趣,都回去了!
不是来求佛法的,
(迷于事相,看外表的)果然都回去了!
老和尚看这么多人走了,就在那儿笑,说:“这些都是来看外表,迷于事相的,也不是真要来求佛法的,果然都回去了。”
我们一般人是—有人来就摆出一副庄严的形象,让人家参观,很怕人家不生恭敬心,批评我们不庄严。但是老和尚真是无我相、无人相。你看他其貌不扬,对他没兴趣,他也不要紧,他很自在,根本不需要人家恭敬他,所以他游戏人间,用各种办法来考验—到底你是来看外表的呢?还是要来求佛法的呢?
※请别误会
请注意,我们说这考古题,目的是要检讨自己参访的动机、态度。知道处处是考题。并不是劝大家学老和尚故意弯腰驼背、流口水。更不是说外表不整的,就是功夫高深,请大家别误会。
※西方钱,要会赚
没脱俗,才感觉别人在刺激(嫌骂)我
心在道,就觉得别人在教导我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状,哭著说,某某人说话都刺激他。老和尚听了就教训他说:“俗气,没脱俗—俗人才会感觉是别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标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为。人家如果说我们不好,就是在帮助我们改进修行,就是送西方钱来给我们赚。结果,人家送西方钱给你赚,你不会赚,还坐在那儿哭,哭说别人给你刺激。”
※一无可取—“憨慢”又“厚性地”(台语)(笨、又脾气大)
为争一口气,宁坚持缺点
十年二十年,还是老脾气
有的人,别人如果劝他要怎么样,他就会赶紧反驳说:“你自己还不是如何如何!你自己做不好还说我!”他为了要赢一口气,宁可坚持自己的缺点,结果十年、二十年过去,还是那样的脾气。这种人是不怕自己不往生,不怕自己没有进步,只怕别人不知道他脾气大、反应快,只怕别人不知道他“我执”很重,随时都要赶紧表现一下。老和尚形容这叫做“憨慢,又厚性地”(台语)—能力差又脾气大。(贪、嗔、痴、慢具足)
本来我们对某一件事,做得比较不好,能力差、笨一点,是不太要紧的,但是如果脾气又大,不堪劝导就发脾气,这样“憨慢,又厚性地”—能力差脾气又大,就没有什么优点可取的了。
到底修行是为谁修?
(别人不好,我就有借口,也不必改好吗?)
别人帮助我们修行改进,没有生感恩的心,反而生气想要反咬人。意思是—别人如果做不好,你就有理由也可以不必改好,到底你修行是为了他修,还是为你自己修呢?
别人如果没有修行,你就有理由跟著不修行,有人很有修持,你为什么不效法他修持呢?阿弥陀佛那么有修持,你不去跟著佛学习,修正自己,只会拿著「别人不够好”,来做自己不肯修正的借口,这有什么用呢?
※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实力的考试
老和尚曾经考过很多弟子这个题目,他老人家并不是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考问答题,然后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严厉,甚至有点威力强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以这种境界来考验,你会怎么办,这才是实力的考试。
何谓倒穿鞋子
所谓“倒穿鞋子”并不单指倒穿鞋一件事,而是代表一切颠倒行不通之事,代表不如理,不如法之事。也许他是教你做一件不该做的事;也许是你要去做一件该做的事,他却不许你如法去做,这就如倒穿了鞋子(把鞋前后倒穿)。
以逆境考戒、定、慧
现在如果考笔试,问我们,什么是佛法“三学”,大家可能都会写上“戒、定、慧”然后沾沾自喜:考这题,我会!事实上,如果用一个境界来考验我们—遇逆境,是否持戒?是否有定?是否有慧?可能我们就会考不及格,甚至考零分。
未发芽,不能求根、茎......花果。
恩师也常考我们这一题—考古类似题,她不会事先宣布这是考试,而且考完之后,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虚心求请教导,去了解自己成绩如何,是否有错,她也不会再三主动来向你宣布成绩,指出错处,教令改正。为什么呢?弟子既无心要了解自己的过错以便改正,那么可以说是尚未发心要学佛,修行(修改错误心、行)等于是还不想上学。(准备逃学浪荡,流浪生死!)弟子既不想学,不想修正,师父如果去教他,再三指正他,他必然会觉得师父处处在找他麻烦,嫌骂他,甚至大生反感,觉得师父很没修养,都在造口业。这样的弟子去教他,反而会使他更堕落。这样的弟子,就是根机不成熟,根机不成熟是无法强教的。只好默默耐心等待,因为连芽都还没发的,求其根,茎,叶,果都太早了。这样的弟子,也许要千生万劫之后才会发心想学,师父也只好先去西方等候时机了。
话说回来,师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么办?
(一)有一种混沌的弟子
老和尚说:“有一种混沌的弟子,师父教他倒穿鞋,他就真的倒穿,也不管倒穿,能不能“行得通”。”老和尚摇头感叹!
何以混沌?
—(1)依人不依法,不知是考试
这类“果真倒穿鞋”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心态—有人是认为:反正是师父教的嘛,有错师父要负因果,我照做就是了!他不了解学佛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师父若真教错,师父当然有不良因果,但是,自己会选择去随顺错误,就是没有智慧,这选择是自心去选的。选择的因果,是要自己负责的。而且,他不了解,这不是教导,这是考试—考你怎么办,考戒、定、慧的实践。因为都不了解,浑然不觉不知,所以老和尚说,这是混沌(糊涂)的弟子。种如此糊涂之“因”,打算得什么“果”呢?用如此糊涂之心,不会投错胎吗?
—(2)不学也不问(跌痛了怪师父)
另外,还有人同样是照做“倒穿鞋”但他是另一种心态—他是“乖乖牌”想法—乖乖照做,他以为师父若错,他跟著师父错,叫做“依教奉行”,叫做“尊重孝顺”。他不知道连儒家孔子尚且责问弟子—“陷父母于不义,孝乎?”何况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讲求智慧,而非盲从。他不了解自己是盲从迷信,还以为自己很乖,会得孝顺奖和老实奖。他也不明白这是考试,所以就交上一张“呆呆盲从”的考卷。有交卷就算了,他根本“不求”明白道理,虽然完全不懂,也不知该谦卑求教。(即不学,也不问),不知佛法从恭敬中求,他会勉强倒穿鞋子去走路,走得很辛苦,如果走不动、行不通、跌倒跌痛了,那时不知会不会怪师父教错?唉,可怜,不知自己学错,竟拿“是非考题”中“非”的题目,去努力实行。师长本是以故意叫弟子闯红灯,来考弟子是不是老实遵守交通规则,弟子却傻傻去闯红灯,还以为自己老实听话!因为有此重重的不解、迷糊,所以老和尚说这叫混沌弟子。当倒穿鞋,跌痛的时候,要怪师父教错是很容易的,而很少弟子会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其实是自己完全没有求法想学的心,也没有虚心谦敬求教的态度,总是自以为是,自以为会了,总是在护著「自我”的面子,轻法慢教,让师长完全没有教导的下手处。
一个人不肯承认自己有过失,有可以改进的余地,就等于认为自己圆满成佛了,这种憍慢心是很严重的,真如老和尚所言,狂憨神抬,抬不退了!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于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须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
《考古变今用—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考古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