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考古变今用—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考古题)▪P6

  ..续本文上一页,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于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千万,仍不能于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恭敬中求,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么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著,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著”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惑,由自我的执著,产生自我保护、自私的贪、嗔、痴、慢、疑。所谓恭敬中求,就是直接走出这些执著。

  凡是不能恭敬,不能谦卑求的,必然还有骄慢、自大、自我保护等我执的乌云障住,这些乌云不是障他人,是障自己的佛光开显。

  印祖说的几分恭敬得几分利益,这并不是说,透过恭敬去求,很久以后才得利益,而是—能恭敬即是能当下舍“我执”之乌云,必然同时透出佛光。能将十分的傲慢、我执乌云都舍掉,自然当下透出十分佛光,这是自性本有的佛光,不是向外去求。所谓恭敬中求,当然是先求之于自心那份能降伏我慢、愚痴的能力。能求自己发出这份心力,才有恭敬和求法的表现,所谓“诚于中,形于外。”菩萨戒,教我们,对不懂的佛法,要正观,正向,承认自己盲无慧目,以正确态度,仰信如来,恭敬求法,学习。不精进习学,也是违反戒律精神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念佛好像很容易,但如果缺乏“恭敬中求”这份心力,可能所发射的心念电波,会有很大偏差,不能进入佛频道。就如射箭不难于发射,难于中靶,只要操弓持箭略有偏差,差之毫厘,就失之千里。

  入佛门,未曾恭敬求法

  —冤枉耗一生

  像这考古题所说,师父教倒穿鞋子时,明明自己不懂道理却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就倒穿,乱行一遭,完全不知该谦恭求教其中的理法,这何尝有“恭敬法?”何尝有一分“求”法心,如果连一分“恭敬求”的心都不曾有,当然是连一分利益也难得的,如果在佛门中耗了一生,不曾以一分恭敬求法,不曾得一分利益,这不是很冤枉吗?无怪乎,老和尚用“混沌”二字来形容。末学自己检讨起来,实在有太多“混沌”,虚耗了太多混沌的光阴,而且一直不知不觉自己的混沌,但愿以此考古题,唤起自己觉性,不要生生世世泡在混沌中—背觉合尘。

  (二)有一种“更加混沌”的弟子......

  另外还有一类弟子,老和尚形容是“更加混沌”的。

  就是,当师父出这样考题的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考试,于是就很自以为是地,认为师父实在太无理,程度又太差!或许他外表不敢表示什么,但他心想:“哼!这种师父,连鞋子不能倒穿都不知道,竟然还教我要倒穿鞋,做什么师父嘛,简直比我还差,这种师父不要也罢,本人这种高材生,才不屑听你的呢,我从小自己就会穿鞋,穿得比你好,不要你教!”

  这样的弟子,不但不知这是考试,而且,总是不打自招地表现出自己一向的憍慢之心,总是交出一张“本人一向善于轻慢,不知谦恭,不但刚强难化,难调难伏,也不知自己外表无违,好像很有礼貌,骨子里是又傲又怠慢”。

  这样的答卷,在选佛场上,准备得几分呢?

  这样的答卷,戒、定、慧,各得几分呢?

  准备往主“懈慢国”?

  无量寿经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是“先意承问”。待人处世都是先谦卑低头,承事请问,然而我们口念弥陀,心行却大反其道—脖子是钢筑水泥,何尝效法佛“先意承问”?有时,师父先低头请问弟子,弟子还爱答不答,甚至还东张西望,爱理不理呢!这种答卷,在选佛场上又准备得几分呢?这种修“因”和成佛的“果”,根本对不上,这种憍慢的存心、因地,即使很努力念佛,修各种福,充其量,也只能到阿修罗国作国王或公主吧,或者往生“懈慢国”吧!(经上曾示,很多本想往生西方者,都生到懈慢国,不能到西方,如是因,如是果啊!)要往生西方清净佛国,必须要因果相符啊。

  何必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呢?

  有人听到这里,实在很疑惑—

  乖乖依教奉行,倒穿鞋也不行;

  怪师父错教,我行我素,也(说是憍慢)不行,

  那该怎么办呢?

  有人或者很埋怨—都怪师父太无聊,正法不教,却教人倒穿鞋!

  何以考这种颠倒穿鞋的题目?

  —(1)训练无量觉

  —(2)训练以觉性面对逆境,活用戒、定、慧

  我们要了解,世间境界那有一切顺心如意,顺理无违的呢?我们一生一定会遇到很多无理之事,和不如意之境,也会遇到很多邪知邪见的“恶知识”,老和尚出这种考题,目的就是要教我们—这种时候该怎么办;目的就是要训练我们用清楚明白的觉性去面对、如法处理,训练戒、定、慧实地起用,把绊脚石也作垫脚石,处处觉悟,用佛性的光明,才是阿弥陀佛“无量觉”、“无量光”之义。否则口念阿弥陀—无量光,而遇境总是无量“暗”(暗昧不觉)这种念佛根本不相应,也就是口念心不念。

  —(3)教示念佛与“无量光”觉性相应

  往生论上教我们—“随顺名义,称如来名。”称念佛名,应该随顺名号中无量光明,无量觉悟智慧......种棱含义,真实修行。这本是老和尚用反面考验指引我们反省的深刻美意,慈悲。然而,很多弟子是不曾了解师父慈悲的,而且也“不愿”去了解,师父考试与教学的旨意,更没有想学“佛之知见”的动机,只是一味照自己老观念,老思想,一天过一天。十年前考这题,不会,十年后考相似题照样不会,可能还是错在同一个地方,这样下去,百年、千年还是不会!生生世世,“临终大考”都是同样用“无量暗”的心去应考投胎,必然会照路去轮回,不可能突破!老和尚慈悲在日常生活大小事中锻炼我们用“无量光”的觉性,帮助我们突破老旧迷暗思想,和念佛真心相应。说实在,境界本身没有好坏。考题本身也没有好坏,但是应考的各人用心不同,植“因”不同,“果”就会大异其趣。

  结果总是—觉者走明路,迷者走暗路。

  —(4)教示能“觉知”颠倒,才能“消除”(知迷,才能悟)(不“觉”颠倒,如何“销”我亿劫颠倒想?)

  佛在楞严经说,如来是“正遍知”,众生是“性颠倒”,不但一重又一重颠倒,而且从不觉,不承认自己颠倒,而且总是大海水弃之不要,只认一个小水泡自以为就是全部海潮(喻:“广大佛性无量光明”弃之不要,只认这肉体迷妄身心,以为是“我”,迷执不舍)生生世世,未曾发现自己严重颠倒—只迷于我执、法执,不要真性,而且连发现都还没发现,又何以“销我亿劫颠倒想”?

  老和尚在启发(指示)我们回头来检讨觉察自己的“颠倒”,否则,连有贼都不知道,不用说捉贼了!连有错都不知,如何修正?连有迷都不知,如何能悟?平时常常“颠倒”,临终如何“心不颠倒”?

  宁在无量暗中,自鸣得意?

  不向“无量光”低头学习?

  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用“不觉”去投胎才轮回的。

  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十劫中佛一直要接我们,而我们总是一直执著在自己迷妄的知见中,困在自己的习气中,宁可在“无量暗”中,趾高气扬自鸣得意,不肯向“无量光”去低头学习。

  (三)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恭敬求法。

  恩师开示我们,当老和尚出其不意,突击考,要她倒穿鞋或颠倒行事时,她怎么办—她合掌虔诚跪下顶礼,虚心向老和尚请教其旨,说:“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怎么行,弟子不会,求师父慈悲教导—鞋子倒穿该怎么穿?求师父开示为什么要倒穿?”老和尚点头了。

  聆听恩师这段开示,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味,不由得深深敬礼这份恭敬求法学佛的心,这不是笔试答卷写的—“戒定慧是佛法三学”,而是临床考验中的戒、定、慧三学—

  一、师长颠倒说法、甚至(威吓)反教不如法事,弟子仍然遵佛教戒、保持敬师、敬法之心念、态度,不生丝毫轻师慢教之心,这就是“戒”。

  二、当其时,没有因为考题怪异离奇,境界违逆而心乱,以致于迷失掉自己学佛之本意与初发心,这就是“定”。

  三、遇境,能判断邪正,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又能当下以清楚明白的心,恭敬的态度,求明其理,这就是“慧”。

  如此,遇境考验,第一念,第一句话,第一个动作,就流露出戒定慧的学习和平时的用心。

  同一师长,同一考题,答案何其不同!

  佛学和学佛(纸上谈兵,和上战场)

  佛学和学佛不一样:考“佛学”问答,问三学是什么,就写上“戒、定、慧”这并不难。但用境界考“学佛”,可能就“三学总休”甚至“总丢”。在顺逆境界,真用上戒定慧三学,才是学佛,否则,都是纸上谈兵,不堪上战场。

  有人抱怨,当他再三犯错时,师长指正他的口气不礼貌,不委婉,大言不惭地说:“就算我常做错,错都错了!师父也要很和气好礼来教我怎么补救!”这令末学十分惊讶:闯红灯撞死人,竟然还要骂交通警察对他不够礼貌委婉,不知自己乱闯乱撞之心,多么不礼貌,不委婉。这样的“勇士”,犯过堕地狱,也会怪阎罗王和牛头马面对他不够礼貌委婉吧!这样的心态,做人都有问题,欠缺了一份惭愧心,学佛如何得利益?

  检讨上道场(上学、学佛)的态度

  如果一个孩子去上学,都只是带便当水果去给老师吃,然而却不肯好好“求学”,老师讲课也不谛听,东张西望,甚至只顾和同学聊天,老师考试也不好好作答交卷,老师交代功课也不作,既不管自己哪里不会,也不肯虚心请教,甚至不学又妄自批评老师,只爱管同学家闲事,爱和同学到校园玩玩一起吃便当,讨论饭菜寻开心,荒废光阴,这样的孩子,不但包管会受大人的责备,还可能会被退学!然而当今很多大人上道场目的也只是想带些食品、水果去供佛僧(带便当给老师吃)并和道友闲话家常,根本就没想学佛,没想修改自己,和上述的孩子上学状况差不多,而奇怪的是,大人们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上学是如此,必定知道孩子错了,可能会痛加责罚也不一定,但大人自己以此种态度上道场(上学),却很难发现自己有问题,很难回头修正;平时责骂孩子成绩不好时,也很少回头检查自己各科成绩单,这是很可惜的,若把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这样错过了,到底是谁能承担这份过失呢?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

  老和尚说:佛法没有末法,是“人”末法—是人不懂敬佛、重视法,老是把佛法摆在生活之最末—摆在财、色、名、食、睡之后,更摆在“茶余饭后”之后,“人情应酬”之末。把学佛重要性摆在最末后的人,就是末法时代的人。如果是敬佛重法的人,永远是在正法时代的!而从不在乎佛法,甚至和佛唱反调的,就是灭法时代的人了!

  谨以弘一大师传中一语供养大家互勉

  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

  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

  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份过失!

  

  

《考古变今用—广钦老和尚·修行考题(考古题)》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要救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