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考古變今用—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考古題)▪P5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一看,是這麼大的水蜜桃,竟然要送給猴子吃,就問老和尚說:“這,送猴子吃會不會太可惜了?”老和尚就問他說:“不然給你吃,會不會可惜?”

  布施—舍不得?樣樣可惜?

  (檢討自己平等慈悲心)

  是啊!“給猴子吃是不是太可惜”,這一句話一說出來就表示,我們的心對衆生並沒有平等慈悲。好的東西自己用都不會覺得可惜,如果要送給別人,或是送給小動物就覺得很可惜,一塊很好的餅幹送給螞蟻吃,也覺得很可惜,舍不得。事實上,我們是不是比一只猴子更虔誠呢?猴子當時供養老和尚的虔誠,我們未必跟得上它!尤其反省自己起心動念時常是自私、爲自己,舍不得布施,不肯舍己爲人,這真是值得慚愧,不值得供養啊!

  ※遊戲人間出考題

  人山人海,爲何而來?

  當老和尚在世的時候,承天寺可以說經常人山人海,很多人都去拜訪老和尚。到底來的人是爲什麼而來呢?有一天老和尚就笑著對弟子說:“人這麼多,我們設法讓一些人回去。”弟子就說:“人既然來了,要怎麼叫人回去呢?”老和尚笑著說:“我有辦法”。到底是什麼辦法呢?

  鼎鼎大名老和尚

  該長怎樣,才能如您的意?

  我們知道老和尚年紀老了,沒有牙齒,是裝著假牙。當訪客很多的時候,他就故意坐得彎腰駝背,頭歪歪的,又把假牙弄出去,流著口水,好像在打瞌睡。大家看到這種情形,都覺得很奇怪,很懷疑—這就是鼎鼎大名的廣欽老和尚嗎?怎麼會這樣呢?看老和尚其貌不揚,也不像一位高僧,大家看了都很失望,沒興趣,都回去了!

  不是來求佛法的,

  (迷于事相,看外表的)果然都回去了!

  老和尚看這麼多人走了,就在那兒笑,說:“這些都是來看外表,迷于事相的,也不是真要來求佛法的,果然都回去了。”

  我們一般人是—有人來就擺出一副莊嚴的形象,讓人家參觀,很怕人家不生恭敬心,批評我們不莊嚴。但是老和尚真是無我相、無人相。你看他其貌不揚,對他沒興趣,他也不要緊,他很自在,根本不需要人家恭敬他,所以他遊戲人間,用各種辦法來考驗—到底你是來看外表的呢?還是要來求佛法的呢?

  ※請別誤會

  請注意,我們說這考古題,目的是要檢討自己參訪的動機、態度。知道處處是考題。並不是勸大家學老和尚故意彎腰駝背、流口水。更不是說外表不整的,就是功夫高深,請大家別誤會。

  ※西方錢,要會賺

  沒脫俗,才感覺別人在刺激(嫌罵)我

  心在道,就覺得別人在教導我

  有人去向老和尚告狀,哭著說,某某人說話都刺激他。老和尚聽了就教訓他說:“俗氣,沒脫俗—俗人才會感覺是別人在刺激我。如果是修行人,心放在修道,目標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行爲。人家如果說我們不好,就是在幫助我們改進修行,就是送西方錢來給我們賺。結果,人家送西方錢給你賺,你不會賺,還坐在那兒哭,哭說別人給你刺激。”

  ※一無可取—“憨慢”又“厚性地”(臺語)(笨、又脾氣大)

  爲爭一口氣,甯堅持缺點

  十年二十年,還是老脾氣

  有的人,別人如果勸他要怎麼樣,他就會趕緊反駁說:“你自己還不是如何如何!你自己做不好還說我!”他爲了要贏一口氣,甯可堅持自己的缺點,結果十年、二十年過去,還是那樣的脾氣。這種人是不怕自己不往生,不怕自己沒有進步,只怕別人不知道他脾氣大、反應快,只怕別人不知道他“我執”很重,隨時都要趕緊表現一下。老和尚形容這叫做“憨慢,又厚性地”(臺語)—能力差又脾氣大。(貪、嗔、癡、慢具足)

  本來我們對某一件事,做得比較不好,能力差、笨一點,是不太要緊的,但是如果脾氣又大,不堪勸導就發脾氣,這樣“憨慢,又厚性地”—能力差脾氣又大,就沒有什麼優點可取的了。

  到底修行是爲誰修?

  (別人不好,我就有借口,也不必改好嗎?)

  別人幫助我們修行改進,沒有生感恩的心,反而生氣想要反咬人。意思是—別人如果做不好,你就有理由也可以不必改好,到底你修行是爲了他修,還是爲你自己修呢?

  別人如果沒有修行,你就有理由跟著不修行,有人很有修持,你爲什麼不效法他修持呢?阿彌陀佛那麼有修持,你不去跟著佛學習,修正自己,只會拿著「別人不夠好”,來做自己不肯修正的借口,這有什麼用呢?

  ※師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麼辦?

  實力的考試

  老和尚曾經考過很多弟子這個題目,他老人家並不是事先宣布這是考試,考問答題,然後等你思索答案。他是非常嚴厲,甚至有點威力強迫似地命令弟子,倒穿鞋子!以這種境界來考驗,你會怎麼辦,這才是實力的考試。

  何謂倒穿鞋子

  所謂“倒穿鞋子”並不單指倒穿鞋一件事,而是代表一切顛倒行不通之事,代表不如理,不如法之事。也許他是教你做一件不該做的事;也許是你要去做一件該做的事,他卻不許你如法去做,這就如倒穿了鞋子(把鞋前後倒穿)。

  以逆境考戒、定、慧

  現在如果考筆試,問我們,什麼是佛法“叁學”,大家可能都會寫上“戒、定、慧”然後沾沾自喜:考這題,我會!事實上,如果用一個境界來考驗我們—遇逆境,是否持戒?是否有定?是否有慧?可能我們就會考不及格,甚至考零分。

  未發芽,不能求根、莖......花果。

  恩師也常考我們這一題—考古類似題,她不會事先宣布這是考試,而且考完之後,如果我們自己不去虛心求請教導,去了解自己成績如何,是否有錯,她也不會再叁主動來向你宣布成績,指出錯處,教令改正。爲什麼呢?弟子既無心要了解自己的過錯以便改正,那麼可以說是尚未發心要學佛,修行(修改錯誤心、行)等于是還不想上學。(准備逃學浪蕩,流浪生死!)弟子既不想學,不想修正,師父如果去教他,再叁指正他,他必然會覺得師父處處在找他麻煩,嫌罵他,甚至大生反感,覺得師父很沒修養,都在造口業。這樣的弟子去教他,反而會使他更墮落。這樣的弟子,就是根機不成熟,根機不成熟是無法強教的。只好默默耐心等待,因爲連芽都還沒發的,求其根,莖,葉,果都太早了。這樣的弟子,也許要千生萬劫之後才會發心想學,師父也只好先去西方等候時機了。

  話說回來,師父教你倒穿鞋子,你怎麼辦?

  (一)有一種混沌的弟子

  老和尚說:“有一種混沌的弟子,師父教他倒穿鞋,他就真的倒穿,也不管倒穿,能不能“行得通”。”老和尚搖頭感歎!

  何以混沌?

  —(1)依人不依法,不知是考試

  這類“果真倒穿鞋”的弟子,也有不同的心態—有人是認爲:反正是師父教的嘛,有錯師父要負因果,我照做就是了!他不了解學佛當“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師父若真教錯,師父當然有不良因果,但是,自己會選擇去隨順錯誤,就是沒有智慧,這選擇是自心去選的。選擇的因果,是要自己負責的。而且,他不了解,這不是教導,這是考試—考你怎麼辦,考戒、定、慧的實踐。因爲都不了解,渾然不覺不知,所以老和尚說,這是混沌(糊塗)的弟子。種如此糊塗之“因”,打算得什麼“果”呢?用如此糊塗之心,不會投錯胎嗎?

  —(2)不學也不問(跌痛了怪師父)

  另外,還有人同樣是照做“倒穿鞋”但他是另一種心態—他是“乖乖牌”想法—乖乖照做,他以爲師父若錯,他跟著師父錯,叫做“依教奉行”,叫做“尊重孝順”。他不知道連儒家孔子尚且責問弟子—“陷父母于不義,孝乎?”何況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講求智慧,而非盲從。他不了解自己是盲從迷信,還以爲自己很乖,會得孝順獎和老實獎。他也不明白這是考試,所以就交上一張“呆呆盲從”的考卷。有交卷就算了,他根本“不求”明白道理,雖然完全不懂,也不知該謙卑求教。(即不學,也不問),不知佛法從恭敬中求,他會勉強倒穿鞋子去走路,走得很辛苦,如果走不動、行不通、跌倒跌痛了,那時不知會不會怪師父教錯?唉,可憐,不知自己學錯,竟拿“是非考題”中“非”的題目,去努力實行。師長本是以故意叫弟子闖紅燈,來考弟子是不是老實遵守交通規則,弟子卻傻傻去闖紅燈,還以爲自己老實聽話!因爲有此重重的不解、迷糊,所以老和尚說這叫混沌弟子。當倒穿鞋,跌痛的時候,要怪師父教錯是很容易的,而很少弟子會反省自己的學習態度—其實是自己完全沒有求法想學的心,也沒有虛心謙敬求教的態度,總是自以爲是,自以爲會了,總是在護著「自我”的面子,輕法慢教,讓師長完全沒有教導的下手處。

  一個人不肯承認自己有過失,有可以改進的余地,就等于認爲自己圓滿成佛了,這種憍慢心是很嚴重的,真如老和尚所言,狂憨神擡,擡不退了!

  佛法從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

  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對這句話很熟,但很少人真的體會“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體會佛教導的真義。“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礙)開發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動發心、低頭、謙卑請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來拜托你學。其實佛已經苦口婆心拜托我們覺悟,拜托很久了,佛總是慈悲拜托我們學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們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癡,不肯低頭求之于覺性,所以無法相應。

  佛是開悟證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實在完全不須要我們去恭敬他,即使我們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對他也毫無影響,但是對我們本身有極大的影響。所謂佛法從恭敬中求,並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頭、磕頭,才肯給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單指對佛像,經本的恭敬,是指對一切衆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對種種境界人事時,能深體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覺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軟謙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謙卑,自能在“事”中…

《考古變今用—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考古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要救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