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P24

  ..續本文上一頁頂禮,勒令備裝花梨盒內,迎接進入內官,不久,仍送還寺中保存。(宸坦志余)

  ★明朝常熟地方罟裏村有個老婦人,平常居家持齋念佛很爲虔誠,她的兒子傭工于黃時雨(人名)觀察(官名)家中。在萬曆甲寅年秋天,老婦人年六十五歲病將去世,索新裙不得,命取平常所穿著的舊藍布裙,因潮濕放在中庭曝曬,其裙衣裏有十二幅,須臾之間現出了十二面觀音像,每幅的變相都不同,竹林和鹦鹉各個都極爲生動,經過了一晝夜,老婦人去世了,全村的人也都看見了這奇異的景像。(南海一勺)

  ★南郭地方有位姓顧的名叫善人,因其行善故人以善人呼之,平素虔誠奉佛。于丙申年六月十九日,大士現像于竹廉之上,儀容莊嚴觀看的人太多,不久擾攘過度相忽然不見,善人追慕乃請畫工繪其像供養。(省庵禅師遺書)

  ★藍千秋回龍庵記略雲:江西省宜黃水經博溪、溪北有一洲,在水之中流,縱橫不及一裏四面環水。從前有人從宜黃用船載大士像往城裏,船行至此因重不能前進,于是蔔于像前曰:菩薩想留在此地建造佛刹嗎?果然得吉,裏人構屋供奉菩薩像,地勢本來低凹每逢水暴漲,不能淹及寺址,衆人莫不稱異。(臨川縣志)

  ★清朝順治皇帝初年,海寇阮俊和日本僧伽合謀,將明萬曆四十九年所賜之大藏經載往日本,有山僧法號照中,統率數百人到舟山(地名)苦苦的哀求留下,阮怒曰:你們想得經,當向龍宮水府裏去求,遂裝運往東洋,船行至海面遇著一條大魚擋住幾日,船不能動,阮乃悔過即刻返航,不半日船達道頭,僧衆得此消息歡迎法寶,仍然安藏于殿中。(普陀山志)

  ★清朝康熙叁十年,茶山(地名)寶稱庵有僧法號慧如,因爲大士像損壞出外化募,一個多月沒有布施到,一天深夜不得已就臥于中丞(官名)王公俨齋(人名)門外。是夜夫人夢見一個婦人素衣淡妝,告訴她自普陀來化衣的,夫人告公,公亦得是夢。第二天一早問看門的仆人,知道是大士來托夢,當呼僧入許其重修新像,並送至山中。(普陀山志)

  ★清朝有一僧法號行義,由長安(地名)薦福寺,往定海(地名)普陀山,偕雲水僧衆七人,在天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誠祈禱願見大士慈容。忽然看見洞中現出五色彩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邊並有白鹦鹉像,莊嚴妙好,其他僧所見者種種不一,很久才消失。王漁洋(人名)先生與行義僧于歸途中相遇,因備知其詳細,遂廣爲傳播宣揚。(居易錄)

  ★有位姓吳名叫天章的人說,直隸省滄州人張漢儒,曾患大病,有一次夢見叁位梵僧,以手叁摩其腹病立即痊愈,于是發願敬谒四大名山,到了普陀拜谒大士畢,正想歸時見一老人于洞外掃除因與之相語。老人問曰:你遠道而來不想見見大士嗎?張曰:四千裏外到這裏來能見得大士死亦無憾,然而如何安能見得到呢!老人又曰:但須虔誠祈禱,當有所見。張乃和同輩十余人跪地禱告很久,忽見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來了!衆人注意一看果然見到大士從石壁中出來,唯只能見到側面。又再禱告的說:既然蒙大士現身,願能夠見到大士正面好來頂禮,以便回去摹塑尊像,大士即轉背洞而面海,離衆人不過咫尺,绀發卷髻高顴隆准,穿綠色衣但半身在雲氣中而看不見,大衆歡喜叩頭一舉頭頃,大士進入石壁去了。老人曰:我初來時以得遇大士現身,所以我舍身在這裏,願供灑掃役使,在此很久常常見到聖容,按郎瑛類纂(書名)載有元朝張光弼(人名)普陀山觀世音善財應現詩,古時早已有所記載。(居易錄)

  ★梁朝寶志大士,俗稱之爲志公,當他七歲的時候,皈依鍾山僧法號儉的出家人,專修禅觀,當宋太初年,漸漸發現異迹,梁武帝很恭敬禮遇他,會命張僧綿爲他畫像,志畫面現出十一面觀音像,妙相特別美好或現慈祥或現威嚴,綿不能畫。有陳征虜者,全家事奉志公,乃現真形光耀之相如觀音菩薩,其他尚發現有很多的靈迹,不可以勝記。(高僧傳初集)

  ★唐朝有位名叫僧伽的大師,是西域人,龍朔初年來遊到中國,于安徽泗州臨淮縣信義坊。購得地皮一塊,將樹立標牌創建寺院,在標牌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和金像一尊,上刻有“普照王佛”四個字,于是建造了一座寺院。景龍二年間,中宗皇帝遣派使臣迎接大師進入內廷,尊稱爲國師,不久覓住在薦福寺,時常獨自一人處在室中,室之頂上有一洞孔,經常以棉絮塞住,夜晚就將棉絮拿掉,香煙從頂透出芳馥非常,到了第二天拂曉將洞孔塞住後,香煙仍還繞在頂上。大師平常洗腳的水,人們多拿去當飲料喝,很多無法醫治的痼疾因此都好了。有一天,中宗帝于內殿對大師說:“京城裏附近幾個月來沒有下雨,願大師大發慈悲解決我的憂愁。”大師乃將瓶中的水泛灑在空中,不一會兒甘雨大降,帝甚爲歡喜诏賜所修寺額,大師請以“普照王”爲名,帝想避天後廟的諱名,改爲“普光王”寺。景龍四年叁月二日大師坐化于長安薦福寺內,骨塔現今尚存在臨淮。後來中宗帝問及萬回(當時聞人):“僧伽大師究系何人?”萬回答覆,乃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如普門品經上所說:“應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大師初到長安時,萬回禮谒很是恭敬,大師曾經拍其頭說:“小子何以久留此處,可以去了吧。”待大師遷化後不到數月,萬回也灑然脫化了。大師化迹很多,都記載他的本傳上。(高僧傳叁集)

  ★唐朝有一位姓馬的婦人,出生于陝右(陝西省地帶)此地的風俗習慣多是學騎馬射箭的,不知道有叁寶這個名稱是什麼?在元和十二年間,忽然有個美女提著籃子買魚,人們看她美麗大家都相競娶爲妻室,美女對大衆說:“你們有能夠誦念普門品的人,我就嫁給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能夠誦念的約有二十多個人;後給以金剛般若經,能夠誦念的還有十人,乃更改以法華經,爲期以叁日通通能夠誦念明了的人,僅僅只有馬家的兒子一個人能夠通通誦念完畢,乃具備聘禮將美女迎娶回來,將進門的時候美女稱述有病,請求居住別房,不一會兒便死去了,身體馬上也腐爛了于是將她埋葬,過了幾天,有個身穿紫衣的老僧人來到葬美女的地方,命人啓棺視察唯有黃金鎖子骨而已。于是對大衆說,這是觀音大士憐憫你們業障很重,故特來此垂示方便現身以感化你們的,話一說完即騰空而去了。(觀音感應傳)

  ★唐朝有個和尚法名惠寬,俗家姓楊,是益州綿竹的人,相傳爲觀音十世應身,生來就有異相,隨即聽講經論律一覽無遺,雖有未聽到的經典,凡有疑難前來詢問的,他都能通通答辯。綿竹地方民俗相信外道,經惠寬教導感化,都並能舍邪歸正,瑞應之多真無法可以記載。(高僧傳二集及石門文字禅)

  ★唐朝有個名叫道翊的禅師,當石晉天福四年居住卓庵,在天竺山的西北以草爲衣,以木爲食,高行絕塵,有一天晚上,看見前山峰上有大光燭天如同白晝,追迹進前探視,得到一根異木,乃命匠人刻成觀音大士像來供奉,夜間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雖像已成就,明天有個僧人從洛陽來,隨身攜帶有古佛舍利,你須當面向其請求供養。”到了第二天,果然有個僧人路過,如夢中白衣人所囑,向其請求得到舍利叁顆,納于大士頂門,後來舍利時常發現于頂冠肉髻之上,白光煥發靈異大著。(武林高僧事略)

  ★又在石晉天福年間,僧人道翊(即前道翊禅師)從陝西終南山到武林山內上天竺,結草廬于西峰,看見瑞光發現于前面溪澗間,尋覓得神木一株,高約數尺,乃命姓孔名叫謙的刻工,建造大士像,聖像造成妙相莊嚴白光煥發,夜間無須點列燭光,白晝又能掩太陽之影,遠近人民,無不崇拜信奉。(天竺志)

  ★宋朝杭州地方雷峰寺有位名叫慧才的法師,他于元豐元年叁月間,爲靈芝元照(寺名)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夷約有千余人,傳授菩薩戒時,正在羯摩之際,即作授忏悔等業事之一種宣告式,看見觀音像放光講堂上大爲光明。淨慈寺的法真禅師,別名守一作戒光記,當時書畫家朱元章書寫這篇記,辯才法師刻碑文立石于龍井,皆以垂持久永遠紀念。(佛祖統紀)

  ★宋朝有位姓王名叫琰,幼年時旅居交阯地方(即今之安南),該地有位名叫有賢法師,是一位有道德的僧人,遇見琰授以五戒,並送他觀世音菩薩金像一尊令其供養,琰奉以還都和二弟等均盡力虔誠恭敬,精勤不稍懈怠。後來製度改變將宅毀壞,無屋安放聖像寄存于京師南澗寺中,當時人民競相鑄造錢幣,有盜毀金像以充鑄者,聖像存放寺中已有數月,有一天琰白晝午睡,夢見聖像站立在他坐位旁邊,心中很是奇怪,醒時已天黑了即跑到南澗寺中,將聖像迎接回來,當夜南澗寺中所有十余尊金像,都被盜去不知去向。不久,這尊觀世音金像忽然于黑夜之中大放光明,顯現照耀叁尺許的地方之內,金碧輝煌煥然奪目,琰等兄弟和他的仆役,一同親眼目睹的約有十余人之多。(冥祥記)

  ★元朝未年至正二十年間,杭城地方遭受兵亂,西山寺廟盡被焚燒,聖像不知去向,大衆都共同追思慕念。丞相(官名)康裏公(人名)捐出償金,到處尋求乃于草莽中覓得,于是擇日齋戒,徒步統率僚屬和士庶民衆,前往迎接聖像,自北門關恭迎聖像到安泰平山地方的西天寺中,當時聖像大放光明照耀雲霄,分爲叁道:一道遠屬東方,若朝向普陀山的方向;一道屬上天竺寺的方向;一道則經屬今之西大寺,一時大衆親眼目睹,莫不更加深欽仰。(天竺志)

  ★清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有知府(官名)姓馬公叫柱石的到普陀山,啓建祝厘道場,看到大士放金光大圓光達于清涼山崗,經過很久才消失不見。這兩寺的住持曾經有偈記載這件事實。(普陀山志)

  ★清朝有位姓張名叫明達,是順德地方的人。其母鄧氏不能生育,因此祈禱觀音大士而産子,生産之日滿室發光,長不到五歲而母亡故,其祖母余氏撫養猶如己出之晚子,祖母臨終私下遺留白金數百兩給他,時值戊子年歲饑荒,明達將遺金全部施赈,救濟了不少人免于餓死。有人對其父進讒言,冤枉他私竊家財,明達並不辯白,後來又有人向他乞求,明達以錢已用完無法幫忙,過了一天向他乞求的人死了,明達愧于無法救他,因此願舍身出家博施濟衆。便登上本處的觀音殿哀禮大士,證明加被,即向數百仞的懸崖跳下去,不覺墜在山根石上,穩然坐著毫無損傷,自是持齋發出塵之念。他年十七歲的時候,向他的父親陳請出家,其父生氣責備,他退思不止唯有專心持念大士。複求助于祖父,其祖父面谕其父而俯首應允,然而還有所留難,過了十多天,半夜夢見白衣人來對他說:“佛子你可以走了,勿要辜負這個好時光。”明達馬上起身跑出門外,當時街上的門戶通通洞開,天雨蒙蒙前途莫辨,獨有數只螢火蟲在明達身旁一上一下,明達因此追逐著向前行走,經過約十余裏後天方拂曉,于時投向鼎湖和尚爲他剃度,取法名開诇。居住不久忽患重病,臉上神色都已大變,只要有人見到他都以爲他沒救了。诇唯一心正念,很久很久忽然蘇醒漸漸的好了,知道這全是大士的冥中加被,因此虔誠的請人繪千手聖像事奉,繪像的時候結壇持咒,他每日沐浴更衣,畫像的人以紙兜掩氣,彩色也不用牛膠墨汁,至于紙筆各各都先加以持咒念法。當聖像完成的那天晚上,大放光明,壇外的樹林牆壁都金色晃耀,凡見到的人莫不驚奇贊歎。(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個和尚法名弘贊,當他年十八歲的時候父母俱亡,他聽說持齋能受到冥福,于是斷葷食,後來閱讀“六祖壇經”有所感悟,知道人能成佛于是出家,冀望能夠立身行道以益先靈。每天早晚都必定禮佛懇禱,逢盂蘭會時期亦必追薦。丁酉年春天,以西洋白氈請人繪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聖像,高約七尺,除去皮膠僅用香汁和彩色,仍令繪畫的人每日沐浴更衣,聖像繪成後罄用衣缽資糧,延集僧衆多人,先爲講說大悲忏法宗趣,次乃以叁七日修持禮佛,于是感到大士身放金色之光,手所執青紅二蓮花頻放異彩,所有的人都目睹,異口同聲歎爲稀有。後來凡于像前修持禮佛的人,蓮花上的白光常常湧現,看見的人莫不欣喜發大信心。弘贊再從尋求研究叁藏,編纂傳記,根據他個人所見所聞撰寫成“觀音慈林集”叁卷。(觀音慈林集記)

  ★觀世音菩薩于往劫中,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雖則安住常寂光土,而複垂形實報方便同居叁土;雖則常現佛身,而複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則常侍彌陀,而複普于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謂但有利益,無不興崇,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普陀山者,乃菩薩亦迹之處,欲令衆生投誠有地,示迹此山,豈菩薩唯在普陀,不在他處乎?!一月麗天,萬川影現,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現全月,若水昏而動,則月影便不分明矣,衆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于念時便令冥顯獲益,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則便難蒙救護矣,此義甚深,當看印光文鈔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衆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爲觀世音也,普門者,以菩薩道大無力,普隨一切衆生根性令其就路還家,不獨立一門,如世病有千般,則藥有萬品,不執定一法,隨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處,而點示之,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皆可獲圓通,以故法法頭頭皆爲出生死成正覺之門,故名普門也,若菩薩唯在南海,則不足以爲普矣。(印光法師複麗隱叟書)

  印光法師此段文字解釋觀世音菩薩聖迹甚詳,文筆清晰,意義深長由淺入深,極爲明了,亦頗爲一般人所能了解,故不加譯,以全其真,茲照原文鈔錄,作爲本篇終結,謹附志雲。

  

  

《觀世音菩薩靈感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