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14

  ..續本文上一頁美滿的,不是佛法行者所當求的法門男女。

  至于出世二乘聖者所有的定慧,因爲能超脫生死,所以叫無漏定慧。“但此慧男,亦只斷見思煩惱,不能斷根本無明;定女雖生無漏,不能入中道。所以吾人應求中道智慧男,中道福德女,不著空有。即定之慧,叫有福的慧男,即慧之定,叫有慧的福女。慧是智德莊嚴,定是福德莊嚴,到佛地位福慧具足,故稱兩足尊。身金色與相好光明無等倫,是即福足;四辨八音,鑒機施教,是即慧足。吾人因無中道福慧莊嚴,所以流入生死而爲衆生。諺雲: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莊嚴極其重要。所以必須求福求慧,而又必須福慧雙修。自性是所莊嚴,福慧是能莊嚴,能所不二,是名妙男妙女具足的妙莊嚴”。可見本品所說的求男求女,不能把它看成普通世俗的男女,而應視爲智慧之男,禅定之女。

  還有一種說法:男表智慧,女表慈悲。從普通男女個性看:女子的性情溫和,同情心大,尤以母愛的表現,更超于男子之上,故以女子代表慈悲。所以,求男,就是求智慧;求女,就是學慈悲。唯有如是悲智雙運,始能得到悲智具足。具足了悲智,即與觀音菩薩的悲智相應,當然就得菩薩的威力加被,使我們的慈悲智慧,能一天天的增長起來。悲智也好,定慧也好,這都是佛法行者所應求的。所以修行人同樣要求男求女,不過是求智慧之男以及求慈悲禅定之女而已。

  己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

  佛說至此,再叫一聲“無盡意”曰:“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偉大的威德神通之“力”,能令求男者得男,求女者得女,絲毫不讓衆生有所失望!

  戊四 能得多福

  己一 勸持較量

  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以下是能得多福的文。首先勸持菩薩的名號以及較量功德的多少。佛說世間“若有衆生”,發心“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其所應得的“福”德,決定“不”會“唐捐”的。唐是空過,捐即棄舍,不唐捐,是即顯示不會徒勞無益的。因此,我人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別以爲對自己沒有好處,其實,恭敬有恭敬的福德,禮拜有禮拜的福德,絕對不會空過,白白花費時間的。有人以爲自己天天禮拜觀世音,稱念觀世音,但總沒有得到菩薩的感應,于是以爲念拜觀世音沒有用,既沒有産生智慧,亦沒有增長慈悲,更沒有得到禅定。殊不知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所以佛在此特別告訴我們:若果真正稱念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絕對不會空過。既然如此,“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受是領受,這是重在信力的支持;持是憶持,這是重在念力的記憶。領受于心,執持不忘,名爲受持。所以受持菩薩的名號,是每個人所應牢牢遵守著的。

  現在舉高僧傳中一大德得到感應爲證:當我國晉朝的時候,在中山地方,有位僧人帛法橋,年少的時候,就喜歡誦經,但是不知什麼原因,聲音總是有點阻塞而不暢達。法橋感到自己的業障深重,乃堅定的實行絕食,並懇切的至誠忏悔,且于七日七夜之中,虔誠敬向觀世音菩薩禮拜祈求,希望得到菩薩的加被,讓自己的誦經聲音,暢達而無阻隔。其他法師看他不眠不食的苦修,覺得對于身體不利,乃勸他不必這樣自苦其身,可是他仍然照樣去行,一點不改自己的初意。真是所謂人有誠心,佛菩薩即有感應,所以到第七日的這天,喉內忽然覺得輕松起來,知道這是菩薩的感應,于是用水漱口,等到再念經時,聲達叁裏之外。遠近的人聽了,都感到很奇怪,人畜都來聽他誦經聲音。一直到九十歲,聲音都不改變。證知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是有靈感的,是不會枉費工夫的。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以上是勸持,現在正較德。吾人平日持念觀世音菩薩,究竟有什麼功德?而所得的功德是大是小,沒有別的辦法可知,唯有從比較中得知。即受持其他菩薩名號所得功德與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所得功德,兩者互相比較一下,立刻就可知其大小。

  佛對“無盡意”菩薩說:“若”果“有”這麼一個“人”,發心“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字”。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綿延數千裏,寬四十裏,而水極淺。恒河中沙,是很幼細的,佛經中形容多數,每以恒河沙爲喻。如以手抓一把沙,其沙已多至不可勝數,一條河中所有的沙,更是難以形容其多。一粒沙比喻“菩薩名,一恒河沙所代表的菩薩,當然是很多的。但這裏所說,不是一二恒河的沙,乃是六十二億恒河的沙,如是恒河的沙所代表的菩薩,可說菩薩是無量無邊之多了。衆生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這麼多的菩薩名號,不用說,持名是很多的,福田亦是很多的。不但受持稱念名號而已,“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此之所謂四事供養。佛在世時,信徒供養,不出這四事。有病,就供養醫藥,平常則供養飲食、衣服、臥具。因爲這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佛菩薩以及羅漢聖者亦不例外。可是這樣供養,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而是盡形壽的如是供養。如二十歲開始發心供養,活到八十歲才死,就得供養六十年。總之,盡自己的有生之年,都這樣的作四事供養。從上說來:受持如是多的名號,是受持多,爲第一大功德;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是福田多,爲第二大功德;四事供養,爲供養多,是第叁大功德;盡形壽發心供養,爲時間多,是第四大功德。因此,佛再問無盡意菩薩曰:你的意見怎樣——“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簡單的說,就是他所得的功德多不多?“無盡意”菩薩老實的回答說:“甚多!世尊”!此人所得的功德很多,不特無盡意菩薩會這樣的回答,就是不論問什麼人,亦會異口同聲的這樣回答:世尊!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的功德,實在太多了,不是我們所能說得出的。

  “佛”陀聽了無盡意回答後,接著又對無盡意“言”:此人的功德,固然是很多,“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這人所得的功德,比較起來又怎樣?首先對照起來看一看:只持觀世音菩薩一個名號,沒有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這麼多的名號,這是顯示持名少;唯念觀音菩薩一個聖號,沒有念恒河沙數的菩薩聖號,這是福田少;在時間方面,只是一時的禮拜供養,沒有盡形壽的時間長,這是時間少;既是一時禮拜供養,所供養的四事,當然也就不會很多,這是供養少。在如是一多一少的比較下,以世間一般人的眼光看,自以前者的功德大而後者的功德小,甚至可說不能相提並論的。但佛不是這樣的看法,所以開示我人說:“是二人”所得的“福”德,“正”是平“等無”有差“異”的,且彼此所得的福德,都“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在此或者有人要問: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舉例說:如一顆摩尼寶珠,其價值,勝過其他海寶千萬萬。念觀世音菩薩,如摩尼寶珠;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如其他海寶,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又如一兩黃金,其價值,勝過千斤稻草。念觀世音菩薩,猶如黃金;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猶如稻草,所以福德有大小不同。再如經說:布施千萬惡人,不如布施一個善人;供養千凡夫僧,不如供養一羅漢;供養千羅漢,不如供養一菩薩。爲什麼如此?惡人是不及善人的,凡夫僧還沒有了脫生死,羅漢又是只求自度而不度生的,所以功德有大小的不同。

  世人大都有這樣的一個觀念,以爲越念得多越好,殊不知念頭太多,相對的妄想亦多,在做工夫方面說,是不怎麼理想的。不論做什麼,都貴于專一,決不可貪多。但我們常看到或聽到很多學佛的人:時而想念這樣的經,時而又要念那樣的經,時而喜歡拜忏,時而對于念咒又發生興趣,真是忙得不可開交。這樣做,功德不能說沒有,但有時弄得心亂不定,反而成爲修行的障礙,所以不如至誠懇切專一不二的,或誦念普門品,或持觀音聖號,較爲獲益得多。況且一心無二用,當下即普遍法界,六十二億恒河沙的菩薩名字,亦無不在內的,是以專念最爲妥善。

  當知所謂多少,原來是相對的,亦即是比較的。在諸法實相中,一切是絕對的,完全是平等的,根本沒有多少的差別,所以華嚴經中,常常說爲一即多、多即一的圓融之理。本此,我們亦可說,念一觀世音菩薩,亦即等于念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而這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亦可說即是一觀音菩薩的化身。既然這樣,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與禮拜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其功德的完全相等,當然沒有一點值得我們驚異的,更沒有一點可值得我們加以懷疑的!是以我望每個佛弟子,如果發心受持觀音菩薩的名號,就專心一意的受持下去,絕對不可叁心兩意!如果叁心兩意,這也念念,那也念念,結果,不但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救濟,亦得不到其他菩薩的救濟,真可說是兩頭皆失!

  己二 結顯多福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這是結顯受持觀音菩薩名號所得的福德。佛對“無盡意”菩薩說:世間任何一個衆生,如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那他必然就可“得”到像上所說“如是無量無邊”的“福德之利”,絕對不會空過的。

  從本品開始直到這裏爲止,所謂“問答得名所以”的一段文,已經講完。我們從這問答中,不但知道觀世音之所以名爲觀世音,而且知道觀音菩薩對衆生的種種救苦救難以及滿足衆生所求的實際情形,所以應信奉菩薩。

  乙二 問答遊化方便

  丙一 當機進問遊化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這是本品長行文中第二大科,叫做問答遊化方便。先是當機者的提出請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