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雙白鶴馴至廬旁。(梁書)
★明朝有個姓彭的孝子,名叫有源,別號信宇,湖南省益陽縣人,幼年時即虔誦大士經咒,以祈禱雙親長壽,父親常生重病,割臂肉療治,過了十年,父逝世。侍奉母親吳氏,家境貧窮,仍勉力供奉甘旨。崇祯丙子年秋天,母也臥重病不起,又疽穿手掌,痛不能忍。源日夕憂愁思慮,夜間夢見大士面谕,以母壽將盡,若得人肝服之,還可以痊愈。第二天一早起來探視其母,其母正思
羊肝,源自默頌,這是菩薩啓示我的。于是涕泣跪禱,願意剖肝救母,到了深夜又夢見大士暨諸聖衆幢幡現在其前,源即驚醒,汗如雨下,乃洗身頂禮,舉手扪心,約得肺肝所在之處,拿著刀子自刺,痛得幾乎氣斷命絕,待他稍停蘇生,即呼妻前來,令其速煮肝進母,母不知,欣喜爲羊肝,病即霍然而愈。事聞于遠近,無不同聲贊歎。但瘡口未合,大衆爲他祈禱于大士,大士複示夢說,此是孝子肝,收之並不難,惟末世很少仁孝之人,欲出現之于百日,令世人遍觀其孝子至誠所感,孝廉(前已解釋不贅)王文南爲之傳其事實。(賢祯野乘及觀世音持驗記)
★明朝江蘇省吳江縣有位姓吳,單名叫璋的人,當年十一歲時,就喪失了父親,其母陸氏,在永樂癸卯年間,以寡婦被選送內廷。後在宣德丙午年間,隨親王分封廣東。璋即前往尋母,在船艙中設置觀世音像供奉,日夜哀禱,發願必往見母,繼而患痢疾,昏愦之中還呼喚母親不停。遇到蘊空法師,爲他調理得以蘇生,及其抵達廣州,親王已被改封紅右銳州。賓士沙碛,兩只腳都已破裂,臥荒野破廟走廊之間,遇見焦道人施藥一敷而愈。一日又越山過嶺,被蛇齧其腳,暈倒地上,複遇見前次道人以藥塗之而愈。又投宿一孤村,極力拒絕投奔的婦人,逃出門外,雪深數尺,匍匐前進,得入一古廟休息。再遇前次道人安慰他說:“你爲母而忘軀,真是一個鐵漢啊!天不辜負你的苦心,能夠見到你的母親就在眼前。”拿餅給他充饑。到第二天一天亮,他尋著路而前行,行至拂曉,抵達親王府,訪問母親,母親果在,璋屢次請求他的母親歸家奉養;未蒙允許,于是就府東租賃一室,中間書寫“思親”兩個大字,兩旁又貼一對聯雲:“萬裏尋親,曆百艱而無悔;一朝見母,誓九死以何辭。”親王聽到這種誠懇的態度,稱贊其賢慧孝順,乃允其所請。于是彼母子終能得以相聚,人皆爲此乃孝思所感動,然大士變化護持之力,尤彰彰可見。(鞭心錄)
★明朝有個朱德貞女居士,盱江地方人,是益藩輔國常茫第叁個女兒,幼年禀承家庭的教訓,性情至爲孝訓,當年八歲,由父母之命,與儀衛王廷卿之子名叫重賢的訂婚,至十歲時,重賢殇亡,她聽到訃聞,即缟衣素食。自繡大士像供奉,早暮焚香默有所禱。及年到二十歲,有來求婚事的,她始跪告父母說:“女乃王氏婦,自重賢死後我志就決定,不再改嫁。”其父母非常生氣責備,她的意志更爲堅定,並且發誓的說,若不得爲未亡人,只有死而後已,于是絕食自盡。父母驚惶恐怖,不複再爲她議婚了。在天啓辛酉年秋天,時屆重賢的忌日,先叩別雙親,再辭別祖廟,于八月二十九日歸居王家,素衣執杖,舉哀設奠,于是掃除淨室,並皈依叁寶,每晨誦普門品大悲咒;晚間則念彌陀經、往生咒。自此以後一切詩文誓不複讀。凡遇到翁姑父母誕辰和重賢的忌日,必設供禮忏;從早到晚,儀軌不稍松懈。因此他的公姑也爲此感動,傾心茹素,一切衣食奉養,均由其親自操作,視疾問安尤爲勤謹。甲子年間,其父病勢沈重,割腹進藥。父夜夢大士對他說,你以女的孝心,得以延年。病果然痊愈。盱江的人,無不稱頌其孝節。(賢祯野乘及觀世音持驗記)
★清朝有一位姓黃的老頭,是湖北人。爲人笃孝善樂,但家清貧,爲鄉間塾師,年已六十花甲。膝下有一女,時年十四歲,聰慧而賢淑。幼年隨著父親讀書,常繡白衣大士像供奉,禮拜很虔誠。一晚,夢見大士叫她的名字說,嗣姑,你的父親孝義,不應絕後
,我想以你做他的兒子。即以紅丸一枚給她吞下。女覺一股熱氣由胸中往下達。昏迷了七天,突然驚醒起來,已變成一個男孩子的身體了。(萬玉山房筆記)
★清朝有位姓闵,單名叫貞,字正齋的人,籍湖北廣濟,天性純厚誠摯,居住在漢口鎮上,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待他稍爲長大時,見到別人家裏每到歲暮祀奉祖先,懸挂父母圖像致祭,不禁欷噓流淚,痛雙親的遺容不能看見。有謂畫家能有追容寫真之法,求生人眉目口鼻修短肥瘦,相似的可以彷佛得之。然而漢口地方沒有畫得好的,因此他笃志學畫,描神攝色。一年後得著了長康的妙訣朝夕都虔禱于觀音大士像前,謂天下人多如恒河沙數,豈沒有一二人和父母相似的嗎?求菩薩神力,默使其前來而圖之。鄉人皆笑其愚癡。有人和他開玩笑的說,昨天見到有翁媪兩人,提著竹筐,扶著拐杖,和你家父母實在相似。聽說他們有事前往荊州襄陽去了,計算路程可以追趕得上。于是正齋屏息疾走,一日夜間能行二百余裏,雙腳都生了重繭,果然見到了翁媪二人。正齋便請他們兩人一同回到家裏寫真,方寫畢,則翁媪二人突然不見了。鄉中父老看見了他所畫的像,都道很肖正齋的父母,莫不交相驚異歎息,皆謂此爲孝思所感應,可以通之于神明,否則何常有若是之靈異呢?(夢曆襟著)
★清朝有一個孝婦劉氏,是湖北省處縣的人。丈夫外出,婆婆在家得了噎病,醫藥不能治療。于是劉氏割股和粥進奉婆婆,不料吃了就好。但十天後病複發作,劉氏又以股肉丸奉進,雖複痊愈,但是病仍每十余日經常發作。劉氏乃默禱觀世音大士,願以自己身體來代替婆婆的病。醫師中有謂這種病不是凡塵藥石所能醫治,倘若能夠得到人肝一片和在藥裏,病就可以根除了。劉氏深信之,即暗地潛藏著利刀刺破脅下,肝見數寸垂于身外,截斷後于是暈仆不能起來,恍惚之間見到觀音大士撫摸著她的身體說,兒啊!受苦你了。即以丸藥敷上傷口處,于是方蘇醒過來。當時烹煮肝湯進奉婆婆,從此之後病不複發。後來她的婆婆知道劉氏的舉動,常常以手掌護著脅下屢次詢問,她都不敢答複。有一天婆婆薄開來一看,創痕仍然宛在,不勝驚駭惶恐,問其真相,乃具以實告。婆婆失聲大爲恸哭著說,兒媳因爲我病,以至于此,我心何忍。宣傳于外,遠近皆知,前來觀看的人接踵而至,劉氏深深的藏匿不出來。族長陳清于當地李縣長,欲檢驗查視。劉氏不許可的說,我因婆婆病勢沈重.故此不惜于我的余生,並非是希求來表揚的,不必煩勞诘問過去的真僞。縣令不盡肅然起敬。事被大使(比縣長大指知府而言)聽到了即奏請皇上爲之旌表,時乾隆己亥年六月。(異譚可信錄)
★清朝又有一位姓孫名叫複儒的妻室金氏,性情孝順,是江蘇省貳進縣的人。公公樂善好施,金氏將其嫁奁的田地售賣供其費用。年在二十四歲時,丈夫瘍亡,金氏矢志守節。公公重病,金氏親侍湯藥,衣帶不解,六十晝夜不能安眠,病仍不愈,虔誠叩禱觀音大士像前,割腹肉一脔,適值公公想食米團,于是以股肉煮湯和粉做成湯團,公公吃了五個即行安睡。當其醒寤時呼喚金氏,說,我不會死了!我方才見到白衣大士來,告訴我說,你的媳婦孝誠感天,增加你一紀壽命。不久病就好了,壽終七十七歲,恰符合一紀雲雲。(自求集)
★明朝紹興地方有一位姓韓名叫弘儒的人。當他年在四十八歲時,他的妻室金氏在除夕夜夢見死去的婆婆對她說,你的丈夫于明年重九(九月九日)大限已到。金氏恐有傷丈夫的心,不敢言說,惟虔誠祈禱白衣大士像前,以求增加丈夫的壽命。次年春天,韓赴館舍(教書的私塾)路過他的姊姊家,看見有幾個年紀較大的婢女,便很從容的勸告他的姊姊,把她們都嫁出去。一個月之內,皆得以婚配。到了寒食節日後,往訪一宦家子弟,看見茶幾上放著很多的銀錢,韓正色的對他說,你生在富貴家庭裏,應當輕視錢財,樹立道德,爲何貪圖一點小利,做這種刻薄的事情。兄只獲得微薄的利益,而他人受著很大的損失;在他人只損了一點小利,在兄即損了大德,宦家子弟很爽快的拒絕,並發誓從此以後再不接受這種賄賂,端午節歸家,路過一酒館,看見某宦的仆人手中正拿著一件錦袍,講息人命的訟事,百端把持,一語不合,即將錦袍扯毀,欲以激怒主人,韓隨即往谒宦,詳細述說其始末,並指天發誓,宦平素很佩服他的剛毅正直,當責備仆人而遣散之。七夕設宴款待賓客,座中有一位鄉紳,自言清正,某親戚冒勢爭座,某族人冒勢講訟,一一批判揭露,給與被害人,到官府懲罰,舉座中的人,無一不贊歎。惟韓微笑著說,禁止冒勢,固然是好事,然而親族情誼,也不應傷害,何不好言相勸,詳詢是非曲直曉谕大義,而調解雲,豈不兩得其平,兩全其美呢?時鄉紳只得斂容稱善。九月初間門生五人中試前來拜谒,韓對他們說:“各位賢契(對弟子稱呼)已進了一層,宜當更修福德,以求上進,切勿輕言娶妾,而傷了夫妻之情,勿疏遠親戚故舊,致貧交之憾,勿多收買仆從,啓生事之潮,勿過爲奢侈浪費,開妄取之端。”大家都唯唯受教。那一夜他的妻室金氏,又夢見觀音大士對他說,你的丈夫壽終在九月,以他近來勸戒良言,造福廣
大,所以增壽兩紀。待韓重九歸家果然無恙,其妻才對他講述兩次所做的夢,自是彼更加勉勵爲善,後來以明經達理作了縣會,高年而終。(勸戒全書)
★明朝有位王文肅公名錫爵,別號荊石,是江蘇省太倉縣人,他雖然很顯貴,但終身不二色,好行善事,梵宇(指廟宇而言)不論大小,均皆欣喜書寫匾額,一律護持。他到了晚年,命令工人以金銀汁繪大士像,並在像上親手書寫心經一篇,布施給人供奉,不計其數。其子缑山先生單名衡,中榜眼(狀元下第二名),其孫名叫時敏,別號煙客翁,也笃奉佛教,增修世德。每年到天寒
歲暮,他首先倡導平粜官米,兼煮粥施濟貧民。並敦請瓶窖(地名)聞…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