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P24

  ..续本文上一页顶礼,勒令备装花梨盒内,迎接进入内官,不久,仍送还寺中保存。(宸坦志余)

  ★明朝常熟地方罟里村有个老妇人,平常居家持斋念佛很为虔诚,她的儿子佣工于黄时雨(人名)观察(官名)家中。在万历甲寅年秋天,老妇人年六十五岁病将去世,索新裙不得,命取平常所穿著的旧蓝布裙,因潮湿放在中庭曝晒,其裙衣里有十二幅,须臾之间现出了十二面观音像,每幅的变相都不同,竹林和鹦鹉各个都极为生动,经过了一昼夜,老妇人去世了,全村的人也都看见了这奇异的景像。(南海一勺)

  ★南郭地方有位姓顾的名叫善人,因其行善故人以善人呼之,平素虔诚奉佛。于丙申年六月十九日,大士现像于竹廉之上,仪容庄严观看的人太多,不久扰攘过度相忽然不见,善人追慕乃请画工绘其像供养。(省庵禅师遗书)

  ★蓝千秋回龙庵记略云:江西省宜黄水经博溪、溪北有一洲,在水之中流,纵横不及一里四面环水。从前有人从宜黄用船载大士像往城里,船行至此因重不能前进,于是卜于像前曰:菩萨想留在此地建造佛刹吗?果然得吉,里人构屋供奉菩萨像,地势本来低凹每逢水暴涨,不能淹及寺址,众人莫不称异。(临川县志)

  ★清朝顺治皇帝初年,海寇阮俊和日本僧伽合谋,将明万历四十九年所赐之大藏经载往日本,有山僧法号照中,统率数百人到舟山(地名)苦苦的哀求留下,阮怒曰:你们想得经,当向龙宫水府里去求,遂装运往东洋,船行至海面遇著一条大鱼挡住几日,船不能动,阮乃悔过即刻返航,不半日船达道头,僧众得此消息欢迎法宝,仍然安藏于殿中。(普陀山志)

  ★清朝康熙三十年,茶山(地名)宝称庵有僧法号慧如,因为大士像损坏出外化募,一个多月没有布施到,一天深夜不得已就卧于中丞(官名)王公俨斋(人名)门外。是夜夫人梦见一个妇人素衣淡妆,告诉她自普陀来化衣的,夫人告公,公亦得是梦。第二天一早问看门的仆人,知道是大士来托梦,当呼僧入许其重修新像,并送至山中。(普陀山志)

  ★清朝有一僧法号行义,由长安(地名)荐福寺,往定海(地名)普陀山,偕云水僧众七人,在天雨中炷香潮音洞,虔诚祈祷愿见大士慈容。忽然看见洞中现出五色彩光,光中有大士立像,旁边并有白鹦鹉像,庄严妙好,其他僧所见者种种不一,很久才消失。王渔洋(人名)先生与行义僧于归途中相遇,因备知其详细,遂广为传播宣扬。(居易录)

  ★有位姓吴名叫天章的人说,直隶省沧州人张汉儒,曾患大病,有一次梦见三位梵僧,以手三摩其腹病立即痊愈,于是发愿敬谒四大名山,到了普陀拜谒大士毕,正想归时见一老人于洞外扫除因与之相语。老人问曰:你远道而来不想见见大士吗?张曰:四千里外到这里来能见得大士死亦无憾,然而如何安能见得到呢!老人又曰:但须虔诚祈祷,当有所见。张乃和同辈十余人跪地祷告很久,忽见洞口有金光,老人曰:大士出来了!众人注意一看果然见到大士从石壁中出来,唯只能见到侧面。又再祷告的说:既然蒙大士现身,愿能够见到大士正面好来顶礼,以便回去摹塑尊像,大士即转背洞而面海,离众人不过咫尺,绀发卷髻高颧隆准,穿绿色衣但半身在云气中而看不见,大众欢喜叩头一举头顷,大士进入石壁去了。老人曰:我初来时以得遇大士现身,所以我舍身在这里,愿供洒扫役使,在此很久常常见到圣容,按郎瑛类纂(书名)载有元朝张光弼(人名)普陀山观世音善财应现诗,古时早已有所记载。(居易录)

  ★梁朝宝志大士,俗称之为志公,当他七岁的时候,皈依钟山僧法号俭的出家人,专修禅观,当宋太初年,渐渐发现异迹,梁武帝很恭敬礼遇他,会命张僧绵为他画像,志画面现出十一面观音像,妙相特别美好或现慈祥或现威严,绵不能画。有陈征虏者,全家事奉志公,乃现真形光耀之相如观音菩萨,其他尚发现有很多的灵迹,不可以胜记。(高僧传初集)

  ★唐朝有位名叫僧伽的大师,是西域人,龙朔初年来游到中国,于安徽泗州临淮县信义坊。购得地皮一块,将树立标牌创建寺院,在标牌下掘得古香积寺铭记和金像一尊,上刻有“普照王佛”四个字,于是建造了一座寺院。景龙二年间,中宗皇帝遣派使臣迎接大师进入内廷,尊称为国师,不久觅住在荐福寺,时常独自一人处在室中,室之顶上有一洞孔,经常以棉絮塞住,夜晚就将棉絮拿掉,香烟从顶透出芳馥非常,到了第二天拂晓将洞孔塞住后,香烟仍还绕在顶上。大师平常洗脚的水,人们多拿去当饮料喝,很多无法医治的痼疾因此都好了。有一天,中宗帝于内殿对大师说:“京城里附近几个月来没有下雨,愿大师大发慈悲解决我的忧愁。”大师乃将瓶中的水泛洒在空中,不一会儿甘雨大降,帝甚为欢喜诏赐所修寺额,大师请以“普照王”为名,帝想避天后庙的讳名,改为“普光王”寺。景龙四年三月二日大师坐化于长安荐福寺内,骨塔现今尚存在临淮。后来中宗帝问及万回(当时闻人):“僧伽大师究系何人?”万回答覆,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如普门品经上所说:“应以比丘比丘尼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大师初到长安时,万回礼谒很是恭敬,大师曾经拍其头说:“小子何以久留此处,可以去了吧。”待大师迁化后不到数月,万回也洒然脱化了。大师化迹很多,都记载他的本传上。(高僧传三集)

  ★唐朝有一位姓马的妇人,出生于陕右(陕西省地带)此地的风俗习惯多是学骑马射箭的,不知道有三宝这个名称是什么?在元和十二年间,忽然有个美女提著篮子买鱼,人们看她美丽大家都相竞娶为妻室,美女对大众说:“你们有能够诵念普门品的人,我就嫁给他”,到了第二天一大早能够诵念的约有二十多个人;后给以金刚般若经,能够诵念的还有十人,乃更改以法华经,为期以三日通通能够诵念明了的人,仅仅只有马家的儿子一个人能够通通诵念完毕,乃具备聘礼将美女迎娶回来,将进门的时候美女称述有病,请求居住别房,不一会儿便死去了,身体马上也腐烂了于是将她埋葬,过了几天,有个身穿紫衣的老僧人来到葬美女的地方,命人启棺视察唯有黄金锁子骨而已。于是对大众说,这是观音大士怜悯你们业障很重,故特来此垂示方便现身以感化你们的,话一说完即腾空而去了。(观音感应传)

  ★唐朝有个和尚法名惠宽,俗家姓杨,是益州绵竹的人,相传为观音十世应身,生来就有异相,随即听讲经论律一览无遗,虽有未听到的经典,凡有疑难前来询问的,他都能通通答辩。绵竹地方民俗相信外道,经惠宽教导感化,都并能舍邪归正,瑞应之多真无法可以记载。(高僧传二集及石门文字禅)

  ★唐朝有个名叫道翊的禅师,当石晋天福四年居住卓庵,在天竺山的西北以草为衣,以木为食,高行绝尘,有一天晚上,看见前山峰上有大光烛天如同白昼,追迹进前探视,得到一根异木,乃命匠人刻成观音大士像来供奉,夜间梦见白衣人来对他说:“虽像已成就,明天有个僧人从洛阳来,随身携带有古佛舍利,你须当面向其请求供养。”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个僧人路过,如梦中白衣人所嘱,向其请求得到舍利三颗,纳于大士顶门,后来舍利时常发现于顶冠肉髻之上,白光焕发灵异大著。(武林高僧事略)

  ★又在石晋天福年间,僧人道翊(即前道翊禅师)从陕西终南山到武林山内上天竺,结草庐于西峰,看见瑞光发现于前面溪涧间,寻觅得神木一株,高约数尺,乃命姓孔名叫谦的刻工,建造大士像,圣像造成妙相庄严白光焕发,夜间无须点列烛光,白昼又能掩太阳之影,远近人民,无不崇拜信奉。(天竺志)

  ★宋朝杭州地方雷峰寺有位名叫慧才的法师,他于元丰元年三月间,为灵芝元照(寺名)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夷约有千余人,传授菩萨戒时,正在羯摩之际,即作授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看见观音像放光讲堂上大为光明。净慈寺的法真禅师,别名守一作戒光记,当时书画家朱元章书写这篇记,辩才法师刻碑文立石于龙井,皆以垂持久永远纪念。(佛祖统纪)

  ★宋朝有位姓王名叫琰,幼年时旅居交阯地方(即今之安南),该地有位名叫有贤法师,是一位有道德的僧人,遇见琰授以五戒,并送他观世音菩萨金像一尊令其供养,琰奉以还都和二弟等均尽力虔诚恭敬,精勤不稍懈怠。后来制度改变将宅毁坏,无屋安放圣像寄存于京师南涧寺中,当时人民竞相铸造钱币,有盗毁金像以充铸者,圣像存放寺中已有数月,有一天琰白昼午睡,梦见圣像站立在他坐位旁边,心中很是奇怪,醒时已天黑了即跑到南涧寺中,将圣像迎接回来,当夜南涧寺中所有十余尊金像,都被盗去不知去向。不久,这尊观世音金像忽然于黑夜之中大放光明,显现照耀三尺许的地方之内,金碧辉煌焕然夺目,琰等兄弟和他的仆役,一同亲眼目睹的约有十余人之多。(冥祥记)

  ★元朝未年至正二十年间,杭城地方遭受兵乱,西山寺庙尽被焚烧,圣像不知去向,大众都共同追思慕念。丞相(官名)康里公(人名)捐出偿金,到处寻求乃于草莽中觅得,于是择日斋戒,徒步统率僚属和士庶民众,前往迎接圣像,自北门关恭迎圣像到安泰平山地方的西天寺中,当时圣像大放光明照耀云霄,分为三道:一道远属东方,若朝向普陀山的方向;一道属上天竺寺的方向;一道则经属今之西大寺,一时大众亲眼目睹,莫不更加深钦仰。(天竺志)

  ★清朝康熙五十年五月初一,有知府(官名)姓马公叫柱石的到普陀山,启建祝厘道场,看到大士放金光大圆光达于清凉山岗,经过很久才消失不见。这两寺的住持曾经有偈记载这件事实。(普陀山志)

  ★清朝有位姓张名叫明达,是顺德地方的人。其母邓氏不能生育,因此祈祷观音大士而产子,生产之日满室发光,长不到五岁而母亡故,其祖母余氏抚养犹如己出之晚子,祖母临终私下遗留白金数百两给他,时值戊子年岁饥荒,明达将遗金全部施赈,救济了不少人免于饿死。有人对其父进谗言,冤枉他私窃家财,明达并不辩白,后来又有人向他乞求,明达以钱已用完无法帮忙,过了一天向他乞求的人死了,明达愧于无法救他,因此愿舍身出家博施济众。便登上本处的观音殿哀礼大士,证明加被,即向数百仞的悬崖跳下去,不觉坠在山根石上,稳然坐著毫无损伤,自是持斋发出尘之念。他年十七岁的时候,向他的父亲陈请出家,其父生气责备,他退思不止唯有专心持念大士。复求助于祖父,其祖父面谕其父而俯首应允,然而还有所留难,过了十多天,半夜梦见白衣人来对他说:“佛子你可以走了,勿要辜负这个好时光。”明达马上起身跑出门外,当时街上的门户通通洞开,天雨蒙蒙前途莫辨,独有数只萤火虫在明达身旁一上一下,明达因此追逐著向前行走,经过约十余里后天方拂晓,于时投向鼎湖和尚为他剃度,取法名开诇。居住不久忽患重病,脸上神色都已大变,只要有人见到他都以为他没救了。诇唯一心正念,很久很久忽然苏醒渐渐的好了,知道这全是大士的冥中加被,因此虔诚的请人绘千手圣像事奉,绘像的时候结坛持咒,他每日沐浴更衣,画像的人以纸兜掩气,彩色也不用牛胶墨汁,至于纸笔各各都先加以持咒念法。当圣像完成的那天晚上,大放光明,坛外的树林墙壁都金色晃耀,凡见到的人莫不惊奇赞叹。(观音慈林集)

  ★清朝有个和尚法名弘赞,当他年十八岁的时候父母俱亡,他听说持斋能受到冥福,于是断荤食,后来阅读“六祖坛经”有所感悟,知道人能成佛于是出家,冀望能够立身行道以益先灵。每天早晚都必定礼佛恳祷,逢盂兰会时期亦必追荐。丁酉年春天,以西洋白毡请人绘千手千眼大悲观音圣像,高约七尺,除去皮胶仅用香汁和彩色,仍令绘画的人每日沐浴更衣,圣像绘成后罄用衣钵资粮,延集僧众多人,先为讲说大悲忏法宗趣,次乃以三七日修持礼佛,于是感到大士身放金色之光,手所执青红二莲花频放异彩,所有的人都目睹,异口同声叹为稀有。后来凡于像前修持礼佛的人,莲花上的白光常常涌现,看见的人莫不欣喜发大信心。弘赞再从寻求研究三藏,编纂传记,根据他个人所见所闻撰写成“观音慈林集”三卷。(观音慈林集记)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亦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力,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印光法师复丽隐叟书)

  印光法师此段文字解释观世音菩萨圣迹甚详,文笔清晰,意义深长由浅入深,极为明了,亦颇为一般人所能了解,故不加译,以全其真,兹照原文钞录,作为本篇终结,谨附志云。

  

  

《观世音菩萨灵感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