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他硬要的”!
警察一聽,知是和尚慈悲,不要辦他的罪,但他在別處犯案很多,不能因和尚慈悲,就不再辦他罪,仍然要他嘗嘗鐵窗風味!臨走時,恒順和尚捉住賊手說:“上次你來我這兒,我很虔誠的,將我所有的錢給你,以爲可感動你,使你從此不再盜竊,那知我的道德不夠,不能感動你,使你犯了國法,要受國法製裁,我除了慚愧外,還有什麼話說”!該賊被關到牢獄後,每想起恒順和尚對他說的話,內心就有說不出的難過!于是痛下決心,發誓從今以後,再也不做竊盜。而且出獄以後,第一個要見的,就是恒順和尚。並向和尚表示,今後決不再做這樣的事,請求和尚證明,容許他的忏悔,于是成爲一個好人!
還有我的故鄉揚州地方,也有這樣一個類似故事:謂有一個信佛的居士,家人共有十七人,當盜賊在他家鄉鬧得不可開交時,他們想想沒有其他方法,可以逃避這場災難,于是只有信任觀音,全家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有一天晚上,該居士做了一個夢,夢到觀音對他說:“你們全家這樣誠懇的持念聖號,的確是很難得的,不過,其余的十六人,固然因此可以免劫,但你自己卻不能逃避這次災難,因爲定業是難逃的。明天來你家的盜賊,其中有位王麻子,在前世曾被你殺過十六刀,現在由于因緣會合,你必要爲王麻子殺十六刀,但以你的真誠,可能免此一難”!
到了第二天,居士要自己家人,躲到廂房裏去,自己則准備一桌豐富的飯菜,以便招待王麻子。王麻子果于這天來到他家中,居士就問:你是不是王麻子?假定是的,我前生欠你十六刀,今生應該還你的債,不過我希望你先吃了這餐飯,然後再殺我十六刀,以結束我們之間的怨債!王麻子聽了感到很奇怪,同時問道:“你怎麼知道我叫這個名字”?居士回答說:“我是信觀音菩薩的人,菩薩在夢中告訴我,所以知道我與你過去的關系”。“既然因果報應,這樣絲毫不爽,過去你殺了我十六刀,現在我又殺你十六刀,這樣殺來殺去的,我們的怨債何時得了?與其如此,不如現在結束怨債算了”。王麻子這樣說了,就拿刀背在居士身上砍了十六次,作爲宿世十六刀的酬償。居士既免除了這次劫難,他們之間的怨仇也就了結。所以念觀世音菩薩,的確是有好處的。如原來是怨家的,一變而爲很好的朋友;如原來是做盜賊的,一變而成一個很好的人,當知這都是觀音菩薩不可思議的感應!
己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佛陀說到這裏,再將能脫四難,來一總結。佛叫聲“無盡意”而對他說:“觀世音菩薩摩诃薩”的“威神之力”,“巍巍”然有“如是”的偉大,怎不誠懇的常念觀世音菩薩呢?巍巍,是高大貌,乃是形容菩薩的願力、悲智等的廣大無邊,能度脫衆生的無邊災難與苦厄。
戊二 能離叁毒
己一 正明離毒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以上所講的七難,雖可講爲內在的煩惱,但從表面上看,畢竟是屬于外境的。現在所講的叁毒,才是真正屬于內心的,亦即衆生心中的主要煩惱。衆生所有的煩惱,從數目字上去說,可謂無量無邊,如塵若沙之多。而且煩惱的形狀,亦極深細不易了知。不過從粗淺而易了解來說,要不外于叁毒煩惱,且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因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由此而産生的。修學佛法的人,如能遠離叁毒,其他煩惱也就隨之解除。由此可以想見,欲想斷除煩惱,主要是離叁毒的根本煩惱。所以本品特別提出叁毒來說,並且明確告訴我們,如何始能真正遠離叁毒。
叁毒:就是貪、嗔、癡的叁種煩惱。此叁煩惱爲什麼都稱爲毒?因這叁者在身心活動中,常常毒害修行的人,使行人不能如法的進修。如人爲毒蛇或毒龍所噬,則將有生命死亡的危險,不能再繼續的生存下去;叁毒亦複是這樣的。它能毒害衆生的法身慧命,使法身不得增長,慧命無法開展,因此說名爲毒。自毒毒他,的確是深可厭患。涅槃經師子吼品說:“毒中之毒,不過叁毒”。所以世間的毒素,是不值得我人可怕的。毒中之毒的叁毒,才是真正令人可畏的。所以修學佛法的人,主要是要斷除叁毒。請看觀音經說:“淨于叁毒根,成佛道無疑”。佛法行者,果將叁毒根子鏟除,不但證聲聞緣覺果以及做菩薩不成問題,就是完成最高佛果亦沒有疑問。是以斷除叁毒煩惱,乃爲我人唯一課題。叁毒如樹根,根拔去了,枝葉自然幹枯,因其根本功能已經失去。所以修行斷煩惱,要從根本下手。正因如此,本經只講重要的根本煩惱。
叁毒煩惱的名稱,經中有時以貪、嗔、癡的單數來說,有時以貪欲、嗔恚、愚癡的複數來說,本經亦是以複數說的。關于複數的解釋,古德曾這樣的分別:“自愛爲欲,愛他爲淫”:人以及一切衆生,沒有不愛自己的。愛著自己的生命自體,欲求自己的生命生存,是名爲欲。在這現實世間,男女之間的相愛,彼此的恩愛淫行,是名爲淫。“自忿爲恚,忿他爲嗔”:如人自己發自己的脾氣,自己忽然罵起自己來,是名爲恚。如人發別人的脾氣,總以爲別人是不對的,對于他人的討厭憎惡,是名爲嗔。“自惑爲愚,惑他爲癡”:自己迷自己,明明不是這樣的,而自以爲是這樣,是名爲愚。用不正當的方法迷惑他人,使他人如墮迷宮之中,是名爲癡。雖可從自他兩方,解說叁毒的複數,而實是衆生內在的根本煩惱。
對治叁毒煩惱,各有不同法門:如多貪衆生修不淨觀,多嗔衆生修慈悲觀,多癡衆生修因緣觀。不論大乘小乘,都是這樣的。可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雖是對治叁毒的最上法門,但在一般衆生是不易修的。修得不如法,不特不能斷惑,反而增長煩惱。佛陀大慈大悲,特開方便法門,說貪欲、嗔恚、愚癡重的衆生,如不能修不淨觀等,只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亦可遠離叁毒的。
在此,或有人發生這樣的懷疑:依于正常的說法,斷煩惱須要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斷煩惱的。既然如此,爲什麼現說稱菩薩名,就能離貪嗔癡?于此應注意者,是經中的“常念”二字。常念就是正念,依此可以體達煩惱的性自本空,安住煩惱際中,就是住實際中。實際理體,無能無所,念性清淨。像這樣的正念,不是智慧是什麼?離開了這個,又從那兒去求智慧?這個智慧不離煩惱,還有什麼能離煩惱?設若別用智慧來斷煩惱,那就有能斷的智慧與所斷的煩惱之對立。這麼一來,不特煩惱不能斷除,智慧亦將成爲煩惱,那裏還可名爲斷惑的智慧?是以應知正念當下就是智慧,所以若能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可以正念除去叁毒。這是佛爲衆生所特別開示的易行道。
在這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淫欲心非常重,特別“多于淫欲”。雖說這是衆生所愛好的,但它所産生的後患是無窮的。是以世間的賢聖或出世的大聖,對這都特別重視,而從多方面告誠我人,使我人對此多所警惕!如魏文帝的遏欲文說:“首惡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又如世間所常說的“萬惡淫爲首”,更可看出它的過失。佛經對于色欲的呵斥,更是不遺余力。如說色欲的害人,甚于猛獸橫流,可以想見它的罪惡深重!
淫欲,是男女雙方的事,不是單方面的事。所以對于色欲的呵斥,應對男女同樣的斥責,但古代印度是重男輕女的,加以佛陀說法的對象,以男性爲主體,于是經中說到淫欲的罪惡,大都歸罪于女衆。如诃欲經說:“女色者,世間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間重患,凡夫因之,至死不免;女色者,世間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行者既得離之,若複顧念,是從地獄出,還複思入”。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女色的禍患之大。但若站在另一立場來說,將女色換爲男色,男色的禍患之大,還不是一樣嗎?所以這不能歸咎于女的一方。
經論當中,又常這樣說道:在一切衰中,女衰是最大的;在一切病中,女病是最重的;在一切系中,女系是最牢的。一個人如真被女鎖系縛住了,要想從她解脫過來,那是的確很難的!所以自古以來,不知多少人沈溺其中,無以自拔。正因女子系縛的堅牢,佛菩薩開示我們說,毒蛇刀火,雷電霹雳,雖說是凶殘不可接觸,但還猶可予以暫時親近,唯有悭妒嗔谄妖穢鬥爭的淫欲女人,絕對不可有一時的親近。如果親近了,那你所得的禍患,就不可以道裏計。說得嚴重一點,淫欲爲諸生死的根本。由于淫欲的助發愛性,于是令諸衆生生死相續。
淫欲,在現實的人世間說,是絕對避免不了的,只要人世間有男女的相對,必然就要結爲夫婦的關系。有了夫婦的結合,怎能不發生淫欲?佛之所以再叁呵斥色欲,是要吾人不要終日陷溺在淫樂中不能自拔,更不要做出非禮的邪淫行爲。所以對于在家學佛者的正常夫婦的結合,佛並沒有完全禁止。如果過分的耽溺于此,不特有損于自己的身體,亦將荒廢了自己的事業,這實在是最不智的。試看古代的帝王、宰官、英雄、豪傑,因此身敗名裂,傾國喪家的,不知多少!這還不值得我人警惕嗎?況且這是衆苦之源,障道之本,所以佛陀嚴格的禁止!
雖說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但卻是人類最易犯的一大毛病。因它是與生俱來的,亦即儒家說的“食色性也”,要想不犯是很難的。但若吾人時時存一戒慎恐懼之心,認爲淫欲是最不淨亦最可怕的,那你的欲念就會淡然甚至不起。很多因淫欲而走上悲劇之途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不怕,認爲這, , 是人生應有的享受,有什麼不可發生性欲的關系?即此一念的錯誤,而鑄成終身大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是此意。一個佛法行者,假定貪著欲樂,那就無由進道,所以應知色欲的過患,竭力的設法加以避免,不要多與異性接近,問題自然就可減少。
不過真正要想離欲或者絕欲,還得要看我人當時的心念怎樣,如果心念向這方面發展,自然難以不爲欲念所牽,如將心念…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